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1-07-21张秀

公关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育体系高职院校

张秀

摘要:志愿服务教育体系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是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分析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立足目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高职志愿服务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以期对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教育的发展有所助益。

關键词:高职院校 志愿服务教育 教育体系

一、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和意义

1.志愿服务教育是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志愿服务工作,既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文化,也展现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通过志愿服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明”政治道德,“守”社会公德,“严”个人品德,实现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的育人目标。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在志愿服务教育中,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中的积极性。

2.志愿服务教育是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志愿服务教育的实施方面,多数高职院校仍以志愿服务培训替代志愿服务教育,重视志愿者服务水平和技能的提升,而忽略对志愿者进行志愿精神、志愿认知水平的培养。部分学校尽管已经开始实施志愿服务教育类课程,但是更多将志愿服务教育加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或安排在高职生职业素养课程内,或挂靠在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中,尚未将志愿服务教育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接受专业、系统的志愿服务教育使得青年志愿者们往往热情有余而专业水平不够,活动成效也大打折扣。此外,由于缺少相应的志愿服务激励措施和课堂引导,高职学生个体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越来越低,个体自觉性行动不足。志愿服务教育课程不仅传授志愿精神、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包括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确保青年志愿者在服务他人和社会过程中获得成长。

3.志愿服务教育是国家现代社会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习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倡议向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学习,广泛宣传志愿者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并提升他们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然而,目前很多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态度冷淡,参与意愿不高,参与力不足。志愿服务是社会动员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所蕴含的美德更能引导公众投入到国家事务管理和经济社会文化事务中。所以,以志愿服务为载体进行的教育活动在培养公众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志愿服务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培养一个积极向上、负责任、乐于助人的公民。

二、高职志愿服务教育的现状

我国志愿服务教育的需求和推行是随着志愿服务在社会逐渐兴起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初,部分大中院校开始成立校院级别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策划、组织并开展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了激励更多高校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政府和高校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同时,为大学生们量身定制了志愿服务项目。自此,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得以快速、广泛发展,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服务领域越来越多样。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并实施志愿服务教育,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方面理论研究,而且尝试开设“大学生志愿服务”类独立课程。但是,由于我国志愿服务教育起步较晚,从目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教育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技能性专业培养,忽视志愿服务教育

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大多只重视学生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等“强技”的培养,而志愿服务教育仍未纳入现有教学体系或仍不完善。志愿服务教育的“缺席或欠缺”导致许多高职学生志愿精神淡薄,对于志愿服务的认知不足,认可程度不高,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内生动力不足。很多学生将志愿精神等同于“雷锋精神”,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就是做好事,并不理解志愿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2.志愿服务教育专业化程度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志愿服务教育严重不足,在高职院校大多以“志愿服务岗前培训”“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主题讲座、志愿者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开展。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志愿服务教育体系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志愿服务教育体系构建不全面,未被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中,教育教学模式单一。以扬州市职业大学为例,仅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中零星出现,没有专门介绍志愿服务发展相关的课程或教学章节。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志愿服务教育需要有完善的规范的教学系统,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

3. 志愿服务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担任志愿服务教育的教师大多为校团委负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人员、思政课教师以及各学院辅导员,在此基础上,邀请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的专家学者、志愿服务先进工作者作为兼职教师。这些专兼职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志愿服务实践经历,但是大多未系统学习过志愿服务相关专业知识,属于理论知识方面的“门外汉”。这样的师资力量难以适应高职学校志愿服务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想要实现“学生在志愿服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参与的基础上获得个人成长,在校园内形成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氛围” ,需要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体系。

三、高职院校构建志愿服务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教育是志愿服务和高职教育的结合,是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标是,构建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高职院校依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以及教师队伍具体实施,社会公益组织、社区、企业以及家庭等单位密切配合的多位一体的志愿服务教育体系。针对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构建志愿服务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1. 推动志愿服务教育课程化发展

高职院校将志愿服务和学校教育资源相整合,面向高职学生开设必修或选修课,传授志愿服务理念、技能以及志愿者的通识培训。为了实现志愿服务教育课程化,高职院校需要将志愿服务教育纳入学校培养方案,与学校其它课程一样,制定完成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规定学时和学分,并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和奖惩机制。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已经开设了《志愿服务学习》、《大学生志愿服务》等类似的志愿服务教育课程。

只有志愿服务教育成为高职院校专门的一门课程,志愿服务教育才能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引起老师、同学们的重视,志愿服务教育的效果才能逐步提高,最终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扬州职业大学校团委在推动志愿服务课程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组织开展了“乐学堂”公益课程比赛。课程设计作品定位为面向6-12岁中小学生、60岁以上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公益课程。大部分学院在课程设计中都会结合自身专业,有的学院甚至设计了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课程。对于成功立项的公益课程,校团委不仅在学校进行公开展示,而且主动与扬州多个社区洽谈、合作,组织高职生下基层,到社区开设相关志愿服务课程。

土木工程学院设计的“有趣的大房子”,艺术学院申报的“儿童画”和“走进《黄河大合唱》”,资环学院提出的“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等课程都紧密结合自身专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志愿实践,彰显自身价值,进而打造一批专业化、常态化、品牌化的校级公益服务项目。管理学院申报的“博物之曰”已经打造成为校级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校团委多次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国际留学生参观扬州博物馆,参与各类文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乐学堂”公益课程比赛以及后续的社区公益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重要载体。

2. 注重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志愿服务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授课质量与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双主体,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互敬的关系。尽管如此,教学中教师仍然起着主导的作用,承担着向学生传授志愿服务的发展历史、志愿精神的本质等理论知识,以及诸如礼仪知识、社交技巧等专业技能教育,提升志愿者们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教师还需要激发同学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使高职生们将志愿精神内化为自己活动的动力,评价和反馈志愿服务教育的效果。建设一支人员充足,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完成志愿服务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和基本保障。

为此,应该加强教师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其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为了保证教师教学质量和课程的授课效果,负责该课程教学的相关行政部门负责人应该对教师进行教材培训工作,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让他们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把握重点。其次,加大对志愿服务教师的科研扶持力度,鼓励教师主动研究志愿服务相关课题。

最后,针对上文论述的“志愿服务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比例偏低,兼职教师专业素质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引进具有这方面学科知识的专业人员,同时从从事志愿服务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非盈利性公益组织的从业人员,或行业专家中遴选出一批兼职教师队伍。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高职生志愿服务教育能够落实到实处的重要保障。构建志愿服务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将强化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产出有机结合,为志愿服务事业提供智力支撑”。

3.打造志愿服务教育实践平台

志愿服务的重点在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打造志愿服务教育实践平台,这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志愿服务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学生必须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亲身体会“奉献、友好、互助、进步”的理念,在活动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和成就,也切实提高学生们与人沟通、交往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高职院校都会成立校级或院级志愿服务社团或微公益组织。这些志愿服务类社团或微公益组织通过策划活动、公益宣讲等形式带动高职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点燃他们志愿服务的热情,进而形成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以扬州市职业大学为例,学校现有5个校級公益服务类社团:爱心1+1青年志愿者协会、晨希微公益、绿色风暴环保协会、红十字协会以及微微。每个社团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上,又侧重于不同方面,打造出自己独特的品牌活动。爱心1+1青年志愿者协会和晨希微公益作为学校的老牌公益社团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奔走于扬州社区、敬老院、科技馆、博物馆,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它们组织了诸如“3.5学雷锋日爱心募捐”、清明节扫墓、“8.1慰问老兵”等活动,让大学生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过得更有意义。绿色风暴环保协会和微微都属于环保宣传教育组织。前者依托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以专业为基础,开展“垃圾分类回收智能兑换生活用品”等环保宣传活动,而后者微微则专注于扬州大运河的保护和宣传。校红十字会在省市红十字会联系下,本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以“爱心为本,博爱至上”为宗旨,开展校外希望村塾支教和宣传无偿献血及血液知识等活动。依托这些公益社团、微公益组织,以及学院团委,扬州市职业大学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这也是高职院校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作为旅游文化城市,扬州每年都会承办一些大型会议或体育赛事,举办马拉松比赛、游园会等活动。在这些活动或体育赛事开展过程中,许多高职学生都会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特别是参与那些与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岗位。扬州市职业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曾多次被安排担任某些赛事活动的裁判、工作人员等,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会参与到一些国际会议的外事人员接待、会场翻译等工作中。这些志愿服务实践活动都是高职学生接受志愿服务教育的实践平台。大学生志愿者们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学习行业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职业素养,更深刻地体会到志愿精神的精髓。

四、结束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职生参与到世博会、园博会、国际会议、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中,志愿精神、志愿文化和志愿理念在高职院校得到广泛的传播,志愿服务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也得到一致认同。志愿服务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志愿服务教育体系,推动志愿服务教育课程化发展,强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打造志愿服务教育实践平台。

2018年扬州市职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立项,项目名称: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以扬州市职业大学为例,项目编号:sz2018210

参考文献:

[1]唐文.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及实现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17):53-57.

[2]张晓红.论志愿服务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7(06):14

[3]宋煜.志愿服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7(12):32-34.

猜你喜欢

教育体系高职院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