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韬·文韬》的治理观与其当代价值

2021-07-21谭宏旭

公关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理

谭宏旭

摘要:《六韬》不仅是我国古代兵家名著之一,更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思想。在其开篇的《文韬》一卷中,以姜太公和周文王、周武王两代君主问对的形式,论述了“治天下”的若干问题。本文从《文韬》中关于“仁”“时”“贤”三个概念的理论论述中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智慧,并将这些治理智慧创造性转化,应用于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立场,加强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科学把握治理的客观规律,塑造高水平的治理人才队伍四个领域。

关键词:《六韬》 治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人民为中心

《六韬》是我国古代兵家名著,包含《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共六十篇。据考证成书于战国至秦汉年间,书中借周文王、周武王两代统治者与姜太公的对话,探讨了战争视角下的战略战术问题。该书被誉为军事战略思想的“集大成者”,历来被统治者所重视,北宋时被编入官方军事教材《武经七书》。但实际上该书的思想价值远超出军事领域,起首的《文韬》一卷主要论述治国理政问题,其中蕴含的治理智慧对当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六韬·文韬》中的治理智慧

1.“仁”的思想:国家治理的主体观

与其他兵家名著不同,《六韬》中多次强调“仁”,特别是在《文韬》卷中,“仁”字总共出现了12次,是该卷多篇文章的核心概念。《守国》篇中,姜太公对周文王讲解“仁圣之道”,将“仁圣”奉为统治者的最高境界。与儒家的“仁政”思想相比较,《六韬》中的“仁”确实有“爱民”的涵义。其中较为典型的如《国务》篇中提到的“民不失务”“农不失时”“省刑罚”等观点,与《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思想非常接近。但《六韬》中的“仁”在传统儒家“民本”思想之上,还包含一层朴素的“民主”思想。在《文韬》卷第一篇《文师》篇中,作者借姜太公之口说出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的名句,指出“仁”的实质是共享,统治者和民众之间因这种共享精神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并以此作为治理合法性的基础。

《文韬》中还特别强调了国家治理中民众主体作用的发挥,提出“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因此统治者必须“敬其众,合其亲”,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众。特别是要重视“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由于这些群体组织化程度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是国家治理的“压舱石”。

2.“时”的思想:国家治理的规律观

《六韬》中不仅强调治理的合法性,还特别重视对治理规律的把握,其思想主线是关于“时”的理论。“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六韬》中的“时”并非“天命”等神秘主义概念,而是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把握这个规律,就能抢占先机,违背这个规律,就将遭遇失败。因此《明传》篇中文王临终前咨询“先圣之道”时,姜太公的回答是“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

那么统治者该如何把握“时”呢?首先是要果断决策,充分利用有利资源。“日中必慧,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错过有利的战略机遇期将会造成损失和遗憾。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是最为重要的治理资源,“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其次是要防微杜渐,在源头上防患于未然。“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民心向背是判断治理时机的“风向标”,“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要赢得民心,就必须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分配机制,“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第三是要刑赏严明,用制度保障长治久安。“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但刑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征恶扬善,更是为了警示教育。因此“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以典型案例促进良好风气的养成。

3.“贤”的思想:国家治理的人才观

《六韬》把兴衰治乱的根本原因归结于人,认为“贤君”“贤臣”是决定国家治理效果的关键。《盈虚》篇将“帝尧”奉为统治者的楷模,“帝尧”“贤”于何处?首先是他的私人生活极其简朴,“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婬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橼、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通过这种示范作用凝聚人心。其次是他重视保障民生,“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最后是他公正无私、知人善任,“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这些“贤君之德”确保他获得治理的领导权威和群众共识。

《六韬·文韬》卷中多篇都谈到“贤臣”的价值和“不肖”之臣的危害。《大礼》篇中指出臣子的职责并不是单纯地服从和执行,而是要做到“沉而无陷”,即保持思想和人格的独立性,“臣不忠谏,非吾臣也”,臣子的职责不是讨好献媚君主,而是通过直言諫议服务于领导科学决策。

统治者不仅要善于运用“赏”“罚”两种手段驾驭臣子,更要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需要领导者注意的是,“不肖”之臣可能会通过“荧惑之术”蒙蔽领导者的耳目,通过“沽名钓誉”操纵社会舆论,《六韬·文韬》卷中提到的常见手段包括:第一种是骄奢淫逸、欺压民众,“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强宗侵夺,凌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第二种是结党营私、玩弄权术,“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伪方异技,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第三种是藐视权威、破坏纪律,“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第四种是巧言令色、华而不实,“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

因此领导者不能单纯按照外在表现和社会评价这些主观性标准去选择人才,“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二、对《六韬·文韬》卷中治理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1.一是要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能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衡量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关键要素。“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创造历史。《六韬·文韬》篇中指出,只有“同天下之利”“与人共之”,做到“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才能“天下归之”。在治理过程中必须注重与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首先是注重经济建设,做到“民不失务”“农不失时”;其次是通过“薄赋敛”减稅降费释放民间经济活力;第三是发挥社会保障兜底作用,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诉求,“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

2.二是要正风,严抓“关键少数”的政德作风建设

《六韬·文韬》中明确指出“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这一论断摒弃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对领导干部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认识。如何管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重要课题。《六韬》中系统论述了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问题,干部要讲政德,首先要明大德、讲忠诚。要树立“忠正奉法”“忠谏”的正气,坚决摒弃“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高谈虚论”的投机份子。其次要守公德、爱人民。《六韬·文韬》篇认为“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是“德”的内涵,因此领导干部要站稳“平洁爱人”的群众立场。三是要严私德、守底线。要追求尧“自奉也甚薄”的高尚境界,用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换取人民群众的支持,树立“以德立威”的领导威信。

3.三是要顺时,科学把握治理中的规律和节奏

首先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治国理政中的矛盾和问题。要明确社会矛盾的产生是因为一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没能得到满足,“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因此必须注重听取民众意见,“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还要坚守执政为民的治理初心,“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既不能为了政绩而蛮干硬上,也要在重大风险和考验面前担当有为。

4.四是要强体,重视治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

一方面要综合全面地考察人才,尤其是要在实践中考察一个人的品德和才干,“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穷”,利用真情实境;另一方面要将干部问题制度化,建立选人用人的选拔、考核、监督和问责机制,“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尤其是要重视选人用人制度和奖惩机制的“指挥棒”作用,坚持五湖四海、公平公正,通过“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树立明确的人才导向。

“本文系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室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宜馨.新时代人才分类与人才发展领导力方略探要[J].领导科学,2020(01):5-14.

[2]刘涛.现代治理视域下“官吏制约”的困境及超越[J].领导科学,2020(06):39-42.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理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