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域下南阳盆地生态扶贫产业发展实践

2021-07-22王录琪高林飞南阳市农业科学院

安徽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贫困户电商

文/王录琪 高林飞 刘 峰(南阳市农业科学院)

南阳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盆地,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面积2.6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千万,全市辖2 个行政区、10个县、代管1 个县级市。山区、丘陵、平原约各占1/3,截至2019 年底,南阳市713 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46.2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南阳市平均水平。

一、文献综述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扶贫工作从粗放式扶贫进入到精准扶贫阶段。整体而言,现阶段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大多地处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地区。据统计,我国95%的贫困人口和大多数贫困地区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和重点保护的地区,这些地区生态建设和扶贫发展的双重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学术界对于扶贫的研究重点涉及扶贫的理论内涵、实施路径、发展模式、教育扶贫、生态旅游扶贫、电商扶贫、产业扶贫、扶贫开发具体模式的探讨和个案研究。索朗杰措认为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更好地发挥生态补偿与减贫的协同作用,以期实现补偿地区环境保护与缓解贫困的双重目标需要。王萍等认为农村生态扶贫既是实现绿色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时代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现实要求。陈忠言认为产业扶贫能够有效提升扶贫效率,有效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

二、生态扶贫的理论内涵

生态扶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坚持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同步进行、生态恢复与脱贫致富相协调,旨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生态扶贫要立足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将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作为扶贫载体,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以政府为主体,贫困人口为客体,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进行干预,贫困人口通过政策补偿和产业扶贫最终实现生态扶贫(图1)。

图1 生态扶贫内涵及逻辑框架

对于精准扶贫视域下的生态扶贫要坚持生态保护和生态扶贫同步进行,在生态保护方面要重点解决和明确“谁来保护”“为谁保护”“为何保护”和“如何保护”等问题,在生态扶贫方面要实际解决和实现“谁来扶贫”“为谁扶贫”“为何扶贫”和“如何扶贫”的问题。通过两者的内在关联和机制对接为精准扶贫视域下南阳盆地生态扶贫产业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框架(图2)。

图2 生态保护与扶贫的理论框架

三、 南阳盆地生态扶贫面临的现实问题

生态环境约束是贫困现象严重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各种主客观因素叠加,深刻影响着生态扶贫。南阳盆地生态扶贫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滞后阻碍生态扶贫进程

在贫困地区,必需的基础设施缺乏,电网老旧、网络未覆盖、饮用水源不足、道路不通畅等问题突出,文化、体育、休闲等服务性基础设施不足,教育及医疗资源极度缺乏。

2.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脱节

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一方面,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生态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生态扶贫的成效短期内无法体现出来,脱贫的短期性和生态建设的长期性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经济底子薄弱,发展缓慢,生态保护也需要资金的投入,生态保护工作在扶贫中少有考虑。

3.生态扶贫成果难以巩固

扶贫成果是检验扶贫成效的重要指标。生态扶贫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扶贫成果难以巩固。贫困地区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脱贫后返贫率高。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设施落后,使得生态环境成为这些地区的发展短板,并且尚未建立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如果仅仅依靠政策补贴、发钱发物,会造成脱贫不实、脱贫质量不高或未真正脱贫等。

4.生态扶贫体制机制不健全

生态扶贫在实践中探索前进,但很多做法还不够成熟,致使生态扶贫的根基还不够扎实,规范化、制度化程度还不够。生态扶贫涉及多领域、多环节,目前缺少完善的制度约束,工作透明度不够,滋生了腐败违法行为,如生态扶贫补偿金发放不及时,生态护林员工资拖欠问题时有发生,甚至部分地方出现了资金挪用、数据造假、消极应付等问题。发展生态农业、实施生态脱贫摆在突出位置,围绕“大粮仓、大油库、大花园、大果园”的发展定位,强力推动生态高效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助力脱贫攻坚。

一是统筹产业布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科学编制《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确立了以有机农业、绿色产品为方向,着力打造水源涵养地有机农业区、都市生态农业区、平原有机粮油主产区、岗丘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区。

二是明晰主导产业。围绕建设“四百大市”(百万亩花卉苗木种植大市、百万亩优质果品种植大市、百万亩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大市、百万亩道地中药材种植大市)的目标,一手抓粮、油、菜、畜四大基础产业提质增效,一手抓花、果、药、菌四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形成了以“八大产业”为重点的生态特色产业群。

三是产业引领脱贫。以带贫为方向,以增收为目标,着力推动产业扶贫顶层设计,切实把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融入生态产业发展大格局中,着力构建“七有”产业扶贫体系,

四、 南阳推动生态扶贫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1.科学谋划,构建生态扶贫产业体系

南阳立足水源地资源禀赋,把确保所有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都与生态产业链建立有效衔接,在生态产业提质增效中不断夯实产业扶贫根基。截至2020 年底,全市绿色有机农业生产面积达到100 万亩,实现产值70 亿元,以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数量,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出口额,优质花生、月季、艾草、猕猴桃、山茱萸种植面积等均居全国或全省前列,累计实施各类生态产业扶贫项目1123 个,覆盖11.3 万农村贫困人口,新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3.6 万人。

2.突出特色,探索生态扶贫产业模式

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优势,挖掘绿色产业发展潜力,遵循市场规律,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实践中找准符合自身特点的产业扶贫发展路径。

一是探索发展林业生态模式。瞄准将南阳打造成山川秀美“花果山”的发展目标,围绕“林”字做文章,坚持经济与生态效益相结合,造林绿化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把满山绿色变成贫困群众的“摇钱树”。如南召县以林业资源优势为基础,探索以林业资源为基础、发展多种林下经济的“林+N”产业模式,实施林苗景一体化、林果药一体化、林蚕菌一体化、林养游一体化四个“一体化”工程,放大生态资源比较优势,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带动发展苗木、中药材、柞蚕等扶贫产业,实现1.3 万户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5000 元左右。

二是探索发展长短结合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效益优先原则,立足各地实际,探索长远发展、中期收益和短线增收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脱贫增收模式。如淅川县推广“短中长”生态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发挥水源地“水质”优势,短线抓食用菌、小龙虾、大棚蔬菜、油料作物等短平快产业,实现贫困群众当期能脱贫;中线抓林果套种,种植软籽石榴、杏李等生态林果套种花生、油用牡丹等林下作物,实现贫困群众中期可致富;长线抓全域旅游,保障贫困群众未来小康可持续,极大提高了贫困群众收入。该模式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十佳优秀产业扶贫案例。

三是探索发展生态旅游模式。按照“农游一体、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推进特色农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让贫困地区的山水资源变成群众增收的“聚宝盆”。在旅游扶贫上,探索形成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旅游+交通+扶贫”等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全市204 个村入选国家、省旅游扶贫重点村,116 个有特色旅游资源的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脱贫7253 户22474 人。如西峡县依托丰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坚持规划引领,以特色产业做支撑,探索了景区带动型、产业支撑型、城郊休闲型、新兴业态型、“互联网+”乡村旅游型、直接帮扶型等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引领乡村旅游由传统的观光食宿向精品民宿和乡村度假转变,让老百姓实现在家就业、脱贫致富。截至2020 年底,西峡县已建成乡村旅游专业村21 个,带动6 个乡镇、1.5 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

3.育强主体,创新生态扶贫带贫机制

高度重视生态产业发展对贫困群众增收的引领带动作用,坚持扶强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入金融“活水”和电商企业,带动生态扶贫产业壮大,实现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新型经营实体建立持续稳定增收利益联结关系,确保贫困户深度参与,实现产业全覆盖。

一是创新龙头企业带贫机制。突出生态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和绿色生态项目引领,利用企业的市场和技术优势发展产业,龙头企业通过与合作社、贫困户签订产销订单、代种代养、劳务承包等方式建立合作关系,带贫主体企业与贫困户通过订单联结、劳务联结、租赁联结等形式,签订合作协议,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西峡县仲景制药公司、仲景大厨房公司、华邦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把原料基地、第一车间前移,建到贫困村,建立标准化香菇基地120多个、山茱萸基地23 个、猕猴桃基地80 多个,建成山茱萸药材基地22万亩,与药农签订30 年的收购合同,年人均增收5000 元。

二是创新专业合作社带贫机制。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精准对结,切实解决农民发展生产缺良种、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等难题,降低贫困户单打独斗的经营风险。如社旗县丙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自建基地为依托,鼓励贫困户先在基地种植蔬菜,330 余户贫困群众通过这种方式直接脱贫。同时,在丙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县发展蔬菜大棚5000 余座,年产值达1.8 亿元,种菜农户年收入最高可达10 万元。

三是创新金融支持带贫新模式。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增加信贷供给,创新“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产业发展,农户增收。新野县探索实施了肉牛寄养托管金融扶贫新模式,即由政府统一组织,贫困户从金融机构贷款买牛寄养托管到科尔沁公司养殖场,公司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管理,建立养殖档案,村党支部组织这些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贫困户进场务工,同时进行监管。肉牛出栏后,扣除成本费用,收益部分按照5:4:1 比例进行分配。截至2020 年底,该模式已覆盖全县15 个乡镇,参与农户568户,信贷规模2700 余万元,购牛2246 头。

四是创新电商平台带贫新模式。坚持以生态农产品、农村工艺制品、乡村生态旅游等为重点,通过县级电商扶贫公共服务中心、乡镇电商扶贫公共服务站、村级电商扶贫公共服务点,实现贫困地区农产品上行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户参与种养殖、采摘、分拣、包装、物流快递、网店经营等电商产业链各个环节,促进贫困户就业创业增收。目前全市已建成18 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建成315 个乡镇服务站3 679 个村服务点(占行政村总数的92%)、2 000 多个城镇社区门店,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物流快递网络初步形成。全市4 000 多个农产品上线,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额达190.5 亿元,帮带2.96 万贫困人口就业创业。

五、结语

进入新时代,脱贫要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注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破解当前生态扶贫困境需要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耦合共同发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能力是有效解决生态扶贫难题的重要途径。生态扶贫离不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支持,要积极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公众等各方力量参与。南阳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走出了一条保生态、保水质与助力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新路子。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贫困户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比亚迪集团扶贫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