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播音主持与传统播音主持的发展创新
2021-07-21李惠文
摘要: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引领的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智能媒体应用中的虚拟播音主持技术迅速发展,AI主播即人工智能虚拟主播逐渐成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广受关注的技术应用趋势。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中的传播者,广大受众是否会接受并适应其依托于智媒实现的虚拟播音主持模式,在虚拟播音主持的应用趋势下传统的播音主持如何创新发展等问题,还需学界业界共同探索实践。
关键词:播音主持 AI主播 媒体融合 智能媒体
虚拟播音主持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果——AI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应用的重大突破。目前,对于虚拟播音主持的研究认为其具有智能播报准确性高并节约成本、可改善传统播音主持的机械播报状况、作为新兴技术能引起节目受众好奇心等优势,同时也存在内容播报形式单一、开放场景互动缺乏、内容深度挖掘不足等问题。虚拟播音主持应用于广播电视等传统领域和网络视听等新兴领域,既带来很多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一方面促使传统媒体从业者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传统播音主持的边缘化。此外,虚拟播音主持既能全时段准确播报信息,也可能产生难以识别的高仿真度假新闻等弊端。
一、虚拟播音主持的优势与发展
虚拟播音主持能随时保持工作状态、24小时不间断工作,适合长时间段、特殊时间段及突发新闻的报道。它能严格按照既定程序执行命令,极大地降低了出错率,适用于重复度高、程序性强、对互动性和艺术性要求较低、对准确性和时效性要求高的工作,例如,天气预报、财经新闻、体育新闻以及各类突发性灾害的播报等。具有机械性重复特点的工作尤其适合虚拟播音主持,其“不知疲倦”的工作状态优势非常明显。
保罗·莱文森提出,新兴媒介会经历“玩具、镜子、艺术”的技术文化变迁。虚拟播音主持的传播媒介发展与演化,目前还处于“玩具”的初始阶段——受众出于好奇开始尝试接触这一新鲜事物,但这种好奇的持续性很弱。当受众了解并熟悉这类新兴媒介后,如果虚拟播音主持仍停留在机械化播报的状态,势必无法推进其从“玩具”到“镜子”继而再到“艺术”的创新变革。虽然近年来虚拟播音主持技术迅猛发展,虚拟播音主持应用在各媒体平台也愈发活跃,但其不足也限制了它作为新兴媒介形式的普及与成熟。
二、虚拟播音主持的不足与局限性
综合来看,AI主播即人工智能虚拟主播同人类播音员、主持人相比,既有鲜明突出的优势,也因为现阶段信息传播技术上的不足,存在着情感交流、艺术创作、道德伦理、法律法规、社会审美等方面的劣势和局限。
1.缺乏情感交流互动。在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传播者主体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事实是基础,但情绪、情感和态度才是核心。2020年4月,英国天空电视台一档节目中,女主持人宣读因新冠肺炎疫情去世的人员名单时,情绪激动数次哽咽,这一幕感动了无数人。主持人内心真实的情感映射让受众产生了强烈共鸣,而虚拟播音主持目前还无法有效实现情绪、情感的传播。
对象感和交流感是传统播音主持的重要再现形式,尤其是在面对面的采访环境,采访者和受访者通过深度、双向、实时的沟通才能更加真实地还原人际传播。这些基于情感的交流互动,是“有脑无心”的AI主播还无法做到的,其机器人特质的原生结构容易使受访者产生疏离感,难以实现“心与心”的沟通。
2.欠缺创作的艺术性。宣传性是播音主持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实现传播的过程也不能缺少艺术性。在播音主持的创作中,宣传性与艺术性这两大支柱需要保持平衡,缺一不可。播音员、主持人是专业的语言工作者,播音主持这项工作具有艺术性的鲜明特征。“从艺术的角度看,播音创作从感受到表达,从情感引发到表现,具有某些艺术属性,又是一项艺术创造活动。”
目前,虚拟播音主持还处于艺术创作的初级阶段,依赖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等技术,通过庞大的数据库和复杂的算法组合才能进行“艺术创作”。即使是世界顶级的基于DeepMind研发的“增强学习”型虚拟播音主持系统,不用人类数据便可自主学习,也仍然需要人向它“灌输”相应的规则。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虚拟播音主持,在艺术创作上目前只能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
虽然虚拟播音主持的发展推动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但其“艺术创作”基于理性思维,而人类的艺术创作则出于感性思维,是人类灵感和自我需求不可复制的有感而发。虚拟播音主持是通过技术批量“生产”的,属于“艺术产品”,离真正的“艺术作品”还有较大差距。
3.无法理解社会道德伦理。同播音员、主持人相比,AI主播不具备自我意识,缺乏明确的价值观立场,没有同情心和同理心,不能理解道德伦理等规范,这使得虚拟播音主持在关键时刻容易产生道德伦理层面的问题。
毕竟,虚拟播音主持“人”只是人类利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应用工具,只会按照设计好的程序和规定好的逻辑行事,无法进行道德判断,不能在复杂的情形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虚拟播音主持突破情感认知难题之前,机器人还无法成为‘完全的道德主体,被当作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来看待。”
4.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2017年10月,沙特阿拉伯授予汉森机器人公司生产的机器人“索菲亚”公民身份,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公民是指拥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但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虚拟公民”的定义几乎是一片空白。AI主播能否取得和自然人一样的社会地位、能否对其生成的内容享有著作权、与现行法律法规产生冲突后的评判标准如何制定,都是未来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此外,虚拟播音主持还存在隐私和数据等风险。互联网巨头通过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收集的海量数据如用于发展虚拟播音主持,可能涉及侵犯个人隐私;如果相关数据不慎泄露,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后果又该如何承担……这些问题,正在阻碍虚擬播音主持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创新。
5.社会审美存在局限性。目前来看,虚拟播音主持的创造力虽然有限,但其未来的发展变化存在不可控的风险。在社会层面尤其是社会审美的领域,虚拟播音主持的创造力与创作成果可能会超出当前人类社会共同的认知,甚至触及社会集体安全心理的边界,让人类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是排斥感或恐惧感,而播音员、主持人更容易和同为人类的受众进行情感沟通并形成认知上的平衡。
日本机器人科学家森政弘的“恐怖谷理论”提出,人们可能会对与人类相似度极高的机器人产生不安甚至反感。这导致人们在审美心理上难以接受过于完美的智能机器人,而这类情况在短期内很难解决,虚拟播音主持的发展也由此在社会审美层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
三、传统播音主持的变革与创新
对于播音主持而言,“身体不仅在生理意义上是人类存在的基础,而且与人类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技术赋能的背景下,虚拟播音主持尽管给传统播音主持带来了挑战,但也为播音员、主持人强化自身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有效运用虚拟播音主持的同时,传统播音主持要基于长久以来广大受众的认可与尊重,在情感交流、传播本质、即兴表达、主持个性等方面重点突破、变革创新。
1.有效强化情感交流。传统播音主持与虚拟播音主持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人类所具有的“人情味”——其在节目中传递的不仅是信息,还有情绪、情感和态度,而这些是虚拟播音主持难以实现的。在信息过剩的时代,受众需要的已不仅仅是信息本身,还有情感层面的认同与满足,期待节目主持人能与自己心贴心地交流,说真话、道真情,这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真诚不做作并具有亲和力,能融入环境,尊重受众和内容,用心了解并倾听。播音员与主持人对语言、语气、表情、动作、服装、造型等的创新优化,都有益于增强情感的表达和交流。
常年从事译制片工作的曹雷说过:“每个人的声音都有他的气质。”气质虽然比较抽象,但我们确实听得到也听得出,任性与理性、大众与小众、国际范与民族风等形形色色声音的异同与特色,没有好坏、优劣,只有某种声音更适合某一内容、某一角色的演绎。智媒时代的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交流互动更具人格化,需要在形象、生动、贴近、平等的氛围下用人格化魅力去传达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播音员、主持人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与受众产生理念和情感上的更多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深度挖掘传播本质。“对于媒介深度报道来说,传统播音主持在传播中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和其他类型的节目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播音主持是否有足够的‘深度能与节目的‘深度相匹配,即传统播音主持是否有相应的素质与能力对事实进行解释、分析,并引导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本质与意义进行全面、纵深的理解。”传统播音主持更适合对传播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深度报道,这也对传统播音主持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在深度报道中同时担任信息发布者和舆论引导者的雙重角色——根据传播事件的事实基础和调查分析,旗帜鲜明且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以实现深度报道节目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传播目标。
3.合理利用即兴表达。目前AI主播通过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已能基于理性思维进行一些简单的即兴发挥,但仍然和传统播音主持基于感性思维的即兴口语表达有着本质上的不同。AI主播不具备人性和感情,无法理解“情境”等概念,而传统播音主持却能根据实际情况和人际关系做出即时、准确的判断,在规定情境下说出适当、得体甚至巧妙的话。
传统播音主持未来的变革与创新,在即兴表达方面应坚守以下原则:首先,要审时度势、把握契机,善于从细微处抓住事物本质,不失时机地迅速做出回应;其次,对外界信息及时做出准确的认知、分析与判断,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表达,传播的对象要具体,能适时想象或猜测出对象反馈的涵义;此外,要重视副语言与态势语言的协助配合,针对不同情景、不同受众进行适宜反应,这需要播音员、主持人不断提升情商与综合素质以及观察分析、即兴表达等能力。
4.突出展现主持个性。智媒时代的到来让虚拟播音主持不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普及,虚拟与传统间的竞争将更趋激烈。注重传统播音主持的个性化培养,增强对传统播音主持的相关策划迫在眉睫。“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策划,指的是以专业化频道的整体定位为基准,以栏目的内容、样式、对象等为依据,以受众可能的审美期待为参照,对电视节目主持人进行当下形象设计和未来形象规划的一种活动。”
在虚拟播音主持的影响下进行传统播音主持的策划时,首先要根据播音员、主持人和广播电视栏目的风格特点进行准确的形象定位,使播音员、主持人的表达、个性、气质、内涵等与栏目相契合;继而深度挖掘其自身个性,强化个性化特征,注重对服装、发型、手势、表情等外在形象要素的包装;并根据受众可能的审美期待,通过营销传播不断加深受众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印象和认知,使其个性化形象得以突出展现,能长期被受众熟知并认可,由此保持对虚拟播音主持的差异化、个性化优势。
四、结语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指出,媒介不是冷冰冰的外在化存在,媒介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人工智能技术是对人的大脑和思维能力的延伸,虚拟播音主持则是对人的口舌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延伸。移动互联和智媒时代,播音主持的传播中传受双方互动的多元与频繁、参与的广泛与深入,使得受众对人格化传播主体的认知更加立体与深刻。这种被强化、细化与动态化的主体人际认知,让本就带有认知与表达瓶颈的人工智能技术完全替代人类传播主体的概率变得更加渺茫。由此看来,传统播音主持对人工智能的专业壁垒是坚固且长久的,虚拟播音主持与传统播音主持将长期共存并协同创新。
作者单位 山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张颂.简论播音艺术的欣赏层次[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86(03).
[2]高国庆,马玉坤.播音员主持人语言影响力研究刍议[J].新闻文化建设,2020(05).
[3]曾志华.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李惠文.广播公益广告的创作原则和要素[J].中国广播,2017(07).
【编辑: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