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日常化

2021-07-21李丽

传媒 2021年13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人才培养

李丽

摘要:伴随着媒介的泛化,“媒介素养”几乎被认为是解决所有媒介问题的解药。在媒介素养中,新闻媒介扮演了重要的引导角色。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后备力量,新闻传播学科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媒介素养水平。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存在明显短板,这是造成目前我们面临的一系列媒介伦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更注重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媒介素养 媒介伦理 人才培养

媒介素养有着多种定义,卜卫教授是较早提出媒介素养概念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媒介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二是学习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三是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四是了解如何使用媒介发展自己。笔者参考这一定义进行论述。在媒介不断丰富和泛化的背景下,媒介素养的内涵也不断扩大,逐渐可以泛指一切人们认识、使用和辩证看待媒介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中,媒介素养作为现代人生存发展的一种必备技能,其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认可,许多学者从各个学科出发,探讨了提升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和手段。但其中关于新闻传播学科学生如何提升媒介素养的研究却非常鲜见——人们似乎自然而然地认为,经过专业培养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自然拥有很高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与其他的新闻传播学科教学内容固然不是割裂的,但是二者之间仍然存在明显区别。因此对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新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一、调查研究:新闻传播学科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

笔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东中西部三所高校(分别命名为A、B、C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进行了总样本数量为300人的抽样调查。抽样方法为在每个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大一至大四各年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中各随机抽取20人,形成一个总样本数量为300人的问卷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84份。在这些问卷的基础上,笔者对新闻传播学科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为了与普通用户形成对照,在“问卷星”平台上通过购买答卷的方式随机获取了100份相同内容的问卷,形成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对照。

根据卜卫教授对于媒介素养的定义,首先,在媒介使用能力上,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水平明显高于普通用户。他们比普通用户能更熟练地使用更多的媒体平台,使用媒介的时间也更长。其次,在传播信息方面,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相比普通用户掌握更多的信息传播技巧,实现受者、传者间的无缝切换,更愿意在媒体平台上发声、创作UGC内容和表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在使用媒介发展自己方面,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有更强的检索和搜集信息的能力,普遍能在娱乐需求以外,获得更多有意义的信息,并在媒介上获得更多知识。

然而,尽管在最为重要的迅速判断信息并批判性认识信息方面,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表现要好于普通用户,但同样不尽如人意。在鉴别谣言方面,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同样对新闻媒介所传播的内容缺乏质疑和批判性认识的精神。此外,对于一些经常出现的或是特殊时间点容易出现的谣言,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缺乏一个专业新闻人应有的敏感性。在面对正在扩散的谣言时,大多数学生缺乏辟谣的动力和热情,大多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没有发挥专业新闻人应起的舆论领袖作用。

根据调查笔者认为,我们目前的新闻传播学科专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新闻传播技能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拥有了远超一般用户的传播、接受和应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但是,对于学生深层次的新闻传播观念,例如,新闻敏感性,作为新闻人的使命感、责任感等方面的塑造则存在明显短板,导致学生出现媒介素养不足的表征。

二、新闻传播专业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調查结果表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存在片面化的问题,反映出我国目前新闻传播教育中重理论、轻素质,重技能、轻素养的问题。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和笔者对国内新闻传播学科课程设置的广泛了解,认为目前新闻传播专业媒介素养的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以专业课程替代媒介素养教育专门课程。媒介素养是一切传播行为的指挥棒,但是在新闻传播学科课程设置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笔者所调研的西部地区A大学为例,不论在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课程中,都没有关于媒介素养和媒介伦理的专门课程。

师生普遍认为媒介素养体现在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其他专业课程的培养完全可以起到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但以专业课程代替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结果是:不论师生,都很容易将媒介素养放到学习的次要位置上。每一位教师都认为学生应该有这样的技能而不再讲授,最终导致学生某一方面技能低下,这在任何教育中都并不鲜见,媒介素养教育也是如此。

2.以一次性的媒介素养课程替代潜移默化的媒介素养养成。随着各种媒介伦理问题的出现,高校也逐渐认识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部分高校中,媒介素养或媒介伦理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甚至是独立的研究方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媒介素养作为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意识,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可以解决的,以一门课程完成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部任务,同样是对媒介素养教育不够重视的表现。

以新闻传播学科顶尖高校之一的东部高校C大学为例,尽管设置了媒介素养专门课程,但仅以选修课的形态出现,不论是课时数还是教学量都明显不足,而在其他课程和媒体实践中,也明显缺少对媒介素养教学内容的观照。大多数学生对于媒介素养的学习,流于表面和理论,而没有学会真正在实践中践行媒介伦理的要求。

3.对学生实践成绩的评价标准单一化。新闻传播学是一门高度重视实践的学科,目前学生实践成绩评价体系却不够完善,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实践成果的评价标准只有三种,实践时长、发文量和阅读量,缺乏更加细致的考评标准。这样的指挥棒无疑提高了学生对报道数量的重视而忽视了对报道质量和新闻伦理的要求。长期处于这样的培养体系之下,“唯流量论”自然难免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三、在实践中提升新闻传播学科学生的媒介素养

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缺乏应有的媒介素养,在未来的新闻工作中就会给新闻媒介带来一系列的新闻伦理问题,这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对于学生而言,媒介素养不仅仅是一次讲座、一两门课程的教学,而应融入新闻传播学科教学的各个阶段。媒介素养教育也不是背离于新闻实践的理论,而是融入新闻实践每个阶段的鲜活的价值观指引。对于高校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1.强化底线意识,在教育阶段摒弃“唯流量论”。流量关系到一篇新闻报道能不能产生应有的传播效果,但是底线意识却关系到一篇报道是否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职业新闻人,必须在教育阶段就为他们牢牢树立起底线意识。

长期以来业界的“唯流量论”给学界带来了不良影响,要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必须在教育阶段摒弃这一错误观念。尤其是在新媒体运营等课程中,不能因为运营的是新媒体,就以阅读量和点击率为最重要的考评指标,而要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统一监管标准,在教学阶段强化学生关于媒介素养和媒介伦理的培养,使学生在任何媒体环境下都牢固树立底线意识。

2.将对媒介伦理的思考融入各门课程之中。媒介素养和媒介伦理与新闻传播学各门课程的关系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整体,是对立统一的。对于媒介素养的教学不是要教给学生枯燥的规则和理论,而是要将其融会贯通于新闻传播学的各种实践之中,为此,应该增强新闻传播学科其他专业课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观照。

在目前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中,上讨论课、做思考题的教学方式已经被普遍采用,對于媒介素养和媒介伦理的教育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模式。在每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留出专门的教学时间要求学生思考媒介素养和媒介伦理是如何在这门课程中体现并运用的,什么是好的媒介素养和应有的媒介伦理,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各个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使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好的新闻、什么是应该有的新闻。只有这样,学生在未来的新闻工作中才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媒介素养,坚守新闻伦理底线。

3.在实践阶段加强对学生媒介伦理的引导。任何理论可以说都是为了指导实践,新闻传播学科更是如此。学生对于媒介素养和媒介伦理的一切学习活动,最终都要在实践环节得以展现。实践中学生所展现出的人文关怀,正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最直观反映。

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在现有的对学生新闻实践的评价指标中加入对学生媒介素养和新闻报道媒介伦理的质量化考评指标,在重视数量的基础上同样注重质量,评估其可能出现的社会影响。对于可能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内容,要以成绩为指标加以批判,或对学生做出及时引导,提升其媒介素养。对于坚守媒体底线、坚持新闻伦理、坚持做精做好报道的学生,即使在报道数量和阅读量上暂时稍有不足,也应该及时给予鼓励,真正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媒介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不违背新闻伦理和价值规范的行为成为一切新闻实践活动的底线。

新闻教育改革是新闻传播学科教育的一个长期命题。在纷繁复杂、不断进步的传播媒介面前,许多高校希望通过改革新闻教育,提升学生的传播技能,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这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相比掌握高超的传播技能,拥有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念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更为关键。如果说传播技术是“术”的话,媒介素养则是“艺”,是包含认知能力、价值观念等复杂思想的集合体。对于学生而言,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术易而艺难。技术可以通过短期的学习获得,甚至自学便可成才,艺术即观念的培养却不是一天可以实现的,必须有明师加以引导方能成才。新闻传播学科作为一种高等教育,不应仅仅培养机械的劳动者,更应培养深邃的思想家,这才是新闻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遵守媒介伦理,对于新闻人而言既是最高要求,又是“底线意识”。目前新闻界出现的种种弊端,实际上大多是新闻从业者有“术”无“艺”的结果,而要从根源上改变这一现状,需得从改革新闻教育抓起,从重视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抓起。

作者系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A880008)、2018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高校文化育人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GGJS2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邢佳妮.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探索[J].传媒,2020(15).

[2]张开,丁飞思.回放与展望:中国媒介素养发展的20年[J].新闻与写作,2020(08).

[3]胡晓菲,孙艳.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2).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人才培养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