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工业反哺农业之研究动态与梳理
——基于CNKI 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1-07-22张婉玉
张婉玉 ,石 丽 ,王 彬
(1.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 500253;2.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2)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工业反哺农业便被乡村振兴战略所代替,为全面了解并梳理反哺农业的整个研究历程,本文侧重以工业反哺农业为主题进行研究。工业化中期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趋势,尤其我国现已处于“以工补农”的社会化阶段。工业的反哺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仅仅依靠工业反哺农业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全面发展的主题。
目前我国农业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这与农业劳动力迁移、为工业和城市建设接连不断地进行输血息息相关。工业反哺农业是缩小工农业差距以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可持续的途径,也是工农业公平竞争、平衡与协调发展之路离不开工业反哺农业的前提与政策。如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工业反哺农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对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工业反哺农业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将工业反哺农业细致划分为制度反哺、人才反哺、技术反哺和资金反哺等四个领域,分别对这四个领域通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理论分析测定对农业的反哺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度反哺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人才反哺是农业发展的内在核心要素,技术反哺是农业发展的关键,资金反哺是农业发展的保障,四者合一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融合、生态宜居、富强繁荣的农村生活。据此提出一些相关政策建议,这对于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探究与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发现,以“工业反哺农业”为主题的文献词条共计1242条,并通过在“高级检索”中检索主题为“工业反哺农业”或者篇名与关键词中含有“工业反哺农业”的期刊论文;时间不限(检索时间为2019 年7 月5日);限定文献来源为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为CSSCI)期刊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为CSCD)来提升检索结果的真实性、可参考性。据此共检索到356 条结果,通过对检索结果的去重、整理、剔除公告通知、等非学术文献等无关条目之后,获得343 篇有效文献。
上文检索得到的文献通过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关键词共现方面探讨中国工业反哺农业发展历程的主要内容。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版本为5.3.R4.8.31.2018)进行研究和探索,在了解工业反哺农业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将该研究领域细分到制度反哺、人才反哺、技术反哺和资金反哺四个方面进行分别研究。
三、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词频及中心性分析
通过文献关键词或能表达、反映文献核心内容的短语在研究领域文献中的出现频次来确定研究的热点内容和发展趋势是词频分析作为一种独特文献计量法所具备的功能与特点[1]。关键词是文献研究核心内容的精炼,对相关研究方向中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以及从数据样本中对每一篇文献进行提取后分析出的名词短语可视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焦点[2];中心性的大小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学者对相关内容的关注程度,表示所关注节点在网络中与其他节点间关联程度的数量关系以及对相邻节点的质量控制关系,也可呈现目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为更加清晰地呈现工业反哺农业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通过将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进行Cite Space 软件分析,选取排名前20 位的高频关键词及其中心性(见表1)。通过表1 可以发现,工业反哺农业核心议题下,学者的研究热点注重于“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表1 高频关键词起始年份及其中心性
为使生成的图谱直观、整齐,在网络裁剪功能区(Pruning)参数选择最小数(MST)和对合并后的网络裁剪(Pruning sliced networks),运行Cite Space软件并执行以关键词为网络节点的可视化运算处理,最终生成含有73 个节点、107 条线的工业反哺农业领域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见图1)。网络结构密度为0.0407,模块评价指标(Modularity Q 简称Q 值)Q=0.7081>0.4,从该结果可以看出关键词聚类结构具有较强的显著性,聚类结果信度较高;平均轮廓(Mean Silhouette,简称S 值)S=0.6849>0.05,说明聚类分析结果信度较高。
据表1 及图1 显示的网络结构,除去检索词“工业反哺农业”关键节点外,结合节点和中心性的大小,很明显,“农村”是整个图谱的核心,这说明,工业反哺农业领域研究更关注农业载体的建设,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与推进的探索。围绕“工业反哺农业”,节点较大的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以城带乡”“农民工”“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财政金融”“可持续发展”等,表明工业反哺农业更加具体与细致。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通过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为理念以工补农、政府反哺、财政支农等方式对“三农”进行反哺,活络农民、农民工的劳动力,借鉴国际上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着力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村工业产业再生性发展、乡镇企业自主性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常态发展,最终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图1 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二)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解析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Timeline View 得到关键词时间轴视图(见图2),通过二次研读文献,根据不同时间区域段的突现词及其突现度的进行划分界定,工业反哺农业领域主题热点演进路径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94—2003 年的前期探索阶段;2004—2017 年的爆发式发展阶段;2018—2020 年的具体建设阶段。
图2 关键词聚类共现时间轴视图
第一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与推广改变了原有固守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冯海发(1994)[3]借鉴国际上关于工业反哺农业的一般经验与推论,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与反哺农业节点适的配性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韩永文(1998)[4]首次提出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宏观政策取向进行了理论方针指导;尹从国(2002)[5]指出农业现代化不仅与要素投入和科技进步息息相关,还与剩余劳动力转移和适度规模经营紧密相连。
第二阶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不仅减免农业税,而且逐渐转化为农业劳动者进行农业补贴,为看待“三农”问题的视角以及其解决定下了基调。张雷声(2005)[6]认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值得关注的;汪光焘(2005)[7]认为政府将农民的各项平等权利贯穿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中,提升农民进城就业环境,以及通过政府投入对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进行加强;宋德勇等(2007)[8]通过运用内生增长模型研究发现,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迁移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快资本积累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是推动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李玉胜和李王卫(2008)[9]提出要“改善一个关系,抓住一个根本,实现两个突破”,一是要发展新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农城乡关系,二是必须牢固树立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始终放在第一位的思维理念,三是要在农业内部重点抓好现代农业建设,在农业外部重点是加快劳动力转移;吕民乐和安同良(2009)[10]认为技术反哺能够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可持续性;凡兰兴(2012)[11]研究发现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均衡制约着农民甚至乡村整体发展,导致农民和市民发展的差距拉大;魏人民(2013)[12]提出要将人口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衔接起来,协调好人口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以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
第三阶段,学者更加注重于如何加快工业反哺农业的脚步,怎样建立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以往的理论经验基础上,研究热点更为具体细致化。鲍国良(2014)[13]提出农村金融是支持“四化同步”的路径选择与立法保障,应坚持目标清晰、功能健全、体系完善、政府干预的发展路径;肖新喜(2014)[14]提出农地管理制度应该确立扩大自治、实现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有机结合以及强化民主参与的立法理念,规范配置要弱化强行性规范的核心地位并减少其数量,增加任意性规范与倡导性规范的数量;马恒运等(2018)[15]估计了农业机械和劳动力的替代关系,认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反哺农业的萌芽期;温思美等(2018)[16]指出城乡关系引发的矛盾是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从科技、人才、文化、生态和治理等方面进行乡村振兴。
质量管理和评价要有组织保证,落实到人。在我国医院一般是在护理部下设立质量督导科(组)或质量管理委员会。质量督导科(组)是常设机构,配备1~3名高年资护理人员;实行护理部一总护士长一科护士长3级质控组织和护理问题专家小组,实行护理会诊制度与护理病例讨论制度[13];分项或分片(如大内科、大外科、专科、门急诊等)检查评价。并采用定期自查、互查互评或上级检查方式进行。院外评价经常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组成,并联合各医院评价组织对医院工作进行评价,如JCI评审、等级医院评审等,其中护理评审组负责评审护理工作质量。
四、不同的反哺农业模式的比较
通过二次阅读文献,可以绘画出工业反哺农业政策运行和实现机制图(见图3),研究发现非农部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推动制度反哺、人才反哺、技术反哺、资金反哺。其中,制度反哺能够改善发展环境,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人才反哺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核心要素,能够使劳动力得到有效地转移;技术反哺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造血机制,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关键所在;资金反哺是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保障。以上四种反哺农业整体上能够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持续、快速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融合、生态宜居、富强繁荣的农村生活。
图3 工业反哺农业政策运行和实现机制
(一)政府政策反哺农业模式
在 2004 年9 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进而实现工、农业发展互利互惠、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必然发展趋势,该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视角提出了解决困扰我国已久的“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17]。自此便打开反哺农业的道路的大门,从2004 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便已连续十五年颁布一系列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具体政策制度的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2004—2011 年,具体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见图4)。
图4 2004—2011 年政策制度流程
这一时期,国家主张“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重点在于农民创收增收、农业产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以推进全面小康问题的解决。在农村问题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取”与“予”关系转变,开始反哺农业,各种要素资源从城市流向农村,乡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被重视;在农业生产方面上,不再仅局限于关注产量和结构,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转基因和食品安全方面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第一阶段的工业反哺农业基本设施已经初步成型的基础上,2012 年国家便开始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重视三农的软实力,注重科技在农业中的作用。2012—2020 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见图5)。
图5 2012—2020 年政策制度流程图
这一时期为解决发展问题,科技的提升效率、农业产业链的供给结构是被重点研究的问题。由于阶段特殊性带来的问题更为复杂,因而对耕地的需求更大,同时为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通过科技提高各要素的效率更为重视[18]。
国家的政策制度逐渐向农业方向靠拢,是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制度反哺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根本。工业反哺农业除了在财政投入方面的提高,还体现在与农民和农业发展相关的制度平衡上,通过因地制宜地提供公正公平的制度安排,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农民生活的改善。
(二)人才反哺农业模式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工作重心重回三农问题,为实现农村农业全面快速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向农村派遣科技特派员,为当地农民增收创收、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建设提供有力后援,使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得到了全方位发展[19]。截至目前,活跃在农村基层、农业一线的科技特派员全国已有80 多万名,围绕农业产业链条,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加速了农村乡土人才的培育,成就了多方共同进步[20]。
人力资本大师舒尔茨指出,传统农业的改造,离不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引入,尤其是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使农业经济得到增长。在整个农业经济增长的产业链中,科技特派员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资源,在原有土地资源不改变的前提下,不仅提高了单位劳动力生产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科技进步,结合科技特派人员的先进管理经营理论,借用卡尔多的说法,“人均产出持续增长,且其增长率并不趋于下降”[21]。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才反哺农业给农民带来了更先进的渔法。
从国外实践经验的分析,人才资源反哺战略在发达国家发展初期同样较为常见。更令人关注的是在已经进入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依然将对农业人才资本的国家重视体现在工业化中后期,并对保证农村人才开发提出法律支持[22]。人才反哺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蓝图重大推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促进农业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三)工业技术反哺农业模式
农业机械的不断投入农业中是技术反哺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工业反哺农业的直观特征是用现代机械替代传统劳动力,将农业劳动力转为农业机械投入,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农业机械与农业劳动力之间替代弹性大于1[23]。
弹性公式定义为:
,式中,L 指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万人),K 分别代表: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数量(万台)、农用小型拖拉机数量(万台)、农用排灌电动机数量(万台)、农用排灌柴油机数量(万台)、联合收割机数量(万台)和机动脱粒机数量(万台)。对近二十年的数据进行处理得2000—2017 年各种农业机械和农业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变化,由弹性定义可知,下表中值为正表示机械和劳动力存在替代关系;反之表示为补偿关系。
由上表可得知,2004 年以前,弹性系数为负值的,说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不足。2004 年以来,弹性系数趋变为正值,然而绝大部分弹性系数小于1,这说明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的成效较低,多数年份中机械和劳动力之间没有互替关系。这是由于大体量的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农业机械替代无关,而是由于农业劳动力过剩导致的[24]。
表2 2000—2017 年各种农业机械和农业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变化表
其中,2013—2017 年除2016 年以外,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替代弹性大于1,证明农业机械能够在总体上有效替代农业劳动力,但2016 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替代弹性小于1。详尽来看,大中型拖拉机的替代弹性小于1,证明大中型拖拉机的替代效果的局限性;小型拖拉机的替代弹性小于0,证明小型拖拉机和农业劳动力之间具有补偿关系;农用排灌电动机的替代弹性大于1,证明排灌电动机与农业劳动力之间的替代效果显著;然而农用排灌柴油机具有较大的波动的替代弹性,替代关系和补偿关系均显著;联合收割机的替代弹性小于1,说明联合收割机和农业劳动力替代有限;机动脱粒机除个别年份外,整体上对劳动力替代较为明显。
(四)工业资金反哺农业模式
工业对农业的资金反哺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通过运用统计软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工业对农业近二十年的反哺资金和农业总产值之间相关性,查阅相关资料得出1998—2017 年国家部分财政支出和收入表(见表3)。
表3 1998—2017 年国家部分财政支出和收入表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资金是由工业企业应交所得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比再乘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即为如下公式:
式中:X 表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资金(亿元)
a 表示:工业企业应交所得税(亿元)
b 表示:全国财政收入(亿元)
t 表示:国家财政对农业的财政支出(亿元)
通过运算得出如表4 所示。
表4 1998—2017 年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资金以及农业总产值表
通过统计软件得出图6。
图6 回归模型及结果分析图
通过图6 观察可得出:可决系数r2=0.983,即模型的拟合优度为98.3,说明该模型可解释农业总产值变化的98.3%;并且由P=2.07×10-17远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说明工业对农业的资金反哺对农业总产值有正向影响,并且较为显著。
五、结论及建议
基于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的社会化阶段,为了能够使得农业更全面健康的发展,本文在对改革开放40 年以来CNKI 所收录关于工业反哺农业为主题的343 篇核心及以上的文章进行软件处理和仔细研读的基础上,将工业反哺农业细化为制度反哺、人才反哺、技术反哺和资金反哺四个领域,运用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理论进行分析测定对农业反哺的影响,分别对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并给出相对应政策建议。
(一)制度反哺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惠农政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应在此基础上设立更为细化的反哺法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消除二元社会经济制度,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机会和能力,实现城乡平等就业权,促进那些农村过剩的劳动农民就业,构筑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
(二)人才反哺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人才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我国人才反哺发展严重失衡,提倡发展“十二年教育”,政府增加教育培训投入,加强农民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技能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并对有相关技能和管理知识的人才返乡加大政策扶持制度、舆论引导的力度。
(三)技术反哺
现阶段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较为有限,技术要素的供给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近些年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资金额度平均每年以20%的增速提升,然而我国涉农企业数量过少。国家应加大推进更高智能技术的力度,提高涉农企业福利,建立更多的涉农企业;加深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农业科研投入制度,完善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教育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推进涉农企业实现自我反哺的进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产业融合化发展。
(四)资金反哺方面
增加农业产业的政府投入,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带动农业金融生态圈良性发展;拓宽农业金融渠道,建立政策性农业贷款制度,增加对农业投入金融支持;发挥民间资本,探索建立适宜的激励政策,鼓励和刺激民间资本融入农业产业链。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工业反哺农业最终的目标则是实现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因此实现由工业反哺转变为农业向工农业协调发展战略尤为重要。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要求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其中农民合作社作为工农产业转变的组织依托,农业产业相关的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不仅能带动农户成为市场主体、融入市场,又能切实保护农民在农业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利益,发挥分工优势,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农民具有农业产业发展主体地位需要一定的法律支持;纵向产供销一体化的构建减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沟通成本,横向农工贸一体化的构建解决农户与工商企业以及银行之间的沟通壁垒,建立宏观一体化反哺;促进多方位社会反哺,通过出台激励政策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城乡非农单位反哺农业机制的构建,鼓励乡镇企业、等乡村涉农企业二次创业及发展;建立更为灵活的资金引流机制,通过各级财政引导、鼓励以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为主体引流机制,提高工业反哺农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