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1-07-21韩潞
韩潞
摘要: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整合自我资源,在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同时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本文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进行概述,分析大学生自我能力形成的因素及现状,并探讨了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有效对策,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管理能力 对策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概述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自我管理一般只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价值观、实践、心理、身体、行为和信息等),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而开展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从而趋向于自我完善的活动。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为了满足就业岗位对大学生不断提高的要求,以及近几年对大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高校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愈加重视,可以说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的必备条件。第一,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阶段的学习生活,大学生需要自己来安排和决定自己的大学生活,因此,必须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便获取更大的进步。第二,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在社会站稳脚跟,大学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第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必备条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提升自我修养、完善实践操作能力和养成良好的性格习惯,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特点
1.自治性
自治性是指大学生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高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可以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民主激励,使自身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及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是同时进行的,两者互相促进。学校管理只能对学生上课期间进行管理,在课下很难做到实时的监管,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自治,将外在的约束转化成内在的动力,提升自身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各种事件能力,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
2.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很多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采取学分制的方式,随之而来的是管理体制的改变,学生已经不再完全束缚在教师的班级管理之中,他们可以进行自我管理,采取多种形式的自我学习,还可以自行组织社团丰富课余生活,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越来越多元化。
(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组成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一般体现在对学习和生活的规划方面,借助自身和周边的资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某一目标并逐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概况来说,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大体由以下几种能力组成:
1.自我学习能力
大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管理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实践技能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综合需求。大学生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只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走出课堂,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并设立长远的学习目标,同时,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以满足将来岗位的各种要求。另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的长处,发现自身优势,学会如何展现自己的能力。
2.自我规划能力
大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也就是计划和执行。大学生要想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计划能力和执行能力,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规划,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并进行执行,设定的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过高则很容易产生挫折感,而过低则不利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大学生要了解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进行自我激励,形成健康的心理,克服困难努力实践自己的目标。
3.自我资源管理能力
大学生的资源包括时间、金钱和周围可利用的环境。大学阶段不同于之前的任何一段學习生活,自由支配的时间充足,大学生如何利用好这些时间则非常重要,是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还是利用这些时间去上网、消遣,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将来毕业能否顺利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同时,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父母不在身边,很多事情都是由自己做决定,而且父母会给他们一个月或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因此,具备一定的金钱支配能力也很重要。另外,很多高校都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图书馆、运动场、实验室都是大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他们只要做好资源的管理,就可以轻松地完成个人能力的提升。
二、影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形成的因素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影响最为直接,尤其是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较为薄弱。进入大学以前,他们的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都有人进行干预,但是上大学以后,很多之情全由自己做主,环境的改变使得他们很难直接改变以往的习惯,甚至会出现角色混乱,无法适应大学生活,更谈不上进行自我管理。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过分的注重孩子的成绩,除了学习什么都大包大揽的帮孩子做了,忽视了孩子的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孩子没有自我发展的空间,也就导致了他们在进入大学以后,很难进行自我管理。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并不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导致他们只会学习,由于缺少自我管理方面的学习,学生们也就很难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
(一)学习积极性差,自我学习能力不足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学习角色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态度也由以前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习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教什么,而是要进行自主学习,由于缺少高考的激励和老师家长的约束与督促,很多本身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就更没有学习的自觉性了,甚至会产生迷茫的心理,不知该如何正确地面对大学生活。另外,由于对大学没有准确的认知,认为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上课也不认真对待,认为只要考试及格能毕业就可以了,使得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松懈。还有的学生由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心理甚至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没有合理的规划目标
合理的目标可以引导人们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没有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是想都没想,对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对自身能力和自己的爱好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大学生涯过得浑浑噩噩,很多时间被浪费了,最后只混了一个毕业证,面对就业时没有任何的优势和特长,无法适应社会。
(三)时间管理能力较差
大学阶段,大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不再像之前一样,有固定的课程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情,行动轨迹也不再是以往的“三点一线”,只要不违反校规校纪和法律,他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大学阶段,学习主要靠自觉,学习生活突然没有了约束,没有课的时候就睡懒觉、玩游戏,有的甚至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选择逃课,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四、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设立目标,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推广,要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作为教师和学生也要及时的更新观念,转变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错误观念,提升大學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引导学生认清自我,提升自我管理的潜能,并帮助学生设立合理的目标。合理的目标有助于学生进习惯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立目标之前,大学生要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向取得怎样的结果,然后在制定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对于短期目标,要作出详细的计划并严格执行,从短期目标到长期目标,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计划。
(二)掌握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
对大学生而言,想要掌握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只有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劣势,才能确定怎样的管理方法更适合自己。同时,大学生要学会自我激励,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够很好的调整心态,顺利度过大学的每一个阶段。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气馁,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困难,走出失败的阴影;面对成功也不要过分骄傲,保持谦逊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取得更大的成功。另外,要不断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不要仅限于本专业的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跨专业跨学习的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抓住每一个机会,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加强自我管理
学校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并从中感知自我,不断成长。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文艺汇演,班级活动等,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管理意识,并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管理,获得成长和进步。
五、结束语
高校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之获得全面的发展,将来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高慧,王振肖,苏颖,陆运清.大学生心理弹性、自我管理与就业焦虑的关系[J].心理月刊,2021,16(0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