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构建“专题教学+问题导学+行为养成”一体化教育模式

2021-07-22薛丽谭成才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专题教学问题导学生态文明

薛丽 谭成才

摘  要:本文以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中“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学专题为例,阐述了教学中如何运用“专题教学+问题导学+行为养成”一体化教育模式,深化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培养学生多种综合能力和良好的政治素养,提升课程的实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的教学设计与策略选择。

关键词:专题教学;问题导学;行为养成;概论课;生态文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7-00-02

高校教学中“专题教学+问题导学+行为养成”的一体化教育模式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以有根、有魂、有趣、有法的“四有”原则为指导,以符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际和当代学生实际特点构建的“四个模式”为抓手,以“四个转变”为特色,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展开,培养学生多种综合能力和良好的政治素养。

一、生态文明教学专题设置及内容分析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自十八大以来,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国家进步和中华民族发展的核心要素[1],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2]。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3],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梦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理论是我党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标志着我国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概论课的专题教学中,生态文明是独立的一个专题,用2课时完成。

二、生态文明专题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现状,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历程及科学内涵,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战略举措[4],树立社会主义生态观。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问题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价值观目标:深刻领会生态文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理论的伟大创新,坚定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整体观和大局观,在此基础上努力把自己改造成时代新人。

三、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选择

设计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总目标,坚持尊重教育;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在内容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多样性与统一性的教学方法选择,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调研任务相结合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有根有魂有趣有法的原则,依托教学、学习、评价和实践的四个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和构建新的知識体系转变,学际关系从过去个体学习向团队合作转变,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由理解记忆向分享共赢转变,学习成果从成绩单向行为养成转变。让学生通过多层视角、多种渠道、多个途径理解我国生态文明相关内容。

策略选择:任务驱动;问题导学;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总结反思和社会调查。

四、生态文明专题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理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提出的伟大意义;如何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3]。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是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文明形态;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协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国家发展的要素;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五、生态文明专题教学过程

导课环节:2017年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地球卫士奖”。

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任务汇报,从塞罕坝巨变,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艰。

内容包含:一是历史上的塞罕坝和生态退化状况;二是塞罕坝的地理位置及生态改善的重大意义;三是塞罕坝生态修复的过程,半个世纪,三代人艰苦奋斗,孕育出伟大的塞罕坝精神;四是今天塞罕坝的生态、社会及经济价值;五是我国目前还存在的重大生态问题及解决建议。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高校思政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本专题中,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以塞罕坝林场的巨变为线索,自主构建关于生态破坏、修复,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伟大意义的知识体系,感悟生态修复既是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也是涅槃重生的过程,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并在课堂上分享这些学习成果。鼓励其他学生对汇报分享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打分,这也是多元多主体评价的一部分。

(一)生态文明及建设的内涵

问题导学:一是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什么?二是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什么?三是党的十八大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重形势,提出了怎样的生态文明理念?

设计意图:问题导学的学习法有利于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本专题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借助教材、网络等手段,初步解决这些基本的概念、理念等问题,解决第一个难点问题。

(二)生态文明建设之艰

问题导学:运用恩格斯的论断“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分析“伦敦烟雾事件”和“瑞士日内瓦湖的蜕变”说明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恩格斯的名言作为载体,意在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的领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

两个事例的分析让学生懂得,今天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文明也是建立在过去发展过程中破坏生态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不能走西方发展的老路,应积极应对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中国人民的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的表现,因此,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生态文明建设之意

习近平总书记分別用“眼睛”“生命”“民生福祉”“金山银山”“命运共同体”等比喻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问题导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哪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中能感悟出总书记怎样的情怀?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可以梳理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让学生懂得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人民福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我们承担大国责任、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措施。

(四)生态文明建设之策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5]。深入理解必须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意义。

问题导学:请大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国家发展各方面协同发展?

设计意图: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独立于其他建设之外的,而是要融入各项工作中,树立大局观、整体观,解决第二、三个难点问题。

布置作业环节:一是结合新发展理念及本课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二是调查我国当前垃圾分类现状,并通过纵横向对比,提出改进对策。

设计意图:本问题是学习本课程的落脚点,体现本课程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的原则[4],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

教学小结:梳理总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设计意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5],是我党十八大以来重要的理论创新。这是本设计的创新点之一。

参考文献:

[1]樊阳程,徐保军.基于量化国际比较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价值[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27-39+169.

[2]雷小红,陈道雷.高职院校思政课文化育人的方向、意义及路径探析[J].才智,2020(25):55-57.

[3]徐佳慧,陈方南.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8.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6):25+10-781.

[5]吕忠梅.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J].中国法学,2021(1):48-64.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专题教学问题导学生态文明
廓清国家利益观前提下的理性爱国教育论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