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构建“实事求是”话语的内在逻辑
2021-07-21王一丹
王一丹
摘要:“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贯穿于毛泽东话语体系的整个脉络。毛泽东构建“实事求是”话语的过程体现出以下三个统一:其一,话语继承性与话语发展性相统一,“实事求是”继承发展中国传统实践哲学、西方实用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二,话语理论性与话语实践性相统一,“实事求是”从实践出发经历了从初出茅庐、略有小成到自成一派的过程;其三,话语真理性与话语价值性相统一,“实事求是”深刻反映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客观规律并且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工作方法。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研究毛泽东“实事求是”话语体系的构建,对当今社会建构与发展“实事求是”话语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 实事求是 内在逻辑
话语是思想的主要表现和反映,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建设过程中构建了“实事求是”话语,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于解放、建设与发展中国的深刻思考,展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研究与发掘毛泽东“实事求是”提出的背景、构建“实事求是”话语的进程及该话语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的影响与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毛泽东构建“实事求是”话语的内在逻辑,掌握毛泽东话语体系的主要特点,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厘清毛泽东思想。从而认识到此话语对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价值。
一、“实事求是”话语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实事求是”话语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毛泽东受到中西方哲学的影响,将“实事求是”这句古语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新的阐释。
(一)对中国传统实践哲学的弘扬与坚持
“实事求是”一词源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中“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讲的是河间献王刘德学习时喜欢研究古籍,并从实际出发探究正确的道理。毛泽东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提到该典故,强调要像献王一样,实事求是地学习马列主义。
每个王朝推崇各自的哲学思想与治国理念,魏晋南北朝推崇玄学,宋明推崇心学与理学,直至明清顾炎武等人提出经世致用等思想,实践哲学思想进入人们的视野,为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启蒙作用。清朝中后期的考据学家辩证继承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其中就包含了求真务实的精神的湘学文化。作为湘人的毛泽东深受其影响。投身革命后,他就提出了“要引入实际研究事实和真理。”在那个阶段,毛泽东就有实事求是的初步思想,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对近代西方实用主义的吸收与反思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受胡适的实用主义影响很大,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成立了“问题研究会”,编写了相关章程。五四运动后爆发了李大钊、陈独秀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论战,在这场主题为中国的未来之路是改良还是革命的论战中,毛泽东吸收了胡适遵从实际的实用主义思想,为他今后提出“实事求是”相关话语奠定了一定基础。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创新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接触了中西方不同的思想理论,他发现许多理论与救国道路并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他如获至宝,一方面吸收接纳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另一方面理解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问题与主义之争让毛泽东接触到并进一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李达的《社会学大纲》让他从中学习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内容,从而构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也給他构建“实事求是”话语给予了很大启发。
二、“实事求是”话语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实践是理论的摇篮,理论是实践的产物,只有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历史的车轮才会滚滚向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实事求是”话语从初出茅庐、略有小成到自成一派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此历程充分展现了话语建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逻辑特征,毛泽东在任何时期得到的理论和经验,都是通过现实的实践得出的。
(一)初出茅庐: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纠正教条主义错误
1927大革命的失败让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加快了反思与前进的步伐。1930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警醒党内认识脱离实际的问题。他明确指出,一些领导干部在不经过调查研究就一味地按书本上的知识、文件中的指示去领导、指挥军队和群众,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容易把事情搞坏,容易丧失军队威信力和群众基础,最后发展成机会主义与盲动主义。他提醒干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先进是因为它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深入调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此后的毛泽东继续对实事求是进行探索与研究。在1936年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他呼吁党内人员不仅要深入研究战争的一般规律,还要分析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照搬他国在本国取得的成功经验,也不能照抄北伐战争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他强调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不能仅靠理论支持,还需要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对于党的思想路线形成并最终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二)略有小成:以“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破解党脱离现实国情错误
1937年毛泽东所著的《实践论》中,揭露了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并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认知。他强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此时的毛泽东更多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理论。
1938年,为鼓励同志保持革命热情,消减右倾悲观主义影响,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发表了《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在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的报告》。在报告中他第一次运用了“实事求是”一词,并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在该文中,他还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去应用它。
(三)自成一派:以“实事求是”转变党脱离大众话语的错误
皖南事变后,结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1941年毛泽东决心开展整风运动以扫清党内顽固的错误思想,发表了標志整风运动开始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此文中他指出党内存在的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应用的三种研究错误。号召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并详细解释了“实事求是”一词的内在含义。
在此文中,他还醒明地提出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错误思想,指出党内存在对待马列主义像明清学子对待八股文一样的现象,并形象地称之为党八股。在《反对党八股》中,他提出“说群众懂得的话”及废除洋八股。提倡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列理论,并从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使马列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要奔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实事求是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在七大会议上正式得到确立。
三、“实事求是”话语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毛泽东在构建“实事求是”话语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内涵,丰富外延。“实事求是”话语也逐渐被实践检验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首先,“实事求是”话语的真理性主要是指话语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毛泽东不只是从马列的著作和他人的经验中寻找答案,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他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有了社会的进步。
其次,“实事求是”话语的价值性则体现为它提供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部分领导人曾陷入错误思想的漩涡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的经验直接套在中国的革命实践,这不过是东施效颦而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毛泽东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首次运用。在接下来的革命和建设发展过程中,毛泽东不断呼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部话语中,“实事求是”占据着崇高的位置,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作为基础,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
四、结语
“实事求是”其核心要义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话语通过毛泽东的继承与发展逐渐成熟自成一派,解决了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与挑战已经到来,我们要正视“实事求是”的现实价值。首先,要从历史与现实出发正确认识到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征新要求,从时空中把握国情的实际变化。其次,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解答时代问题,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实事求是”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地带给党和国家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时我们更需要领悟“实事求是”话语的魅力,不断坚持“实事求是”,这样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17-18
[2]《毛泽东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6:237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5]《汉书》卷53.《河间献王刘德传》
[6]曹海波:《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在关系探析》.新视野.2020.01:81-87
[7]曹应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中华文化渊源》.毛泽东研究.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