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成效
2021-07-21胡钦肖丽霞邹承儒
胡钦 肖丽霞 邹承儒
近年来,国内外食源性疾病事件频频发生,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生产者和经营者道德的缺失、企业内控不严格、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有待提高、政府和职能部门监管力度不够、专业人才培养不到位等。因此,在高等院校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具有深造基础和发展潜能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已成为食品产业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扬州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源于1983年江苏农学院《农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1994年更名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3获教育部批准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归属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一级专业下属的二级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2006年获批“农产品加工与储藏”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8年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该专业开设以来,扬州大学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在专业建设上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一、专业基本现状
目前本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40人,现有在校生135人。目前该专业现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4人、副高级9人、讲师1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教师中有22人已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有博士学位人数占教师总数的92%。教师队伍中有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333工程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人、宿迁市科技领军人才聚集计划1人、校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校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
本专业现有实验室面积15000多平方米、实验设备2100多台(件),总值3650多万元;建有肉制品、黄酒、乳制品、啤酒、分离工程、挤压膨化等校内实习生产线;建立了扬大康源乳业有限公司、维维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本优机械有限公司等17个校外实习基地;建有“食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示范中心;拥有江苏扬州现代乳业加工服务中心、江苏省乳品生物技术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食品化学研究所、扬州大学乳品研究所、揚州大学焙烤食品技术中心等一批优质教学科研平台,充分保障学生的实践与工程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优势
本专业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具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分析与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在食品企业、检验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品质控制、安全监督、技术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的特色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农工结合”办学特色鲜明。依托雄厚师资和科研实力,校企协同创制人才培养方案,践行“新农科”、“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注重理论基础与新技术、新工艺相融合,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围绕农产品加工、检验检疫、食品质量控制等细分领域需求,以《食品质量与安全》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基础,率先提出“夯实本学科基础,拓展跨学科应用”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范围宽。(3)构建了产学融通的理论教学平台和三维实践教学体系,知识、能力、素质并举协进。根据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18-2019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本专业位列全国具有食品专业高校的第11名。
三、课程体系构建
本专业课程体系涵盖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创新创业类课程、集中实践教学、通识公共选修课及第二课堂模块。开设的必修课程有78学分,共1248个学时;专业选修课有30.5学分,共488个学时;通识课37.5学分,共600个学时;创新创业类课程有7个学分,共112个学时;集中实践教学有29.5学分;通识公共选修课有10个学分;第二课堂6学分,总学分达175。其中,理论课有119学分、实践课有56学分,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合适,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27%。
四、专业建设主要成效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不断革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日益增强、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影响逐年增大。
1.依托扬州大学重点学科以及多个基地平台,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专业依托扬州大学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实践示范中心等优质资源,协同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强力支撑一流专业建设。近三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新增国家级项目17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500万元,师均科研经费近30万元。大力推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的产学研实践教育,本科生参与科研发表论文21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新增各种学科类竞赛获奖或创新创业项目90余项。
2.以构建精品专业课程为引领,优化知识体系和课程内容。构建精品化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激励措施,高质量推进课程教材资源建设。2门课程获批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建设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11个,建设扬州大学食品安全案例库1个,出版教材3部。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合作,联合开设食品管理相关课程,建立学生互访,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3.构建三维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及创造能力。构建完备的“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实践体系;创设院级科创项目,实现“科创项目全覆盖”;依托“零距离”的校内康源乳业实践实训基地以及校内实习生产线,实施“食品质量与安全+”训练计划;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引进政府和企事业高级技术人员与本专业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全员参与科研项目。强化课程体系中认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训练模块,探索多专业联合实验实训项目,将本专业的《食安专业综合训练与实践》与食品工程专业的《食品工艺学综合实验》以及乳品工程专业的《乳品工艺学综合实验》联合进行,实现了三个专业综合实验的协同,增加了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专业目前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由于历史原因,本专业专任教师的年龄集中在50岁以上,35-50岁的教师数较少,近年来引进了十多位年轻博士,使得本专业专任教师的年龄组成得到改善,生均比、职称比、博士率都已达到国家标准,但仍存在中坚年龄的教师严重不足、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因而学科的前期发展也较为缓慢。
本专业自成立起便一直致力于建设和改善本科生实验和实践条件,实验室和实习生产线及其设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也充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实验经费一直难以满足本科生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需求,因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了限制。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近五年本专业学生申请转出比例偏高,且外专业申请转入本专业的比例偏低。
六、下一阶段发展目标、思路与举措
紧紧围绕食品安全这一国家战略问题,在科研方面,凝炼具有本学科优势和特色的重点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培养一支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能够解决交叉学科难题的研究团队;充分整合学科内外资源,加强教学和科研平台建设,建立既可以为教学科研服务,也可以为社会服务的创新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扩大本学科在食品安全领域科技支撑创新体系中的科技贡献份额与显示度。
在教学方面,努力建设省、校级精品课程,打造国家、省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培养具备坚实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理论与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宽广的知识面和社会适应性、熟练的现代科技方法、较强的创新精神的本学科专门人才。
作者简介:胡钦(1991-),女,汉族,安徽淮南,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食品有害物快速检测。
邹承儒(1985-),男,汉族,辽宁大连,科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政产学研结合与发展。
肖丽霞(1966-),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产品加工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