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癀片治疗恶性肿瘤癌性发热的疗效分析

2021-07-22

北方药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组间体温实验组

江 瑾

[兴化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医院)新区分院肿瘤科,江苏 兴化 225700]

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常伴有癌性发热,癌性发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未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不仅可导致癌症患者体力被消耗,还为其带来重大痛苦及心理压力。癌性发热目前并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案或治疗性药物,其中,西医手段一般为通过物理性手段降低体温,但临床效果往往无法令人满意[1]。故需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以满足临床需求。本次研究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院内收治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40例,利用投掷筛子的方式进行分组,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析不同组间的疗效差异,旨在探究新癀片在恶性肿瘤患者癌性发热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40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以投掷筛子法均分为治疗和观察两组。治疗组20例、患者年龄35~61岁、平均(45±5)岁;观察组20例、患者年龄36~62岁、平均(46±6)岁;,癌症类型,肺癌、胃癌、胰腺癌、肠癌、食管癌、胃肠道间质瘤、膀胱癌等。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数据无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2)所有患者体温均≥37.5℃;(3)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未见感染证据;(4)除机体因服用药物、过敏及输液引起的体温升高。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2)预估生存期≥6个月;(3)生活质量KPS评分≥60分;(4)本次研究中患者体温不超过38.5度;(5)知情同意,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感染性发热;(2)药物过敏;(3)合并肝、肾、脾功能障碍者;(4)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5)患者依从性较差,无法配合本次研究。

1.4 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取新癀片口服治疗,新癀片由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号为:Z35030063,每次2片,每日3次。

为了提升恶性肿瘤癌性发热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组根据体温选择治疗方法,体温≤38.0℃使用一次性医用退热贴共6例患者,南京天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苏宁食药监械(准)字2015第0020号,用药方法:1贴对准患者额头轻按使之平贴固定于皮肤上,6小时换1贴,体温38.0~38.5℃使用吲哚美辛栓共4例患者,湖北东信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2021462,规格0.1g/枚,用量1/2至2/3枚(0.05~0.067g),1日1次,用药方法:直肠给药,观察组多饮水。

1.5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1)组间疗效对比,分析组间疗效差异。(2)组间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利用SAS、SDS评估患者心理抑郁及焦虑情绪,分数越高,提示抑郁或焦虑情绪越严重[2]。(3)组间免疫球蛋白对比,抽取外周血液,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水平。(4)组间生活质量对比,依据QLQ-C30量表评估生活质量,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5)组间不良反应对比,不良反应分为消化系统毒性(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皮肤系统毒性(出汗)。

组间疗效对比评估标准[3]:①显效:2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②有效:6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③无效:6小时后仍然发热。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组间疗效对比

实验组和观察组的疗效均为100%,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组间疗效对比[n(%)]

2.2 组间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治疗前实验组、SDS评分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观察组治疗后SAS、SD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后SAS、SDS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见表2。

表2 组间治疗前后SAS、SDS评分差异(分,

2.3 组间免疫球蛋白对比

实验组治疗前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详见表3。

表3 组间免疫球蛋白对比(g/L)

2.4 组间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与观察组比较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经济困难以外,实验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其余各项评分均高于观察组及治疗前,P<0.05;详见表4。

表4 组间生活质量对比(分)

2.5 组间不良反应对比

实验组未见明显的消化系统毒性;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皮肤系统毒性(出汗)方面,实验组出汗发生率为20.00%(4例),均为轻微出汗;观察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发生率100.00%(20例),且使用吲哚美辛栓后出现大汗伴乏力;实验组出汗发生率20.0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100.00%,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003)。

3 讨论

癌性发热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了患者的治疗。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常见的伴发症状,占恶性肿瘤发热40%[4]。癌性发热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多见于癌症进展期,多表现为中低热病[3]。癌性发热使用抗生素无效。在祖国医学中,癌性发热并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内伤发热”范畴内[5-6]。内伤发热病名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中的“阴虚则内热”,提示,人体内阴阳失衡可引起内伤发热。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使用小建中汤治疗因人体虚劳而导致的手足烦热,这也是甘温除大热治疗理念的重要来源,至金元时期,李东垣拟定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引起人体发热这一现象。而《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虚劳之人,血气微弱,阴阳俱虚,劳则生热”,这表明,身体疲劳可引起体温升高。明朝秦景明提出“内伤发热”病名,且将其分类,后来,秦景明、王清任均对病开展了自己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见解。而癌性发热则属于虚实夹杂之证,即其病机包含内虚与邪实,共两方面。实是指邪实,癌瘤日久,气滞血瘀,痰湿内蕴,痹阻经脉,郁久化热;虚,是指癌瘤日久,人体正气耗损过多,气血不通,五脏六腑不得精气濡养,营卫不和,卫阳亏虚,无法固表,阳气外浮于表,引起发热。故需清热化瘀,通经活络,通畅气机,降温止痛。《素问·调经论》中记载“有所劳倦,形气衰少”,提示,内伤发热属于人体消耗性疾病,故需尽快予以应对措施,以达到减轻低热、倦怠乏力等不适感的治疗目的。目前,已有文献就癌性发热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7-8]。

新癀片主要由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猪胆汁膏、肖梵天花、珍珠层粉、水牛角浓缩粉、红曲等组成。药方中肿节风性平,味苦、辛,具有抗菌消炎,祛风通络,活血散结,用于肺炎、肿瘤等。三七温、甘、微苦,归肝、胃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人工牛黄凉、甘,归心、肝经,具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作用,常用于热病神昏等病。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牛黄有解热镇静、镇咳祛痰、抗菌、抗病毒和抗过敏作用。猪胆汁膏: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肖梵天花甘,辛,凉,归肺;脾经,具有祛风利湿;活血消种;消热解毒功效。珍珠层粉,具有安神,清热,解毒功效。牛角浓缩粉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定惊功效。药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本次研究证明新癀片治疗癌性发热疗效显著。有研究报道新癀片治疗癌性发热疗效十分确切,总有效率97%左右,是中晚期恶性肿瘤癌性发热的中药首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SAS、SDS评分低于观察组及治疗前(P<0.05),而免疫球蛋白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观察组(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观察组(P<0.05);证实,采取新癀片口服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对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缓解由此引发的焦躁及抑郁等负面情绪,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出现低热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西医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使用新癀片口服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组间体温实验组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优化课堂展示操作 促进有效生成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