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与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1-07-21邹朦

当代医学 2021年20期
关键词:评分表炎性血肿

邹朦

(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 九江 332000)

高血压脑出血是因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血管破裂所致,多见于>45岁的中老年人,属于高血压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1]。高血压脑出血的前兆症状表现为头痛,当患者颅内压逐渐升高,此时继发呕吐症状,头痛也会加重,且伴随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语言障碍,严重者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昏迷,甚至死亡。高血压脑出血可采取手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均为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但前者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性较大,易引发各种术后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损伤小、定位精准及清除迅速等优点,还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有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与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5.51±5.42)岁;高血压病程6~11年,平均病程(8.36±1.17)年;出血量28~50 mL,平均(35.41±5.27)mL。观察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5.45±5.25)岁;高血压病程5~11年,平均病程(8.35±1.66)年;出血量28~51 mL,平均(35.60±5.81)mL。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均在发病后48 h内入院;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脑血管畸形、脑干出血及脑动脉瘤的患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病变的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根据血肿位置标记手术切口;沿手术切口逐步切开头皮、颞肌,打开颅骨,形成颅骨减压窗;随后切开硬脑膜,使用脑穿针穿刺并清除血肿;清除后探查是否有活动性出血,仔细检查确定无出血后再放置引流管,并监测颅内压;缝合硬脑膜,回纳颅骨骨瓣,逐层缝合头皮;手术完毕后对患者实施常规对症治疗与护理。

观察组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头部清洁卫生工作,通过系统检查明确血肿位置;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切开患者皮层血管、脑组织,使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患者硬脑膜,到达血肿位置后拔出针芯,将Storz神经内窥镜置入手术通道,在内镜的直视下清除血肿,抽吸量≤血肿的30%;将2 000~50 000 U尿激酶与2 mL 0.9%氯化钠注入血肿腔内,随后夹闭导管,开放引流;术后每天对血肿进行冲洗2~3次,复查CT显示血肿完全消失或减少90%后即可拔除穿刺针。

1.3 观察指标 ①于术前与术后1个月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ADL)评估两组患者意识障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GCS评分内容有睁眼反应、言语反应、运动反应等,评分范围3~15分,评分越低表示意识障碍越严重[3];NIHSS评分内容有意识水平、运动、感觉及语言等,评分范围0~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4];ADL评分内容有进食、洗漱、转移、行走等,评分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好[5]。②于术前及术后2周观察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③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颅内感染、肺部感染、肾功能异常、再出血)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意识障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术前,两组GCS评分、NIH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GCS评分与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意识障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s,分)

表1 两组意识障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s,分)

注: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

?

2.2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IL-6、hs-CRP、TNF-α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IL-6、hs-CRP、TNF-α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注:IL-6,白细胞介素6;hs-CRP,超敏C反应蛋白;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性极大,会造成患者循环、呼吸、中枢神经等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后遗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6]。因此,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而言十分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GCS评分与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开颅血肿清除术属于开放性手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脑部损伤,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慢,极易出现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及再出血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改善[7]。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无需开颅,仅需在头颅相应部位做一个小孔,损伤小,治疗过程安全,能快速清除血肿,迅速缓解颅内压,同时,术后保持患者颅内压力平稳,对患者神经功能、意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均有十分显著的作用[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IL-6、hs-CRP、TNF-α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通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抑制非神经元细胞的生成及其他细胞因子的释放,修复损伤的神经组织,有效减轻炎性反应,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3%,低于对照组的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会用一次性粉碎穿刺针穿刺血肿,能建立清除颅内血肿的工作通道,治疗过程仅穿刺一次,不仅避免脑组织损伤及再出血的发生,同时也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改善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有效减轻颅内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意识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评分表炎性血肿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本年度谁是冠军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高校“公共数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探索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新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中起重机械的区别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