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结构方程的沉浸式双语教学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7-22黄衔鸣

关键词:学习态度双语外语

黄衔鸣,潘 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引言

沉浸式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全部环节中使用外语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其通过构建全方位的语言环境及语言习惯综合提升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和专业素养。近年来我国经济与教育发展愈加国际化,对具有双语技能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在此形势下,教育部对高校的双语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推进双语类专业课程建设,开发应用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沉浸式教学方法作为双语专业教学中对教学能力和条件要求比较高的方法,其应用逐渐广泛。对授课学生的学习积极度与满意度进行检验和分析有助于判断该教学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以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通过对沉浸式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效果评价相关领域的梳理和聚焦,相关研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如下。沉浸式教学是指将学生沉浸到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不但使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二语言本身,还用第二语言讲授学科课程,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工具[1]。沉浸式教学在绝大多数的教学时间使用外语授课,不仅仅是使用外语来学习外语,更是通过外语来学习其他课程,并可根据课时数与比例分为部分沉浸和完全沉浸[2]。在沉浸式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方面,许多研究都表示沉浸式教学模式对于我国的双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该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应用而言,语言环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能力素质以及教材开发是推广该模式时需重点建设的基础条件[3]。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分析研究。影响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有教师水平的高低、教材的适合度、获得课外参考资料的便利度、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等[4-6]。对于双语教学的效果评估与分析,已有研究大多以具体的课程为案例,从学生、教师和教材三个角度进行调查统计,关注教学的条件、过程与效果之间的关系[7]。也有部分研究关注双语教学的满意度与影响因素,教师专业水平、语言能力、课程组织安排,学生的外语基础、学习态度与专业认同感,教材及硬件设施类教学资源都将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产生影响[8]。

沉浸式双语教学作为使用外语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其科学有效的应用需要以保证教学满意度及同时提升外语和专业素养为重要前提。据此,构建客观教学满意度的分析模型并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能够为提升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一、概念与模型

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学满意度测量常以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为基础框架,在6个结构变量和9个关系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的调整[9]。高校学生作为双语课的直接受众,在教学环境、资源、教师水平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共同作用下,其对于课程效果的感知可以通过满意度测量来反应。既有研究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专业基础、英语基础等)、课程特征(专业的全球化程度、国内外的专业发展情况等)、教师素质(教学能力、英语能力、工作态度等)以及其他方面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和影响因素进行了一定探索研究,尝试搭建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预调研数据的分析,设计学生基础、教师能力、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资源与环境4个外生潜变量及学习态度、学习效果2个内生潜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

图1 沉浸式双语教学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其中,学生基础包括专业知识基础(X10),专业认知基础(X11),双语课程基础(X12),英语基础(X13)共4项观测变量。教师能力包括外语能力(X3),课堂组织能力(X4),表达能力(X5),跨文化背景(X6),答疑能力(X7),政治素养(X8),教学态度(X9)共7项观测变量。教学内容与方式包括教学目标与进度(X1),内容难度(X2),考试与评分形式(X21)共3项观测变量。教学资源与环境包括学校外语氛围(X17),外语类学术应用(X18),外语课外教学组织(X19),双语教学设备(X20),双语课程应用(X23)共5项观测变量。学习态度包括双语课程喜爱度(X14),双语学习主动度(X15),双语学习互动度(X16),双语学习轻松度(X26)共4项观测变量。学习效果包括学习收获度(X24),学习收益认知(X25),学习过程满意度(X26),负向管理认知(X27),负向教师认知(X28),负向学生认知(X29),推荐度(X30),继续学习偏好(X31),双语优越度认知(X32)共9项观测变量。据此,该模型检验如下假设:

H1:“学生基础”对“学习态度”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H2:“教师能力”对“学习态度”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H3:“教师能力”对“学习效果”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H4:“教学内容与方式”对“学习效果”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H5:“教学资源与环境”对“学习效果”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H6:“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与量表

调查问卷设计了3个维度共37题。第1维度为问卷有效性检验题,询问调查对象是否曾经或正在学习双语课程。第2维度为常见统计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年级与所在院校4题。第3维度为假设检验部分,在顾客满意度模型的基础上,综合已有文献、专家意见与预调研结果,针对观测变量共设计32题,采用Likert5级量表,对变量赋值自1至5分别为非常不认同、不认同、中立、认同及非常认同,测度项及其均值与标准差如表1。

表1 变量测度项、均值与标准差

(二)样本情况

样本数据通过线上问卷发放与回收的方式获取。在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4月1日期间,面向在校大学生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523份,回收问卷523份,有效问卷502份,有效率为95.9%。样本来自于国内13所高校,其中男性学生共182人(36.3%),女性学生320人(63.7%);本科一年级学生42人(8.4%),本科二年级学生138人(27.5%),本科三年级学生176人(35.1%),本科四年级学生68人(13.5%),硕士研究生56人(11.2%),博士研究生22人(4.4%);18至25岁的学生共472人(94%)。可以看出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描述统计

就学习效果整体情况而言,9项问题的均值为3.58,可以看出学生大体上对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呈现基本满意的状态。从测量的5个学生理解和认知维度而言,学生基础的认同度均值为3.48,教师能力的认同度均值3.99,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认同度均值为3.73,教学资源与环境的认同度均值为3.42,学习态度的认同度均值为3.34。可以看出根据受访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情况,教师能力对于教学效果而言最为重要,且均值明显高于其它几个维度。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认同度略低于教师能力,但教师教学层面的两个维度都高于学生层面的维度。从学生角度而言,学生的基础较之学习态度而言,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加明显。

就具体指标而言,由表1可以看出,受访高校学生对于“教师能力”这一维度的各项假设的普遍认同度最高,其中对于教师具有海外经历、教学热情、政治素养以及平易近人这些方面更加偏向于“非常认同”,同时其标准差也相对较小,也进一步表明其均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相比之下,在校大学生对于“学习态度”这一维度的各项假设的普遍认同度最低,在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主动学习、及时复习以及获取学分这些方面都处于较为“中立”的态度;同时,在全部的假设指标下,最低均值出现在“学生基础”维度下对于英语学习轻松的假设,其标准差相较而言也处于较高水平,高校学生之间对该假设的认同程度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同与偏差,但普遍“中立”。

(二)假设检验

根据模型计算,各项拟合检验的输出结果如表2。通过与适配指标的推荐值进行比较,其中除GFI值非常接近但略低于推荐值0.9外,其他指标的拟合值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据此可知该模型的拟合效果总体上比较好。

表2 模型适配度指标值

根据模型计算,6项假设均通过假设检验,相应的潜变量间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路径系数与显著性情况如表3。

表3 路径系数与显著性情况

由表3可知,学生基础与教师能力都对学习态度产生了正向影响,教师能力、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资源与环境以及学习态度都对学习效果产生正向影响。其中,教学内容与方式是影响学习效果程度最高的因素,而教学资源与环境则影响程度较弱。

(三)信效度检验

运用SPSS24与Amos24对模型进行信效度检验。在适用性检验方面,KMO检验值为0.951,Bartlett球体检验的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性为0.000,即说明可以开展主成分分析。Cronbach’s α、组合信度(CR)和平均方差提取量(AVE)如表4。据此可知量表中各潜变量的Cronbach’s α及组合信度均大于0.7,平均方差提取量大于0.5,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收敛效度。

表4 信效度分析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面向13所大学502名高校在校生展开调查,整体而言,从学生调查的描述统计结果来看,对双语课程教学效果有较好的认同感,教师因素较之学生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强。通过运用结构方程构建和分析,得出在开展沉浸式双语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当重点关注教学内容与方式以及教师能力这两项重要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的主要结论。基于模型的分析结果,高校开展沉浸式双语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

首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尤其要得到重视,不断进行更新与完善。教学内容与方式作为影响双语课程教学效果最为显著的因素,应当在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在教学内容方面,沉浸式双语课程应当注重外语比重的增加,尽可能选用经典的外语原版教科书与教学参考资料,并根据课程特征对内容进行选择性使用,进而既能够满足课程专业知识讲授的要求,又能够培养学生使用外语学习与思维的习惯,提升外语运用能力。在教学方式方面,可以更多地使用多形式的教学互动设计,如使用英语进行对话、辩论等。鼓励学生使用双语进行发言、讨论、课堂展示与完成课后作业,建立沉浸式的外语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接受外语的熏陶。注重线上与线下课程的结合,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优势,展示双语类型的学习资料,增加典型教学实例,做好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的优势互补。

同时,双语教学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功底,同时要有外语的教学能力以及相关背景知识。教师在自身知识能力方面,应当更好地把握专业前沿研究动态,不断夯实和更新专业知识。在外语能力方面,应当坚持提升外语学术科研与表达运用的能力,保证教学中准确地通过外语将专业知识讲授充分。在教学组织设计方面,教师可以不断吸纳采用新颖的教学理念,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趣味性,使学生更加主动投入到双语专业课程学习中。在学生素质和学习态度方面,也要采取合适的措施予以夯实和激励。在使用外语方面,更注重外语基础教学与练习。在学习态度方面,通过良好的引导,鼓励学生们提升对外语和双语教学的接纳度与认同度。

此外,高校应当更加重视双语课程建设,对双语课程进行更加整体全面的规划,在学校的教学资源、环境建设方面,教师的培训与激励方面持续搭建更完善的配套政策。确保双语课程开设的稳定性,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而统筹实现专业学科知识教学的知识目标、在非语言类学科中使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语言目标以及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多元化思维的思维目标,推进双语教学质量提升,进而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好的国际化人才。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双语外语
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学习态度及教育对策探析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大山教你学外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多一点等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