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运动员退役转型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径

2021-07-22潘胡波

四川体育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转型

潘胡波,杨 洋,张 婕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运动员退役转型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径

潘胡波1,杨 洋1,张 婕2

1.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2.四川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反兴奋剂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运动员退役后能否实现顺畅转型是影响其个人与国家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运动员退役转型的困境与对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运动员自身能力资本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未能较好结合运动员个体特征制定能力培养方案;(2)运动员心理意识准备不足致使就业观念不当,对社会环境难以适应;(3)政策执行力度不足,仍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议:(1)在役时期构建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结合运动员实际情况提高自身核心素质能力;(2)预退役时期开展讲座、选修课程,构建退役运动员过渡期反应模型,引导运动员形成正确择业观念和良好退役准备意识;(3)退役后时期完善职业转换培训体系,促进社会支持效应。

运动员;退役转型;可持续;困境;路径

运动员退役转型,是指运动员从竞技运动到退役后职业生涯的过渡过程[1]。当前我国运动员退役转型的困境日益凸显,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对影响运动员退役转型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如胡全柱[2](2008)以社会排斥机制为研究范式指出运动员退役转型受政策性、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关系网络以及文化五方面影响;胡咏梅[3]等(2010)探析了运动员顺畅转型诱发的内部机制,揭示“高自我认同”“转型积极应对策略”“运动生涯出现退役意识”“退役前的规划与准备”“退役后的多重角色”“退役获得的社会支持”“内部动机”7个可作为构建运动员心理辅助培训分组的诱发因素;刘玉斌[4]等(2013)从知识管理视角指出,运动员自身所存的能力、经验、隐性知识、社会关系等人力资本是影响其退役转型的重要因素。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Schlossberg[5](1981)根据变迁模型提出变迁特征(角色转变、持续时间等)、环境特征(社会支持系统等)、个体特征(自我发展、发展对策等)是影响运动员职业变迁的主要因素;Stambulova[6](2003)认为,运动员退役转型主要受“有效的环境适应”和“充分的退役认知”影响。

学者们运用不同视角及理论方法探讨了运动员退役转型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运动员退役转型的困境和对策。然而梳理相关研究发现,运动员退役转型是一个涉及过去与未来、宏观与微观的动态过程,在役时期的综合能力培养、预退役时期的心理意识准备以及退役后时期的职业转换培训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能否实现顺畅转型。基于此,从运动员职业生涯所处的不同时期阶段这一视角维度,探析运动员退役转型的困境及对策,为运动员退役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1 影响运动员退役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要素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初诞生于生态学领域,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初步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思想,赋予其重视人与自然的内涵认知[7],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其内涵也随所结合的领域发生不同变化。运动员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一个从选材、训练、竞赛到退役的完整过程,如何使运动员兼顾竞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在退役后顺畅就业,是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要素的整体结构出发,分析运动员职业生涯全程中影响其退役转型的内外部要素。

1.1 内部要素

由于运动员长期接受专业化训练,其基础教育质量无法保证,自身文化素质较低且不具备必要的求职技能,因此难以在退役后实现顺畅转型。溯其根源,是运动员自身综合素质与市场需要不相符合,如运动员文化、技能、心理等素质能力的缺乏(详如图1)。

图1 影响运动员退役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要素指标

在一般素质中,运动员文化素质水平低下是影响退役转型难的主要原因,在我国运动员群体中,具有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运动员总人数的7.4%、39.59%、16%、6.9%[8],高学历运动员占比极少,然而市场需求决定了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质量越好,就越容易获得较好的职业与地位[9],如退役后从事企业工作,外语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必不可少;思想素质方面,运动员存在就业观念封闭、对就业岗位期望过高的现象,正确的择业观念是运动员能否顺畅转型的重要前提;创新素质则是促其形成敏锐观察力与严谨逻辑思维,搭建人脉资源信息网络的重要助力。

专业素质也是影响运动员退役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之一,由于运动员长期从事运动训练,拥有较高的专项技能水平,致使一部分竞赛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在退役后轻松转型教练员、领队等;从身披荣誉的领奖台到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退役运动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感,充分的退役准备意识与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能帮助退役运动员从容应对就业困境;通过锻炼运动智能,培养运动员自我总结、规划能力与理解他人(教练员)意图能力,也是促进其成功转型的重要砝码。

1.2 外部因素

影响运动员退役转型的外部因素主要来自安置政策、保障制度以及社会环境3个方面。

图2 影响运动员退役转型的外部因素作用示意图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改进退役运动员安置方式、拓宽就业安置渠道、整合资源助力退役运动员就业工作等具体措施,为运动员退役转型指明方向。安置政策通过发挥规范和引导作用仍旧有力推动着运动员退役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以及安置4个方面构成[10],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运动员退役后伴随的伤病、贫困等生计风险,给予运动员退役转型后备保障支持;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提供较高的体育产品与服务需求,促使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结合运动员专项技能优势,创造出更多的职业转换机会,如竞赛表演、运动防护等职业岗位,拓宽退役运动员就业渠道。

2 运动员退役转型之实然困境

2.1 运动员自身能力资本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当前我国运动员面临着自身资本(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与市场用人需求不符的局面[11]。溯其根源,是学训矛盾下对运动员综合能力培养的轻视与失衡,导致运动员自身素质“能力缺位”,进而退役转型路径不畅。运动员在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思想观念以及就业意向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但当前文化教育的培养上,并未深入考量运动员个体特征与能力培养的契合性,以及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性。如当前市场一般就业岗位所要求的基本能力,需要运动员掌握计算机、外语等职业技能;专业岗位方面,一些运动队更愿接受具有优异运动成绩的运动员留队任教,康复师、营养师等新兴热门职业也青睐于具备一定运动康复、运动营养学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相反,如果运动成绩不突出,又不具备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往往难以实现职业转型。

2.2 运动员退役心理准备不足,就业观念不当

退役意识准备的不足往往会带给运动员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较为常见的是对社会环境的不适应、心理平衡失调, 并由此产生忧郁感、挫败感、和孤独感[13],严重影响运动员退役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同时,消极的处理态度也致使运动员退役后生活质量下降,难以实现顺畅转型;许多运动员在国际大型比赛中为国争得荣誉,为促进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作出贡献,但是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缺乏对自身能力和社会就业形势的正确认识,对就业岗位存在较高的期望值[14],不考虑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片面强调对国家做出的贡献,从而提出过高的就业要求,导致就业渠道狭窄,降低了较多的转型机会。

2.3 政策执行力度不足,仍未形成可持续促进的社会支持系统

当前关于退役运动员基本权利保障与安置政策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15],前文所提及的政策文件在立法层次上不属于法律性质,而是部门规章,立法层次较低导致不利于实施与执行,容易产生执法主体权责划分不清、执法主体虚位等现象。同时,运动员退役安置与保障措施只是为其提供政策性安置和一次性货币补偿,并未真正促进运动员再就业,实现可持续性的转型发展。运动员依赖政策性安置的传统观念依旧存在[16],未来的政策制定应倾向于为运动员能力提升和促进职业转换服务,形成可持续促进运动员退役转型与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不是使其过度的依靠市场资源配置或国家政策安置。

3 运动员退役转型之应然路径

3.1 在役时期:构建素质教育培养体系

体育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教育则提倡全面的发展,运动员素质教育将体育与教育融合,更好地促进了育人多样化的培养。针对运动员退役转型的发展需求,将其培养目标划分为运动技能型人才、实用型职业人才以及学理型专门人才[17]。将运动员素质教育视为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独立子系统[18],结合国家队优秀运动员素质教育开展的实践经验[19],根据影响运动员退役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要素提出运动员素质教育课程的理论框架。

通过素质教育课程对运动员综合能力的培养,旨在以增强运动员训练、比赛水平为核心,服务于其在役阶段的竞技能力提升,以“教”促“竞”;通过开展一般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推动竞技体育回归教育,教育服务于竞技体育融入社会,使运动员在役期间获取的综合素质,成为退役后融入社会和职业转型的技能储备,将在役期间服务于竞技能力提升的专业素质能力,顺畅转化为对接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以“竞”融“教”,促进优秀运动员实现职业转型。

表1 运动员素质教育课程的理论体系框架

构建出的运动员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涵盖3级指标,1级指标根据运动员退役转型所需的素质分为一般素质与专业素质,2级指标根据相对应的1级素质指标划分为文化素质、创新素质、思想素质、基础训练素质、心理素质、运动智能素质,3级指标根据对应的2级能力指标为培养核心确定课程内容,如此形成一个层层对应,目标明确的运动员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确定以发展运动技能型人才、实用型职业人才以及学理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之外,还需确定适合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方向的运动员特征,使培养人群与目标人才类型相对应。探其根源,竞赛成绩、受教育程度等运动员个体特征因素皆是判断一名运动员是否“优秀”的条件,运动员所从事项目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在再就业方面是否具备优势,基于此,将运动员群体划分为“优秀”与“一般”两类,与运动员退役转型的培养目标相对应。关于优秀运动员概念的定义,张宇霆[20](2011)指出优秀运动员即拥有较高的竞技水平的运动员,其优秀的标准为国家一级运动员,涉及的范围主要是体育院校运动员,但该定义将优秀运动员限定在体育院校运动员导致范围过小。史瑞应[21](2016)指出优秀运动员是国家队和各省区市体工队(或者运动技术学校)的正式在编运动员。梳理学者们的观点将优秀运动员定义为:从事体育专项训练,根据国家运动等级划分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国家健将或者国际健将的专门从事体育工作的国家队、地方队(省队)的运动员。根据对优秀运动员概念的界定,将一般运动员定义为国家一级运动员以下的等级运动员。

3.1.1 优秀运动员向运动技能型人才发展 运动员的首要任务仍是努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优秀运动员更是披金斩银的主力军,如何在不与其训练任务冲突的条件下提高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是关键[22]。由于优秀运动员自身具备高超的竞技技能,在培养目标上应向运动技能型人才靠拢,结合专项技术水平高的优势,综合能力提高上应以提高专项技术理论原理知识,培养其技能培训指导能力为主,即对应运动员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专业素质的培养,如通过运动人体科学基本原理、功能解剖学课程,提高对技术动作完成过程中肌肉工作原理的认知;通过专项技术特点及原理分析课程,增进对技术特点及原理的理解,形成自身运动技术水平时实践能力、技术理论与指导能力突出的转型优势。

3.1.2 一般运动员向实用型职业人才和学理型专门人才发展 与优秀运动员不同,一般运动员不具备高超的运动技能优势,退役转型很难继续从事体育专业的相关实践工作(如教练员等)。因此,一般运动员应向实用型职业人才和学理型专门人才发展。向实用型职业人才发展,应加强工具类学科的技能掌握,即对应运动员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一般素质的培养,如计算机应用、文书写作等,增加退役后转型就业机率;向学理型专门人才发展,应兼顾一般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发展,如一般素质中创新素质的培养,通过形式逻辑等课程形成敏锐的观察力与严谨的学术思维,通过专业素质内的课程学习铸牢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

3.2 预退役时期:构建退役运动员过渡期反应模型,形成正确择业观念

3.2.1 构建退役运动员过渡期反应模型 构建退役运动员过渡期反应模型,对预退役阶段运动员进行良性心理干预。通过明确运动员退役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起退役过渡时期的心理咨询模型来达到预防和减少预退役运动员心理问题;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预退役运动员及时的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23],提高运动员自身认同感、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疏导作用,结合运动员预期社会化、所处的环境特征等因素进行针对性平衡,有效提高运动员退役心理状态。

3.2.2 开展讲座、选修课程培养正确择业观 人们要成功地转型某种社会角色,就必须首先形成角色认知[24]。通过开展讲座、选修课程对预退役运动员进行心理指导,帮助运动员对自己产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精准定位自身社会位置,结合自身综合能力制定就业规划,并树立其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端正择业态度,平衡就业期望值,促进其退役转型。

3.3 退役后时期:完善职业转换培训体系,促进社会支持效应

3.3.1 完善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培训体系 丰富就业、创业以及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对选择自主创业的退役运动员给予经营扶持,提供政策咨询、项目信息以及开业指导等综合性服务[25];健全退役运动员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熟悉职业培训与鉴定流程,主动适应市场需要强化自身能力;推动实行体育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运动员进行体育职业技能鉴定,形成国家统一认定的多项目一体化证书体系,从而方便与市场需求对接和提供资格认定,为运动员退役转型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与培训辅导。

3.3.2 促进政策执行力度,增强社会支持效应 提高立法层次、明确执法主体,重塑政府在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主体角色,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边界,强化政府主导的服务观念;鼓励扶持企业、学校、非盈利机构等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到各项体育运动(包括冷门项目在内),推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体育市场化运作模式,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持效应,培育起相关体育产业市场,由此增加并促进运动员在经济、健身和娱乐诸方面的就业机会。

[1] PARK S, LAVALLEE D, TOD D, 2013. Athletes’career transition out of sport: A systematic review[J]. Int Rev Sport Exerc Psychol,6(01): 22~53.

[2] 胡全柱.退役运动员社会排斥机制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04):345~347.

[3] 胡咏梅,姚家新,依惠琴,等.退役运动员顺畅转型诱发因素及情商、职业倾向个性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06):38~47.

[4] 刘玉斌,张 珊.优秀退役运动员隐性人力资本转化机理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06):468~471,501.

[5] SCHLOSSBERG N K.A model for analysing human adaptation to transition[J]. Counse Psychol, 1981, 9(02): 2~18.

[6] STAMBULOVA N.Symptoms of a crisis-transition: Aground-ed theory study[A]. HASSMEU N.SIPF Yearbook[M].Ore-bro:Orebro University Press, 2003: 97~109.

[7] 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0周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05):9~14.

[8] 虞重干,刘 炜.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08(07):26~36.

[9] 赖德胜.教育与收入分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0.

[10] 张玲玲,李恒江,陈 炼.论我国运动员的社会保障[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66~68.

[11] 邹德新.运动员可持续生计资本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体育学刊,2012,19(05):28~32.

[12] 李 群,季 浏,刘身强.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山东、辽宁、天津和八一队的考察[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02):120~123.

[13] BLINDAEM, STRATTATM.The' Sport Career Death' of College Athletes: InvoluntaryandUnanticipatedSportExits[J].J Sport Behavior, 1992, 15(01): 3~18.

[14] 黄莉敏.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探讨——以制约因素的分析和探讨为视角[J].体育科技,2014,35(03):16~18.

[15] 叶小兰,王方玉.退役运动员基本权利保障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8(01):37~40.

[16] 杨海利.现行体制下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08):78~81.

[17] 华洪兴.超越“路径依赖”,谋求全面发展——“体教结合”的探索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6(06):75~78.

[18] 张子沙,龚正伟,周 波.对我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01):16~21.

[19] 刘晓黎. 国家队运动员素质教育模式构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

[20] 张宇霆.体育院校优秀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11:3.

[21] 史瑞应.山东省优秀运动员就业意向及就业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5.

[22] 杨 洋.MOOC背景下我国优秀运动员素质教育改革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05):122~126.

[23] 符明秋,张锡萍.我国优秀运动员的退役及其角色转换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01):141~144.

[24] 宋铁男.社会学视野下的运动员角色转换方式、问题与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02):31~34.

[25] 孙艳秋.运动员的职业辅导与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研究——职业转换过渡期内的运动员职业辅导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04):153~154.

The Actual Dilemma and Proper Path of Athletes' Retirement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N Hubo1, YANG Yang1, ZHANG Jie2

1.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2.Sichuan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Sichuan Anti Doping Agency, 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

Whether athletes can achieve smooth transition after retire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affe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ir personal and national sports. Using the literature data method and logic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athletes' retired transition in China,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1) The athletes' own ability capital does not match the market demand, and the ability training plan cannot be well combined with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hletes; (2) Inadequate preparation of athletes' psychological awareness leads to improper employment concepts and difficulties in adapting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3) Insu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yet a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Suggestions: (1) Build a qual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service, and improve the core quality of the athlet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athletes; (2) Conduct lectures and elective courses during the pre-retirement period, construct a model for the transitional response of retired athletes, and guide the athletes to form a correct concept and good Awareness of decommissioning preparation; (3) Improve the career change training system after decommissioning and promote the social support effect.

Athletes; Retired transition; Sustainable; Dilemma; Path

G80-05

A

1007―6891(2021)04―0020―05

10.13932/j.cnki.sctykx.2021.04.05

2019-12-23

2020-03-1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优秀运动员素质教育研究》(13XTY007)。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素质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