恩替卡韦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2021-07-23邢燕黄涛
邢燕 黄涛
血吸虫病属于临床高发寄生虫疾病,是一种危害性较高、流传较广的传染性疾病[1]。血吸虫疾病于临床主要存在肠血吸虫病以及尿路血吸虫病两种分型,其中肠血吸虫病的主要诱发原因为日本血吸虫及曼氏血吸虫,尿路血吸虫病的主要诱发原因为埃及血吸虫[2]。在我国广泛流传的血吸虫病主要为由日本血吸虫引发的肠血吸虫病,其主要传染源为血吸虫病患者粪便中的活卵,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疫水接触、皮肤接触以及黏膜接触等[3]。在血吸虫病病情晚期,患者临床主要表现包括巨脾、腹水、极度消瘦等多种疾病症状[4]。据相关研究统计结果数据显示,与正常人群相比,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更容易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侵入感染[5]。当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合并HBV感染后,其肝脏功能的损伤程度会进一步加重,会呈现出乙型肝炎混合性肝纤维化合并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状态,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肝硬化情况。临床上对于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患者主要通过药物干预方式治疗。本次研究选取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治疗的64例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目的为探究分析恩替卡韦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的选取时间为2015年4月-2019年6月,64例入选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患者均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治疗。纳入患者标准均参照文献[6]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诊断标准,排除合并其他肝脏疾病、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认知异常、沟通障碍及研究药物过敏者。随机数字表分组,32例常规组患者治疗方案为大黄蛰虫丸用药干预,32例研究组患者治疗方案为恩替卡韦用药干预。其中常规组男女比例为18∶14;年龄26~71岁,平均(48.75±6.42)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17∶15;年龄27~72岁,平均(48.91±6.26)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伦理标准委员会批准该研究进行,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且同意参与。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保肝、杀虫、利尿、白蛋白支持等多种基础对症治疗干预。
常规组患者治疗方案为大黄蛰虫丸用药干预,患者口服大黄蛰虫丸(生产厂家: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药物规格:3 g×10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1020002),3 g/次,2次/d,持续用药时间为52周。
研究组患者治疗方案为恩替卡韦用药干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片(生产厂家: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药物规格:1.0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93105),0.5 mg/次,1次/d,持续用药时间为52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统计分析常规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及治疗52周后的肝纤维化指标状况,具体指标包括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及透明质酸,其检测方法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及治疗52周后肝功能水平变化情况,其评估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及Child Pugh分级评分,其检测方式为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Child Pugh分级评分越高,其肝功能情况越差。统计分析常规组与研究组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自发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以及肝肾综合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等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肝纤维化指标状况、肝功能水平变化情况等为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及透明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2周后研究组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及透明质酸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ng/ml,(±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ng/ml,(±s)]
组别 纤维连接蛋白 层粘连蛋白 Ⅲ型前胶原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32) 473.52±81.46 218.35±54.17 254.35±70.58 103.15±56.21 260.57±54.68 108.64±17.14常规组(n=32) 471.69±79.39 384.57±62.28 255.69±69.73 184.29±60.33 262.49±55.36 217.56±19.47 t值 0.091 11.392 0.076 5.566 0.140 23.753 P 值 0.928 <0.001 0.939 <0.001 0.889 <0.001
表1 (续)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谷丙转氨酶、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及Child Pug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常规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常规组,Child Pugh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变化情况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变化情况 (±s)
组别 谷丙转氨酶(U/L) 血清白蛋白(g/L) 总胆红素(μmol/L)Child Pug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32) 68.43±3.42 33.86±2.57 32.59±4.28 40.63±2.15 26.78±3.21 15.89±1.38 9.76±1.35 5.37±1.26常规组(n=32) 68.71±3.59 46.25±2.84 32.17±4.31 37.13±2.46 26.86±3.14 20.68±1.52 9.72±1.38 7.48±1.19 t值 0.319 18.299 0.391 6.060 0.101 13.198 0.117 6.887 P 值 0.750 <0.001 0.697 <0.001 0.920 <0.001 0.907 <0.001
2.3 两组用药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用药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论
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属于我国临床常见感染合并症,据相关研究统计结果数据显示,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群体中,并发HBV感染患者的占比在30%~60%,该数据远高于正常人群平均水平[7]。
药物干预作为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患者临床主要应用治疗手段,其常用药物包括大黄蛰虫丸、恩替卡韦等。大黄蛰虫丸是临床抗纤维化治疗主要应用中成药,能够对羟脯氨酸在肝组织中的水平进行干预,可以通过降低其水平来对肝纤维组织的降解起到有效促进作用[8]。但在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患者临床治疗中,其治疗关键在于抗病毒治疗,大黄蛰虫丸无法起到有效抗病毒疗效[9]。恩替卡韦属于抗病毒药物,能够对乙肝病毒多聚酶的活性进行抑制,在磷酸化的过程中能够转化为活性三磷酸盐,并由此能够对病毒DNA链进行渗入,能够对病毒DNA的合成起到有效阻断作用,进而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繁殖,缓解患者病情[10]。在本次研究中治疗52周后研究组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以及透明质酸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治疗后研究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常规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常规组,Child Pugh评分低于常规组,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恩替卡韦可以更好地缓解患者肝纤维情况,能够有效增强患者肝功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恩替卡韦在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表现突出,值得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