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钢琴教学中的音乐创造力培养
——论美国音乐教育家罗伯特·佩斯与弗朗西斯·克拉克的即兴演奏与音乐创作教学理念与实践
2021-07-22杨丹赫
○ 杨丹赫
引言
艺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已然成为教育领域老生常谈的话题,不论是各类儿童早教中心的培养口号、知名演出场馆教育部门推出的作曲夏令营①如上海交响乐团教育中心在MISA夏季音乐节期间连续三年推出的“寻找莫扎特”作曲夏令营等。,或是被写入中小学音乐课程培养标准的“创造性发展价值”②王安国:《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音乐研究》,2006年,第3期,第89页。,“创造力”这个概念已和人们脑海中更加科学、进步、趣味性的音乐教育牢牢挂钩。在普通音乐教育领域,创造力教学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热点,在英语语境中诞生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文集,探讨在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和多种年龄段中进行的创意性音乐教育实践③例如Kun Setyaning Astuti et al.:21 Century Innovation in Music Education,London:Taylor &Francis Group,2020;Leon R.de Bruin et al.:Creativity in Arts Education,Research and Practice,Leiden;Boston:Brill Sense,2018;Oscar Odena:Musical Creativity:Insights from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New York:Routledge Taylor &Francis Group,2016.;国内市场中也不乏融合几大教学法、专业程度较高的音乐启蒙早教项目④如上海中福会少年宫创办的“智乐教育中心”等早教机构。。
而在中国音乐教育市场中最为庞大的普通钢琴教学领域⑤笔者在本文中以“普通钢琴教学”指代主要以培养音乐兴趣爱好为主、不以钢琴演奏为专业目标的业余钢琴教学。,“创造力教学”似乎一直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在针对钢琴教学的学术研究中,笔者只检阅到一篇具有实用价值的硕士论文,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中针对即兴演奏的教学实践⑥徐周同:《菲伯尔钢琴系列教程即兴编创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2019年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5–38页。,而其余相关学位论文及期刊短文均停留在较为表面的创造力培养理论分析;国内如火如荼的各类钢琴教学法研讨会中鲜见针对在钢琴上进行即兴演奏和创作的具体讨论,更多的是关注曲目作品和教学技巧⑦例如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国际钢琴教育大会”“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等影响甚广的学术活动。;私人钢琴教学则无需多言,主流目标依然是帮助学生通过业余钢琴考级。由此可见,音乐创造力的培养似乎在如今国内以古典和传统曲目为主要内容的普通钢琴教学中处在边缘位置。
耐人寻味的是,音乐演奏家的创造能力要求原本是古典音乐传统中的重要一环。细数钢琴演奏历史上的即兴表演大师—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胡梅尔、克莱门蒂、李斯特……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初期,音乐家往往是全能型选手,作曲、演奏、指挥无不精通,但随着作曲家独立意志的上升和音乐行业分工的细化,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各司其职”,音乐创作能力在钢琴演奏中逐渐弱化,近代钢琴表演史上留下重要音乐创作的职业钢琴家也为数寥寥。
随着当代音乐教育理念对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强调,“音乐创造力”再次成为了音乐教育的中心议题,钢琴教师群体想必对此也有所触动。音乐创造力往往易与“音乐神童”“天赋出众”这些词汇相互联系,不但学生对在键盘上进行“创造”心生畏惧,就连教师群体也大多未曾受过相关训练,没有足够信心进行创造力教学的尝试。针对目前国内钢琴教学行业此种景况,笔者将通过对美国两位20世纪杰出钢琴教育家罗伯特·佩斯(Robert Pace,1924—2010)和弗朗西斯·克拉克(Frances Clark,1905—1998)的教学理念和教材例证的评述,具体阐释分步骤、易操作的钢琴创造力教学方法,希望补目前中文语境下对这两位重要钢琴教育家研究之不足,也为初级钢琴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办法提供实际参考。
一、罗伯特·佩斯与弗兰西斯·克拉克的音乐教育理念
罗伯特·佩斯和弗朗西斯·克拉克这两位美国钢琴教育家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都健康长寿,一生笔耕不辍,教学与理论成果卓著;他们都任职于高等学府,为钢琴教师群体的培养和提升做出了极大贡献,克拉克女士更是早在20世纪40年代便在美国高校中进行专业钢琴教学法课程创建,且是第一个开设研究生阶段钢琴教学法项目的音乐教育家⑧罗伯特·佩斯终身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任教,1952年任教师学院钢琴主任,1969年任教师学院音乐系主任;弗朗西斯·克拉克于1945年在卡拉马祖大学(Kalamazoo College)开始建设钢琴教学法课程,并于1960年建立自己的私立钢琴学校—新音乐学校(The New School for Music Study),提供研究生阶段的钢琴教学法项目,并终身担任学校主席职务。;他们高屋建瓴的同时也重视基础钢琴教育,不但长期亲自教授儿童,还为启蒙阶段的钢琴学生编写了成体系的入门分级教材;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受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意识到传统钢琴教学单纯关注技巧和作曲家及作品的短板,转而将钢琴学习视为获得全面音乐能力的方式,力图让钢琴学生拥有长期独立学习的能力,成为完整全面的音乐参与者和爱好者,可谓是真正的音乐教育家。
但罗伯特·佩斯与弗朗西斯·克拉克在中国钢琴教学界的名声不算响亮,这与他们的代表性钢琴入门教材未在国内被翻译引进不无关系。事实上,罗伯特·佩斯的《佩斯键盘教学法》⑨Robert Pace:The Robert Pace Keyboard Approach,New York:Lee Roberts Music Publications,2006.《佩斯键盘教学法》分为四级:Book 1-Book 4。每级配有四本教材分册:Music for Piano(主要教材),Theory Papers(乐理知识),Finger Builders(手指练习),Creative Music(创意音乐)。与克拉克的《音乐树》⑩Frances Clark,Louise Goss,Sam Holland:The Music Tree,Van Nuys:Alfred Publishing,2000.《音乐树》教材分为启蒙和进阶两个阶段,启蒙阶段分为四个级别:Time to Begin,Part 1,Part 2A,Part 2B,每个级别两本分册:The Music Tree(主要教材)和Activities(音乐活动);进阶阶段分为两个级别:Part 3和Part 4,在先前基础上增加三本分册:Keyboard Literature(钢琴乐曲),Keyboard Technic(键盘技巧),Students' Choice(学生精选曲集)。系列教材在20世纪钢琴教学历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前者开创了“多调法”(multi-key approach)来学习键盘和五线谱,而后者开创了“音程法”(intervallic approach),这两者与最为通行的“中央C法”组成了三大钢琴学习入门法⑪Marienne Uszler,Stewart Gordon,Scott McBride Smith:The Well-Tempered Keyboard Teacher,2nd Edition,Belmont:Wadsworth,Cengage Learning,2000,pp.4–7.,如今流行的《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快乐钢琴基础教程》等教材均是在这三种入门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而来。
两位钢琴教育家和他们的代表钢琴教材最为人所称道的在于对综合音乐素养的提倡,在教材中全面吸收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螺旋课程结构”⑫马淑慧:《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80页。,即所有新进知识都建构在之前的音乐学习经验之上,并试图从钢琴学习的最初阶段就全方位引入音乐和钢琴学习的多种基本元素,包括手指技术、节奏训练、基础乐理、视奏练耳、即兴演奏和音乐创作,并随着学生程度的提高不断加深这些板块的学习。有经验的钢琴教师不难发现,这种全面的音乐教学理念已经在钢琴启蒙教学中开始普及,业余钢琴考级中也包括对乐理和视唱练耳的专门要求,唯独缺少的是对学生即兴和创作能力的重视。
笔者认为,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人类最为宝贵的思维能力之一。例如婴幼儿在涂鸦中往往会连接现实与想象,儿童诗歌中的童言无忌和天马行空能让成年作家都为之惊喜。这种原生自发的创造力通常无需进行专门训练,但也可能随着儿童所受到的社会规训而逐渐消失。而艺术和音乐中的创造力—或称“艺术创作”,则更多基于对前人传统和技法的综合吸收,加以运用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经验和创新想法,构筑成具有形式、规则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在实际的器乐教学中,音乐创造力对于儿童的学习动机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传统教学中,儿童对于“学习”这个认知过程大多是被动接受的,是在教师和父母的要求下完成布置作业、流利演奏乐曲;任务完成后儿童受到嘉奖,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这种以表扬、认可和奖励为主的动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外部诱因”⑬〔美〕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吕红梅、姚梅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第287页。,是在各种教学环境下都占据主流的学习动机,但容易受到学业表现浮动的影响,较难成为长期的学习驱动力。创造力在音乐学习中则完全属于儿童的主动学习,需要调动以往的所有乐理知识,回忆曾经学习过的旋律节奏,重新将这些音乐元素组装拼接并加以改造,再用自己的双手演奏出美妙乐思。这种通过思维挑战诞生出的“原创作品”给儿童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无与伦比的,让儿童获得教育中最重要的自尊和价值,也会对音乐的更多可能性产生好奇和兴趣,这便是所有教育者都努力追求的“内部动机”,可以驱使学生无需外在奖励也能在学习上付出努力。
正因为罗伯特·佩斯与弗朗西斯·克拉克两位钢琴教育界的前辈熟谙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他们难能可贵地将钢琴即兴演奏和作曲内容加入了为初学者编写的钢琴入门教材中,其创造力教学内容的权重比如今市面上所有启蒙教材都更加突出。两位钢琴教育家从未神化音乐创造的过程,正如佩斯教授所说:“我们决不能假设音乐创造力会突然自动出现。恰恰相反的是,我们必须持续抓住所有可能培养出创造性反应的机会,不断锻炼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和表现力。”⑭Robert Pace:The Essentials of Keyboard Pedagogy,A series of 10 monographs on basic elements of piano instruction:Improvisation and Creative Problem-Solving,New York:Lee Roberts Music Publications,1999,p.2.下文中,笔者将详细梳理并阐释罗伯特·佩斯与弗朗西斯·克拉克在钢琴教学中践行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方法。
二、结构自由的钢琴即兴与音乐创作
“即兴”被认为是根据临时的创造性随想来进行的演奏,不使用事先写成的乐谱,也不凭借对乐谱的记忆⑮〔英〕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斯·布尔恩编:《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唐其竞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564–565页。;“音乐创作”则一般要将音乐落到谱面,比即兴演奏更加严谨规范。音乐即兴和音乐创作常常被视为高不可攀,很可能是因为大多数音乐学习者给自己制定了过于高大的目标,认为必须写出一首曲子,或至少得构思出一首歌曲的主旋律才能被称为“音乐创作”。但弗朗西斯·克拉克在她教材的最开始就大胆加入了即兴演奏,无需限制小节数和乐曲结构,即兴内容与每个单元的新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一种放松自由的状态下尝试新掌握的音乐知识。相信所有学习钢琴的儿童都有过在琴键上随意敲打的经历,而即兴演奏的启蒙阶段就与这种“随意敲打”十分类似,但增加了使用音乐经验、复习新学知识、协调手指运动的综合认知过程。
例1.使用三个一组的黑键,f、p强弱记号和重复音。你的小曲子可以是描绘一只啄木鸟、行走的时钟、跳舞的大象,或者任何你想到的东西。写下你最喜欢的小曲的名字______。⑯Frances Clark,Louise Goss,Sam Holland:The Music Tree,Time to Begin,Van Nuys:Alfred Publishing,2000,p.21;38.
例2.创作你自己的曲子,使用白键、二度音程和附点二分音符。你的曲子可以有关圆舞曲、滑雪或者任何你喜欢的东西。写下你最喜欢的小曲的名字______。⑰Frances Clark,Louise Goss,Sam Holland:The Music Tree,Time to Begin,Van Nuys:Alfred Publishing,2000,p.21;38.
笔者在《音乐树》第一册中所选取的两个例子可以很好体现出了克拉克针对初学者设计即兴演奏练习的理念:1.结构自由,可长可短;2.紧密结合课程新学知识;3.清晰限定可以使用的音符、节奏型和表情记号。对即兴钢琴演奏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这个规律:限制越少越难上手即兴,但若可以在有限的音符选择里使用固定的节奏型,绝大多数儿童都能够完成短小的即兴片段。笔者认为,这种练习即兴的办法可与日常钢琴课程无缝结合,无需使用《音乐树》教材,教师只需随堂根据每节钢琴课曲目中的材料,“即兴”为学生设计即兴演奏片段,不但增加了课堂趣味,还能让学生用创意性的方式复习巩固各种音乐元素。
罗伯特·佩斯教授也为初学者设计了钢琴即兴演奏小练习,笔者将其总结为自由结构的“音乐故事创编”。与克拉克《音乐树》教材中每课均附带的即兴板块不同,这种即兴演奏更加适合儿童在家中与父母共同完成,需要儿童有一定准备和思考的过程,带有更强的“创作性”。音乐故事创编可以分为两种模式:1.儿童在钢琴上自由编创音乐小故事,在家表演后让父母和听众根据音乐猜测故事情节;2.选用现成的儿童故事,为其中主要角色编写音乐性格主题。
“讲故事”是所有儿童在幼儿阶段必备的娱乐活动,因此将其与钢琴即兴结合起来是一种非常实用且有趣的学习方法。目前儿童学习钢琴的初始年龄普遍分布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其认知发展大多处在“前运算阶段”⑱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年,第139页。,较难理解抽象的曲式结构和音乐意象,因此需要将音乐和具体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联系在一起,突出音乐的描绘性功能。
谱例1 罗伯特·佩斯提供的“自由编创音乐小故事”例子⑲同注⑭,p.7.
谱例1中的短短八小节呈现了音乐故事的铺垫、高潮和结尾,可以被想象成一个故意吓唬人的孩子的恶作剧,也可以是一只小猫打碎花瓶惊慌逃跑的故事,生动巧妙。而在实际操作中,音乐故事编创并不需要落到谱面,而可以在与家人共同解释故事情节的同时不断改变或扩充音乐内容,尝试高低音区、复杂和弦、轻响力度、节奏快慢,充分探索钢琴的表现潜力。而这也是传统钢琴入门教材受到儿童识谱能力的限制,往往不能在教材曲目上涉猎的内容。
谱例2 罗伯特·佩斯举例说明用音乐编写故事主角性格,为“熊爸爸”“熊妈妈”和“熊宝宝”创作音乐主题⑳同注⑭,p.4.
在使用现成故事的音乐创作模式下,儿童可以省去天马行空般构思故事情节的过程,直接对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角色进行针对性的音乐描绘,无论是角色的动态形象、语音语调,都能在钢琴上进行充分发挥。家长尽量选取儿童最熟悉、最喜爱的故事,并与儿童协同合作,进行“配乐故事朗诵”,每次出现特定角色时便让儿童在钢琴上演奏出自创的角色性格主题。教师可以鼓励孩子将自己创作的性格主题在钢琴上固定下来,并根据孩子学习能力尽早迁移到五线谱上。这一步骤已经逐渐接近音乐创作,但依然以趣味性和随机性为主。在下文中,笔者将进一步阐释在钢琴上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创作的教学思路。
三、进阶式的作曲训练
上文中笔者提到罗伯特·佩斯和弗朗西斯·克拉克在钢琴教学上的诸多共同之处,他们的初级钢琴教材也均强调全面音乐能力的培养,但两套教材在具体使用时对入门学生的能力要求有着明显不同:克拉克的《音乐树》更适合幼龄儿童,图文并茂,学习坡度平缓,寓教于乐;佩斯的教材则更符合学习能力较强、善于举一反三的中小学生及成人初学者,每个级别都有明显的难度提升,对于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内容也涉及广泛。在即兴演奏和音乐创作上,佩斯教授更提出了一套极富逻辑性的循序渐进式作曲入门训练办法,教学思路专业严谨,甚至可以作为业余作曲入门的学习教材。因此在本章中,笔者将主要阐释《佩斯键盘教学法》中所体现的进阶式音乐作曲训练理念。
(一)基础准备:对“音乐模式”的辨识与分析
罗伯特·佩斯教授在其入门教材的初始阶段就十分重视学生对于乐谱的分析能力。在他看来,初级钢琴教学中远远不止识谱能力和手指基本功的学习,还需要学生能够理解音乐的逻辑,分析出一首乐曲是怎样由一个个小节和一句句乐句搭建而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辨识出乐曲中的各种“模式”(pattern),即让学生找到一小节中重复的音符、一句乐句中重复的节奏型、乐句之间的模进关系以及一首小曲中重复的小节等。佩斯教授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各种模式在乐曲中出现的规律,并在已有的音乐模式上加以改动,以此为基础开始自己的音乐创作。
谱例3The Robert Pace Keyboard Approach,Creative Music,Book 1,p14.
如谱例3,佩斯的“模式辨识”(pattern reading)练习大多采用八小节(4+4)的短小乐曲,同时兼顾左右手的演奏。学生通过分析谱面可以发现许多旋律组织的规律:重复音能够有效填充小节,两个小节能够构成一个小的乐句;乐句之间可以使用模进方法使音乐不断进行;左右和右手可以交替充当主角,演奏彼此呼应的旋律。笔者简略考察了多本入门钢琴教材,其中不乏大量8—12小节长度的小曲,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完全可以因地制宜,让学生在课堂中现场找出自己所演奏曲目的各类音乐模式及规律,防止学生机械识谱、逐音“翻译”乐谱至琴键,而是开动大脑理解乐谱,加快读谱速度及背谱能力。
(二)核心训练:“问句答句”练习法
“问句答句”(question and answer)是罗伯特·佩斯最为核心的音乐创作训练方法,贯穿其教材的1-4级。其基本模式为一个4+4小节的乐句,前4小节为教师给定,后4小节需要学生自行填充。问答练习的思路来自日常对话,例如一些问题可以给出单一确定的回答,而一些问题的回答则可以丰富多样,音乐上同样如此㉑同注⑭,p.6.。虽然在大量古典音乐文献中能随手找到大量相互呼应的乐句例子,但钢琴教师们所面对的是音乐经验较少的钢琴初学者,因此用日常语言规律作为乐句构建的比方是十分恰当的。由于“问句答句”的教学思路和具体操练方法非常有效,因此《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也引用了这一板块,让学生不单单照谱演奏曲子,更能理解乐曲的结构组织。
谱例4 《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第73页
平行式回答
谱例5 《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第73页
对比式回答
谱例6The Robert Pace Keyboard Approach,Creative Music,Book 1,p23.
佩斯教授将“问句答句”练习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相对简单的“平行式回答”,其二是进阶的“对比式回答”。在“平行式回答”中,答句可以照搬问句中的开头,使用重复的小节,如谱例4和谱例6中的第一条乐曲,音乐整体情绪和语气都与问句保持一致,只需改变答句中的个别“用词”,改动1-2个小节的内容,并让答句的结束音落在整首小曲的主音上。“对比式回答”则需要更大的想象力,如谱例5和谱例6中的第二条乐曲,要求学生抛开问句中的旋律型,重起炉灶创作新旋律,结束音同样落在主音上。
问答练习兼顾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创作能力,提供进阶式的学习坡度,即便对创作毫无头绪的学生也能通过简单改变个别音符来完成平行式回答;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音乐模式”,例如能够熟练使用级进短音阶和跳进短琶音来构建旋律,或能够灵活组合不同时值的音符,他们自然就能构思出极为丰富的对比式回答。而问答练习另一个重要的学习要点在于让学生在大量4+4小节的乐句创作中熟悉各种大小调中的主音和属音,让这对调性音乐中的支柱性音程关系成为学生音乐听觉中的自发习惯。如果进一步拓展问答练习的乐句规模,钢琴教师们可以发现学生甚至可以创作出一首小有规格的钢琴变奏曲或是回旋曲。但佩斯教授也强调,这个练习需要日积月累每天操练,穷极音乐答句的所有可能性,让学生尽可能试验更多的旋律型和节奏型,为日后更加复杂的音乐创作打下基础。
(三)进阶要求:为旋律配上伴奏和声
在能够熟练完成各种问答练习之后,佩斯教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给8小节的问句答句旋律加上伴奏和弦。由于《佩斯键盘教学法》教材中对和声知识的引入十分全面,如在第一册中主要使用I-V7-I基础和声进行㉒Robert Pace:The Robert Pace Keyboard Approach,Creative Music,Book 1,New York:Lee Roberts Music Publications,2006,p.31.,在第二册中便引入中古调式㉓Robert Pace:The Robert Pace Keyboard Approach,Creative Music,Book 2,New York:Lee Roberts Music Publications,2006,p.7;12;27;14.、十二音音阶㉔Robert Pace:The Robert Pace Keyboard Approach,Creative Music,Book 2,New York:Lee Roberts Music Publications,2006,p.7;12;27;14.、布鲁斯音阶㉕Robert Pace:The Robert Pace Keyboard Approach,Creative Music,Book 2,New York:Lee Roberts Music Publications,2006,p.7;12;27;14.和IV级和弦㉖Robert Pace:The Robert Pace Keyboard Approach,Creative Music,Book 2,New York:Lee Roberts Music Publications,2006,p.7;12;27;14.,第三、第四册则全面使用各种古典、现代和流行音乐文献,因而使用佩斯教材的学生会拥有丰富的和声体验和乐理知识,而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佩斯对学生的作曲要求上。
谱例7The Robert Pace Keyboard Approach,Creative Music,Book 2,p17.
谱例8 罗伯特·佩斯举例说明不同音乐风格类型的伴奏模式㉗同注⑭,p.7.
对于给旋律加伴奏的练习任务,佩斯教授同样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在初级阶段,练习册上会给出可选择的和弦进行作为提示,如谱例7中所示,学生只需根据和弦级数来填充旋律和伴奏,之后提示逐渐减少,而伴奏和弦的变化类型则不断增加。纵观1—4级中的作曲练习,伴奏和弦扩展出了各种模式,包括分解和弦型、三拍子圆舞曲型、进行曲型、阿尔贝蒂低音型等等,学生还需要使用中古调式、全音阶、五声音阶、布鲁斯音阶、十二音音阶等丰富调式进行创作,但问答模式的思路框架则一直保持不变。
在目前主流的钢琴教学市场中,笔者几乎从未见过对和声知识如此重视的钢琴教材,而对抽象和声知识的最好巩固办法便是不断进行音乐写作训练。音乐与语言学习一样,写作作为“输出性”练习,需要的并不是灵光乍现般的天赋,而是对音乐语汇的熟练应用和举一反三。值得一提的是,佩斯教授对音乐学习和作曲的理解与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爱德温·戈登(Edwin Gordon)不谋而合。戈登以他著名的“音乐顺序学习理念”所著称,认为音乐学习将经过初级阶段的模仿、记忆来掌握音乐中的各种“音调模式”和“节奏模式”,之后通过大脑的概括和音乐中的即兴活动让学生不断综合运用这些音调和节奏,最终实现自如的音乐创作和“听想”能力㉘Wendy H.Valerio,Alison M.Reynolds,Edwin E.Gordon:Music Play:The Early Childhood Music Curriculum Guide for Parents,Teachers and Caregivers.Chicago:GIA Publications,1998,pp10-11.。两位音乐教育家都将音乐学习植根于扎实的乐理知识中,强调对各类基本“音乐模式”和终止式的熟练使用,以达成自由使用音乐语言的能力。各位钢琴教师不妨反思:这是否应该成为钢琴教学乃至音乐教育所真正追求的目标?
四、音乐创作能力对钢琴学习的实际益处
笔者在上文中详细阐释了罗伯特·佩斯与弗朗西斯·克拉克对于钢琴教学中即兴演奏和音乐创作的具体训练办法,步骤清晰、循序渐进,是大部分初级钢琴学生都能够驾驭的音乐创造力训练。但在实际钢琴教学环境中,由于基本功问题、课时紧张、考级压力等诸多元素,真正在课堂中为创造力教学留出空间的钢琴教师为数甚少。但笔者认为,钢琴上的创造力教学不但能够给传统钢琴学习和演奏带来迅速而实际的益处,还能帮助初级钢琴学生实现更加独立、主动、全面的钢琴学习模式,真正“通过钢琴学音乐”走进美妙而广博的音乐世界。
经过音乐创作训练的学生能够快速识别新曲目中各种重复的音型、模进、乐句和段落的划分,对伴奏声部常见的和声进行也能有自己的估计和预判,可以大大提高视奏和学习新谱的速度。在笔者的个人教学经验中,识谱缓慢几乎是所有初级学生都会遇到的练琴障碍,以至于学生没有更多精力去关注音乐的表现力和曲目的结构,练琴也成为一种机械的学习过程。当学生拥有了一定音乐创作的经验,了解到由大多数旋律铺成发展的结构,识谱的过程就绝非“逐音辨认”,而是可以通过“找相同”“找规律”“找把位”等办法来提高认谱速度。此外,伴奏声部经常出现的和弦往往也是学生认谱道路上的拦路石,但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左右手相互映照总结出每小节的和声进行,伴奏声部就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和弦,而是音乐中的有机组成。归根结底,音乐创作训练大大促进了学生对音乐本体的思考和分析能力,照谱练琴反而成为相对轻松的任务,学生也能养成“大脑走在手指前”的良好钢琴学习习惯。
在辛苦练习之后,钢琴学生的目标往往是一次顺利的考试或是圆满的演奏会—上台表演。不少教师学者都将出色的舞台演奏归结为炉火纯青的肌肉记忆㉙〔美〕查尔斯·罗森:《钢琴笔记:钢琴家的世界》,史国强译,北京:现代出版社,2010年,第28页。,只要练习到位就不会出错,但在台上弹断、忘谱一直都是钢琴学子最深的恐惧。针对这个问题,罗伯特·佩斯教授再次强调了即兴演奏能力的重要性。万一在台上因为紧张临时忘谱,但由于即兴演奏所训练的正是在演奏进行的同时思考音乐下一步的走向,因此学生一样能够边演奏边运转大脑,尝试即兴过渡到记忆完整处,而不会在表演中出现最糟糕的停顿情况。对于普通业余钢琴学习者,上台演奏的关键在于对曲目流畅、完整、自信的呈现,这需要对整首作品的真正理解和对乐谱细节的了然于心,甚至能够脱离实体乐谱在脑海中“看盲谱”,勾勒音乐的织体和走向。这正和上文中所提到的音乐分析能力不谋而合,也是学生在音乐创作中能够充分得到锻炼的方面。
除了加快识谱、无惧背谱,笔者认为学习即兴演奏和音乐创作所带来的最重要,也是最深刻的收获在于学生能够获得更多音乐学习的自主权,让钢琴成为有生命力的音乐载体。我国业余钢琴学习市场上的“钢琴热”已经持续20余年㉚周为民:《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与发展》,《中国音乐》,2010年,第2期,第149页。,如今不少琴童的年轻父母也受过乐器训练,钢琴理应成为家庭和社会音乐生活中一个令人感到自然和亲近的物件。遗憾的是,钢琴学习者的练习曲目和他们个人的音乐兴趣往往彼此割裂,练琴总是一件“苦差事”,而随身听里的歌曲却不会停止播放。大部分儿童在进入青春期后会试图建立自己的音乐品位和文化身份,作为琴童家长和钢琴教师应对此表示尊重,因为每一个年代都有其特定的音乐标志。此时如果他们在学习钢琴时获得一定的即兴演奏训练,就完全有能力通过听辨旋律和和声将喜爱的流行歌曲“改编”成为钢琴版本,不论是尽可能原样翻译歌曲或是加上即兴伴奏,这都是对常规钢琴学习的有力促进。更加值得期待的是,这些有钢琴演奏和创作基础的年轻人能够尝试属于当代的音乐原创,与这一代年轻人的真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产生共鸣,创造新的音乐传统。如果钢琴学习能够让学生把音乐学“活”了,通过钢琴对当代音乐文化和音乐传统产生兴趣,并乐于将音乐创作作为个性表达的途径,那毫无疑问,这就是出色的钢琴教学。
结语
绝不是每个钢琴家都会教钢琴,也不是每位钢琴教师都能进行音乐创造力的教学。罗伯特·佩斯与弗朗西斯·克拉克两位音乐教育家通过合乎初学者学习规律的课程编写,将钢琴演奏技能与即兴演奏和音乐创作牢牢结合,让“即兴”和“作曲”走下神坛,成为普通钢琴教学中的一部分,笔者对此深感钦佩。由于佩斯与克拉克的入门钢琴教材在国内使用率不高,但在音乐即兴和创作方面的教学实践又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深入梳理并阐释在钢琴上进行创造力教学的详细步骤,让更多愿意突破常规的钢琴教师获得清晰的教学思路,为琴童的学琴之路提供实际帮助。但愿广大钢琴学子能够在钢琴学习中不单单收获手指技能和考级曲目,更能通过钢琴学习进入丰富美妙的音乐世界,理解音乐的语法逻辑和文化缘由,同时开发对艺术音乐的审美能力。而通过在钢琴上的主动音乐创造,钢琴学习也将更添一层意义,让音乐成为个体进行艺术表达的通道,创造出全新的、属于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