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2021-07-23张要雨鄢陵县中医院河南鄢陵461280
张要雨(鄢陵县中医院,河南 鄢陵 461280)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较为常见,高发于老年群体,主要骨折部位为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该类型骨折占髋部骨折的45%左右,多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导致,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1]。患者出现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多伴有肿胀、疼痛、肿胀等表现,需及时进行治疗,以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既往临床考虑患者年龄大、生理机能减退,多进行保守治疗,但需长期卧床休养,易增加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2]。随着医学技术发展,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逐渐用于临床,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症状,患者术后能够尽早开展功能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治疗效果获得多方认可[3]。但随着临床广泛应用发现,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假体选择水泥型或生物型可能会对患者预后造成不同影响。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4例,均符合纳入标准且获得患者同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60~85(71.78±5.64)岁;骨折Evans分型:15例Ⅲ型、22例Ⅳ型、5例Ⅴ型;骨折原因:意外摔倒19例、交通事故23例;基础病:17例高血压、22例糖尿病、12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对照组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60~84(71.37±5.91)岁;骨折Evans分型:14例Ⅲ型、23例Ⅳ型、5例Ⅴ型;骨折原因:意外摔倒20例、交通事故22例;基础病:18例高血压、23例糖尿病、11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经CT、X线确诊;(2)骨折前基本日常生活能够自理;(3)满足手术指征;(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长期卧床导致肌力丧失;(2)既往有髋部骨折史;(3)伴有重要器官衰竭;(4)开放性骨折;(5)伴有全身感染。
1.3 方法两组均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实施全身麻醉,协助患者取健侧卧位,并使用体位架固定,常规消毒、铺巾,后外侧入路,切开皮肤及其组织,暴露术区,将臀大肌分离,并牵开臀中肌,外旋肌群显露后切除,打开关节囊,暴露髋关节,针对出现移位者,应先进行解剖复位。在小转子上1.0cm处将股骨颈截断,并取出,复位移位的大转子,应用钢丝固定复位的骨折块,确保前倾角在正常范围,使用髓腔锉扩髓,并逐渐收紧钢丝固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假体,对照组放置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观察组放置生物型股骨假体。假体置入后,明确其稳定性,复位髋关节,并向各个方向活动,确保无脱位情况,满意后,冲洗关节腔,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结束手术。
1.4 临床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2)使用Harris量表从功能、活动情况等条目评估髋关节功能,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功能越好,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评估[4]。(3)比较两组切口感染、压疮、关节脱位、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少,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n对照组观察组42 42 t P手术时间(min)53.12±7.96 43.24±5.45 6.637 0.000出血量(ml)210.78±38.45 151.07±21.29 8.805 0.000术后完全负重时间(d)35.21±12.45 54.37±8.63 8.197 0.000
2.2 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点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分)
表2 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分)
n t P对照组观察组42 42 7.926 8.280 0.000 0.000 t P术后3个月65.46±10.24 66.37±10.57 0.401 0.690术后6个月81.62±8.35 84.24±9.16 1.370 0.17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群体,大部分患者伴有骨质疏松,当外力作用于大转子,产生的扭转力作用于大转子与股骨距,从而导致骨折发生,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5]。既往临床对于老年骨折患者主张保守治疗,但长期卧床休养导致并发症较多,整体效果无法达到预期。近些年随着手术疗效及安全性增加,对于满足手术指征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首选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6]。人工关节置换术是常见术式之一,利于促进骨折愈合,恢复髋关节功能,避免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从中受益。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临床应用优势突出,但术中假体选择仍存在一定争议,水泥型、生物型假体均有各自优缺点,其中骨水泥假体固定效果更好,术后能够尽快开展功能锻炼,但对于心肺功能不全或高龄患者,注入骨水泥可能会出现骨水泥中毒反应,表现为心律骤停、血压骤降等,严重者将威胁患者生命,手术风险较大[7,8]。基于骨水泥存在的弊端,临床逐渐倾向于应用安全性更高的生物型假体,能够有效避免骨水泥植入综合征发生,但关于生物型假体能够达到同等效果尚有争议。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少,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长,并发症少,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但组间相比无差异。表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生物型或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能获得较好效果,利于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利于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且安全性更好。分析其原因为,生物型假体表面有多孔和涂层,植入后,随着时间推移会使假体表面与骨组织之间形成紧密固定,另外具有骨传导作用,促进新骨生长,降低松动风险[9]。除骨量极少、骨质疏松严重的患者外,大部分患者置入生物型假体并不影响稳定性,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但可能存在负重延迟情况,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能够在术后稳定性较好的情况下尽早进行负重练习[10]。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使用生物型假体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相对更加安全,置入水泥型假体稳定性更好,术后负重时间短,但易出现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