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马拉松赛事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1-07-22刘梦环夏书海

四川体育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参赛者马拉松赛裁判员

刘梦环,夏书海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马拉松赛事可持续发展研究

刘梦环1,夏书海2

1.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江苏 南京,210014;2.苏州湾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苏州,215200。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从赛事组织者、参赛选手和裁判员3个层面对我国马拉松赛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认为强化赛事管理,完善赛事组织;提升赛事服务,提高赛事质量;防范赛事风险,保障赛事安全;加强人员培训,优化裁判队伍是马拉松赛事的重中之重。

马拉松赛事;问题;对策;体育强国建设;可持续发展

1979年2月全国体育大会指出体育强国将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方向[1]。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对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指示[2]明确指出:到2020年,不仅要创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匹配的体育发展新机制,而且体育产业要在完成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之上获得新进展。马拉松赛事作为拉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其数量急剧增长,然而任何事物只有量的激增而无质的飞跃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质与量的统一规律。马拉松赛事就目前数据显示其数量尤为壮观,然而其“量”热的背后的一系列“质”冷的问题如赛事监督管理、安全防患、规则意识等仍亟待解决。如何在保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在体育强国建设的现实背景下实现马拉松赛事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深思。针对此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近几年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状况剖析其背后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给出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促进马拉松赛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等馆藏资源搜集有关马拉松赛事的文献和书籍,对搜索到的文献进行整理并选出精读文献,对书籍中的有关马拉松赛事重要信息进行标记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背景知识。

1.2 逻辑分析法

对获得的马拉松赛事的相关文献以及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归纳与总结,保证文章的严谨性与客观性。

1.3 实地观察法

通过参与马拉松赛事,结合在赛场上所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深度剖析马拉松赛事存在的问题,为本研究提供一手资料。

2 我国马拉松赛事现状分析

2.1 赛事得到普及,参赛人数激增

马拉松因其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马拉松赛事给参与者带来的不仅是对于自身生理极限的挑战,还有对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等精神力量的追求,马拉松赛事因其开放的比赛场地和对参赛人员的包容吸引了广大职业选手和业余爱好者的参与。在2011年,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参赛人次只有40万人次,到了2018年达到583万人次,从表1可以看出,2017年的参赛人次较2016年增长了220万人次,增长率达到79%,可见其火爆程度。

表1 2011~2018年每年举办马拉松赛事人次

2.2 赛事数量激增,产业发展迅速

自从中国田径协会就《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表示全部消除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马拉松赛事就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马拉松赛事在各个城市如火如荼的举行。从马拉松城市举办可以将其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并且赛事举办城市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举办地越来越多,几乎每个城市都在举办马拉松赛事。截止到2018年底,在中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以及其相关的运动赛事总共达到1581场(具体见表2),相比较2017年增加了479场,得到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赛事达到339场,在国内马拉松赛事的参赛人次达到583万之多,举行马拉松比赛的各地级市数量达到285个。我国马拉松整年的总体消费额在2018年达到了178亿,2018年因马拉松赛事带动产生的总消费额达288亿,有746亿年度产业总产出,相比较去年增加了7%[3],可见马拉松赛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表2 2011~2018年每年举办马拉松赛事场次

2.3 赛事类型丰富,选择趋于集中

从马拉松的类型可以将其划分为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健康跑、女子马拉松、亲子马拉松、情侣马拉松、大学生马拉松、山地马拉松、森林马拉松等不同类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马拉松举办类型日趋丰富,考虑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使得马拉松真正的成为了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体育活动。但据调查显示,马拉松赛事的参与者对于赛事类型的选择趋于固化,全程和半程马拉松是热门项目,而设置的新兴项目出现冷门现象。

2.4 政社结合管理,机构组织分层

目前我国马拉松赛事主要采取政社结合的管理模式,赛事组织机构主要包括职能型、项目型以及矩阵型3类,保证一场马拉松赛事的顺利举行,需要不同赛事组织相互配合,赛前宣传,赛中的医疗保障、安保交通措施、志愿服务,赛后的组织整理工作等。由于马拉松运动的广泛开展,各种民间组织如马拉松跑团、马拉松俱乐部、跑步协会等也陆续产生,进一步推进了全民健身向前发展,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得到迅速发展。

图1 2011-2018年我国马拉松赛事人次

注: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

图2 2011-2018年我国马拉松赛事场次

注: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

3 我国马拉松赛事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参赛选手层面

3.1.1 参赛者选择赛事类型固化 马拉松比赛的参赛选手多集中在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迷你跑和越野跑,这几类赛事的参赛人次分别是265.65万人次、180.42万人次、58.99万人次和44.26万人次,而10KM、超级马拉松、团队接力跑、定向赛、垂直马拉松以及其他马拉松相关赛事参与人次很少。尽管这本身也与我国马拉松赛事基本专注于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迷你跑等项目服务有关,但参赛者本身对于赛事类型的认知不到位,高估其他赛事类型的难度等级或者低谷其他赛事类型的趣味性等一系列内在心理因素造成赛事类型选择比较单一,不愿尝试新鲜马拉松赛事类型,其赛事类型选择固化也不容忽视。

图3 赛事类型参赛人次

注: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

3.1.2 参赛者完赛率不高 参赛选手的完赛率能够体现马拉松赛事的质量以及整个马拉松赛事的影响力,高完赛率也是马拉松赛事的价值体现,高完赛率意味着马拉松赛调动了参赛者的积极性,激发了参与者的竞争意识与不服输的精神,这本身已经达到了马拉松赛事的办赛宗旨。2018年马拉松的参赛总人次是265.65万人次,完赛人次是37.34万人次,半程马拉松的参赛总人次是180.42万人次,完赛人次是76.62万人次。两种类型赛事的完赛率都没达到参赛总人次的50%,完赛率难免显得些许差强人意。而早在2016年世界马拉松六大满贯赛事的完赛率就都达到了80%以上[9],由此可以看出,与国外的大型马拉松赛事相比,我国的马拉松赛事完赛率还亟待提高。

图4 2018年马拉松赛事完赛人次对比

注: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

3.1.3 参赛者法律意识不强 马拉松运动因其项目本身的便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男女老少皆对其充满了兴趣和激情,但随着参赛者的广泛参与,其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很多参赛者无视规则与规章制度,未经允许私自转让号码牌、选手使用兴奋剂、伪造体检报告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行为不仅是违法乱纪行为,而且造成极其恶劣的连带影响,导致参赛选手自觉意识降低,以致导致比赛结果的不公平不公正,而且还会对参赛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此外,参赛者的法律意识也与马拉松赛事本身是否具备完善的制度体系以及规章条例相关,只有相关部门能够根据立法程序制定规范合理科学的马拉松赛事法律制度保障,参与者才能有法可依,严格守法。

3.2 赛事组织者层面

3.2.1 赛前风险宣传不足 自从中国田径协会开放马拉松赛事的审批权,全国各地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势头势如破竹,2011年全国马拉松注册赛事只有22场,到2018年底我国举办马拉松相关赛事达1581场[4],然而,逐年上升的数量却仍无法掩饰马拉松赛事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据研究显示,人员致险因素[5]是马拉松赛事主要的风险因素之一,赛事组织者因其主观上的精神懈怠,办事拖拉,对于赛事相关人员的组织安排不够合理等行为都会引发一系列的赛事风险,国内的一些举办马拉松的城市,在比赛之前甚至没有科学健身教育与运动风险宣传意识,普遍存在重视形式与管理,轻视内容与宣传的态度[6]。这将直接导致参赛人员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认知不明确,赛前不进行热身准备,甚至无视规章制度进行兴奋剂的使用,厦门国际半马发生蹭跑者死亡事件值得警醒,虽说此次事件与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政府主导、市场为辅的运营模式有关[7],但若赛事组织者赛前风险宣传时明确未能获得比赛资格的蹭跑者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相信会大大降低此类事故的风险。

3.2.2 赛中服务保障不周 马拉松赛事由于其距离长时间久等特性,比赛中的医疗保障、补给数量以及厕所安排对于参赛者来说尤为重要。很多参赛人员在跑步过程中会出现肌肉痉挛、腹部疼痛、肌肉拉伤以及脚上起泡等症状,所以,医疗站点设置必不可少,但国内的医务监督保障工作仍有待完善,参赛者比赛过程中受伤现象频发甚至发生猝死事件,已有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之间有14人在马拉松比赛过程中猝死[8]。近年来,由于参赛者比赛过程中耗能过大,对能量和饮用水的需求攀升,因此补给站成为马拉松赛事必不可少的服务保障,但比赛过程中的补给设置不尽人意,参赛选手的饮水无法得到保障,2014年昆明马拉松比赛因饮用水缺乏导致参赛者身体不适、中暑甚至出现死亡事件。由于马拉松赛事参赛人员众多,比赛时间较长,参赛者在比赛之前会进行如厕。根据马拉松赛事组织标准,马拉松赛事的公共厕所数量应按照参赛人员数量成比例设置,但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国内大多数马拉松赛事的厕所供应数量不足,参赛人员使用厕所紧张,北京马拉松“尿红墙”事件也足以说明现实的窘境。

3.2.3 赛后组织疏散不当 参加马拉松比赛的选手,由于长时间的奔跑,其肌肉是有一定程度的损伤的,在赛后进行合理的牵拉和放松是必要的。因此在进行参赛人员疏散之前,需要安排他们到指定地点进行牵拉放松,医疗团队和赛事组织者的赛后合作是对参赛人员健康状况的有力保障,但国内很多赛事缺少这一流程。另外,马拉松赛事的终点是人员积聚的重点区域,极易产生交通拥堵现象,结束比赛的参赛者缺乏工作人员的引导。对于人员疏散,国内马拉松赛事大多依托公交车进行疏塞,但是场面往往非常混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参赛人员较多,组织无序,安排车辆不足,交通工具过于单一,未能整合多种交通工具进行人员的有序疏散。此外,赛后的保障服务区域过于单一未能达到分流效果。

3.3 赛事裁判员层面

一场马拉松比赛的成功举行,裁判员至关重要,裁判员是马拉松赛事管理的主体。国际马拉松赛事裁判分为国派裁判、主裁判和裁判员3种,他们分别安排到赛道的各个部分,保障着赛事的健康运行。马拉松裁判员需要充分了解赛事运行的各个环节,并且充分掌握赛事规则。但由于马拉松裁判的选择都来自于周边大学生或者志愿者,就使得了裁判人员选取的侧重点发生偏移,使得一些没有过制裁经验的学生参与当中。通过笔者的亲身经历发现,这些没有经验的裁判员在赛事运行过程中没有起到其该有的作用,甚至有些裁判员脱离了制裁的场地去处理自己的事情,例如,拍照、聊天,严重影响了马拉松的正常运行和赛事的质量,也对塑造马拉松的形象有一定的影响。

4 促进马拉松赛事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强化管理,完善组织

赛事组织者要加强对赛事的组织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及评价等方式整合赛事资源,建立服务体系、信用体系、金融体系等使资源得以发挥至最大作用,从而实现马拉松赛事的目标[10]。同时要加强体育赛事人力资源管理,由于赛前与竞赛期间人员大量聚集增长,赛后迅速减少,如何有效鉴别甄选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组织机构的各个部门要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用,关注赛事场地的关键区域,比如起点和终点两个高峰拥堵区域,加大工作人员的投入,对参赛者进行积极的引导,优化参赛人员赛事体验感,保障参赛人员的交通便捷性。

4.2 提升服务,提高质量

组织细致、服务优质、医疗完善是马拉松赛事的基本保障。国内马拉松赛事组织者应向国外优质马拉松赛事学习经验,赛前进行工作人员培训,对参赛人员进行急救培训,提高其救援意识,同时进行赛事风险宣传,降低赛事风险。在比赛过程中提供专业的医疗保障团队,高效的志愿者团队以及便捷的硬件服务设施,以保障参赛人员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援与支援。此外,赛事组织者应完善赛事网站的内容,不单单是要发布比赛时间地点信息的模式化内容,更要增加人文关怀内容[11],如医疗建议、比赛指导、运动损伤预防措施乃至赛事举办城市的旅游攻略等等,满足赛事参与者的潜在需求,增强参与者的赛事体验感。比赛结束后,设置更衣室、按摩室、放松牵拉室等不同区域以满足参赛者的不同需求同时达到人员分流效果。

4.3 防范风险,保障安全

赛事组织者应提高参赛者准入条件来防范因身体健康问题而导致受伤或猝死风险问题。赛前进行规范科学的健康体检,在比赛过程中,完备的医疗救助体系必不可少,同时要加大医疗志愿者的数量,增强他们的急救能力。另外,为参赛人员普及赛事法律知识,加大对参赛者的参赛规则和反兴奋剂知识的宣传。最后,赛事组织者需增强参赛人员的体验感以提高参赛者的完赛率。赛事组织者可以通过访问参赛者寻求赛事体验感受以及建议,以此来改善赛事不足之处从而提高选手的完赛率。相关部门能够积极修订马拉松赛事的相关法律条例,确立赛事组织者的职能,维护参赛者的权益,明确责任意识,使得组织者和参与者都能有法可依。

4.4 加强培训,优化裁判

结合当前我国马拉松赛事选择裁判员的途径,提出以下3点建议:(1)对裁判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以求能够满足赛事所需;(2)随着我国马拉松赛事举办数量逐年增多,马拉松裁判员需求增多,可以设置马拉松裁判员专业资格认证,通过笔试、面试以及临场实践等方式进行资格认证,提高裁判员质量;(3)在专业体校设置马拉松学院,开设马拉松赛事课程,针对马拉松赛事的不同需求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为马拉松赛事输送专门人才,促进马拉松赛事健康发展,以期提高城市马拉松文化。

5 结 语

随着科学的进步,国家日益强大,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马拉松比赛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马拉松比赛的行列中。在如此的环境下,马拉松比赛也随之产生一些问题,要想寻求平稳长足的发展,就要明确自身的不足。通过竞赛组织管理的社会化、构建完善的马拉松安检体系、提升裁判素养、完善马拉松场地设施、建立马拉松赛事长效机制、开发赛事市场以及周边产品、构建合理的马拉松医疗体系等方式。只有这样,在体育强国的环境下,马拉松赛事才能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沈国琴.关于学校体育强国若干问题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10(05):54~58.

[2] http://www.wenming.cn/bwzx/ggtz/201909/t20190904_5242816.shtml.

[3] http://www.sport.gov.cn/n316/n343/n1195/c895918/content.html.

[4] http://www.sohu.com/a/300515895_100048200.

[5] 于 杨,罗建英.我国马拉松赛事风险研究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19,41(06):26~30.

[6] 林翠娟,杨 海.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8,40(05):34~37.

[7] 石春健,魏香明,郑振国.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定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0):18~25.

[8] 2016年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六星跑者白皮书.网易体育[EB/OL]. http://sports.163.com/17/0228/10/CEB.

[9] 吴 艳.我国部分国际马拉松竞赛管理过程研究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02):86~88.

[10] 赫立夫,张大超.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运营管理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03):88~100.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athon events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Strong Sports Country

LIU Menghuan1, XIA Shuhai2

1.Graduate Department of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14, China;2.Suzhouwan Experimental Junior Middle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200, China.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marathon events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event organizers, competitors and refere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hich are to strengthen the event management, improve the event organization, improve the event servic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event, prevent the risk of the event,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event, strengthe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event The top priority of marathon is to turn the referee team.

Marathon event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Building a strong sports coun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007―6891(2021)04―0025―04

10.13932/j.cnki.sctykx.2021.04.06

G822.8

A

2019-11-12

2019-12-24

2018年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课题编号:KYCX18_1715)。

猜你喜欢

参赛者马拉松赛裁判员
短道速滑裁判员的临场执裁能力及其培养路径
篮球裁判员临场执裁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
劝退马拉松参赛者
害我受伤的小石头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文化价值及生成机制分析
禧玛诺全新一代XTR M9100 为山地越野赛、长距离耐力赛和马拉松赛车手而生
乡村篮球裁判员现状与发展对策
——以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大安镇为例
海南国际马拉松赛医疗保障的做法
县级医院是分级诊疗的“裁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