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整合视角下新“被XX”构式的语义研究

2021-07-21薛小英张德蓉

武陵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构式语义框架

薛小英,张德蓉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引 言

近年来随着“被就业”“被自杀”“被离婚”和“被67%”等网络新词的出现,一大批新兴“被XX”结构逐渐被大众熟知。与传统“被”字句相比,新“被XX”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和语用效果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刘云,彭咏梅、甘于恩,熊永红、曾蓉以及池昌海、周晓君等探讨了新“被XX”结构的构式特点、产生与发展、流行原因及修辞意图[1-4]。熊学亮、何玲主张综合词汇、语境和构式等因素对新“被XX”结构进行描述和解释[5]。施春宏,袁红梅、梁婧玉,季小民、陈新仁等研究了新“被XX”的语用效果、意义生成机制和理解机制[6-8]。邱晋从心智哲学视角出发,探讨了新“被XX”构式的意识涌现过程和翻译原则[9]。王雅刚提出新“被”构式的形义特性来自于原初构语对该雪克隆构式的构式压制[10]。相关研究都主要从语用学、句法学等角度对新“被XX”构式展开分析,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的分析较少。

我们将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对新“被XX”构式的意义建构模式进行探讨,以期对该构式作统一的考察和解释,并拓宽网络新词的研究视角。我们以《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两大报刊及《搜狐网》《环球网》《光明网》《人民网》和《中国新闻网》五大新闻门户网站中出现的新“被XX”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期对该新兴结构的语义生成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并为网络新词的语义研究提供一些可靠的意见和建议。

一、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对新“被XX”构式的阐释力

概念整合理论,也称心理空间理论或概念合成理论,最早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在《心理空间》一书中提出。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新发展,概念整合理论在探索语义的生成机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Fauconnier和Turner于2002年合作出版了《思维的方式》,该书系统地介绍了该理论的网络映射模式及概念整合过程[11]39-50。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是“四空间论”,即输入空间 I(Input I)、输入空间 II(Input II)、合成空间(Blend Space)和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类属空间可以提炼出两输入空间的共有抽象组织框架,以此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从输入空间到合成空间的投射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需要经历三个过程,即:组合过程(Composition)、完善过程(Completion)和扩展过程(Elaboration)。三个彼此关联的心智认知活动经过相互作用会在合成空间产生一个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该结构是一个其他空间都不具备的概念化结构。概念整合理论对揭示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和意义的动态建构模式具有强大的阐释力。

(一)新“被XX”构式的特征

Goldberg对构式(construction)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2]。构式概念定义为:“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且当形式或意义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组成部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严格推导出来时,C是一个构式。”[13]白解红、黄宗、陈景元也指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也是形式和功能的结合体[14-15]。从这个角度来说,新“被XX”结构是构式,且有其独特的结构特征。

框架(frame)是概念整合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最早由Fillmore提出[16]。从框架元素“受事”的角度来看,主语NP1必须是一个拥有独立意识和判断能力的个人或组织,人们很难用该构式去表达书、桌子、柜子“被XX”。从词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XX成分细分为动词语类和非动词语类。就动词语类来说,那些构成传统被字句的及物动词很难进入新“被XX”构式,如“被骗”“被骂”等。就非动词语类来说,形容词、名词、数词等都可以有效地激活该构式,如“被绿”“被高铁”等。

(二)新“被XX”的概念整合模式

基于心理空间组织框架的差异,Fauconnier和Turner将概念整合网络化分为四种基本模式:简单型网络、镜像型网络、单域型网络和双域型网络[11]120-135。由于新“被XX”构式的组织框架比较复杂,且有丰富的内涵,故其深层语义结构的概念整合方式一般以双域型网络映射模式为主。该种模式中,两个输入空间都有独特的组织框架,其框架元素均可被部分映射到合成空间,形成一个新的组织框架,即层创结构。基于该理论,新“被XX”构式的意义建构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新“被XX”的概念整合模式

通过双域型网络映射模式,传统被字句所在的心理空间I和事件XX所在的心理空间II经过概念整合会在合成空间形成一个新的深层语义结构。具体来说,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被XX”构式,我们首先需要在大脑里创建一个关于传统“被”字句的心理空间,即输入空间I,其组织框架一般为:受事NP1+被+(施事NP2)+V(及物动词或能表达使役/处置义的动词性成分)。该框架表示受事主语NP1遭受或被迫接受NP2对其实施的不愉快的言论、行为或事件。其次,我们再创立一个事件XX所在的心理空间II。该心理空间的组织框架为使役者NP2对受事NP1实施了具有处置意义的行为动作,导致受事NP1不自愿地被强加了XX言语行为、被迫遭受了XX行为事件或经历XX状态。该组织空间通常包括受事NP1、使役者NP2、具有处置意义的行为动作、动作结果、遭受性、非自愿性、虚假性等框架元素。两个心理输入空间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框架,但其共有结构可以投射进入类属空间。依靠它们之间共有或相似的框架元素,如“施事”“使役者”“受事”“表处置义的动作”“遭受性”“被迫性”等,两个心理空间可以建立对应关系,以此实现跨空间映射。然后,心理空间的相关元素进行选择性投射,存在对应关系的框架元素进行概念整合,最后在合成空间生成一个层创结构,即新“被XX”构式的深层语义结构:受事NP1+被+(隐性使役者NP2)+(隐性主要谓语)+显性次要谓语,进而产生三种主要构式义:“被谎称”“被强迫”和“遭受”。

二、新“被XX”构式义的概念整合分析

(一)新“被XX”的构式义解读

上文提到新“被XX”构式的概念整合方式一般以双域型网络映射模式为主,是传统“被”字句所在的心理空间I和事件XX所在的心理空间II经过跨空间映射、选择性投射下概念整合的结果。本文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出发,对该构式的语义生成机制进行探讨,以期对网络流行语的语义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视角。通过检索2009—2021年《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两大报刊及《搜狐网》《环球网》《光明网》《人民网》和《中国新闻网》五大新闻门户网站,本文共收集到80个新“被XX”构式。我们发现,新“被XX”结构主要有三种构式义,分别为:“被谎称”“被强迫”和“遭受”,如表1所示:

?

数据显示,该新兴被动结构的“被谎称”构式义出现频率最高,占比为41.25%;其次为“被强迫”构式义,占比为37.5%;最后为“遭受”构式义,占比为21.25%。新兴流行语是社会问题的晴雨表,也是语言创新发展的孵化器,新“被XX”构式是语言系统和社会交际互动变化产生的结果。新“被XX”构式与传统“被”字句在形式上有所区别,传统被动句的“被”后成分一般为及物动词,而新“被XX”构式中的“XX”成分一般为不及物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等,这种新兴的“被”+“XX”搭配方式让我们难以用常规的认知框架对其意义进行解读。因而,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事件XX发生的背景知识,通过概念整合的方式正确理解新“被XX”的构式义。

(二)新“被XX”构式义的案例分析

本节举例说明新“被XX”结构三种构式义的在线建构模式。

1.“被谎称”义。表1显示,“被谎称”是新“被XX”最常见的一种构式义,本节将以“被就业”为例来具体分析该构式义的在线建构模式。

(1)如果就业率过低,会有损这些专业的“招牌”,影响后续招生,校方会想方设法帮助毕业生就业,哪怕是“被就业”“假就业”。

在理解“被就业”时,我们首先需要在大脑建立一个关于传统“被”字句的心理空间I。“就业”一般作为名词,表示在法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的活动。传统的“被”字句一般需要一个表示处置意义的及物动词,显然“就业”不符合该要求。因此,这种非常规性要求我们从“被就业”产生的事件背景知识中寻求认知依据。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应届毕业生没有实现就业。但学校为保证就业率,多次催促他们尽快签订就业协议,以求更好更快地完成就业率上报工作。

我们可以从该背景中提取出“被就业”的事件框架,即心理空间II。该空间的组织框架为:高校为追求就业率,催促应届毕业生尽快签订就业协议,实现“就业”。该组织框架包含“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就业率上报结果”等概念框架元素,以及“非真实性(学生并非真正实现就业)”等意念框架元素。两个心理空间有独特的组织框架,但因其共享“使役者对施事实施了具有处置意义的动作或行为事件”这一结构,二者可以在“受事NP1”和“应届毕业生”、“施事 NP2”和“使役者(高校)”以及“处置动作”和“上报就业率”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以实现跨空间映射,再通过选择性投射,在合成空间生成一个层创结构,即“被就业”的深层语义结构:受事NP1(应届毕业生)+被+隐性使役者NP2(高校)+隐性主要谓语(上报就业率)+显性次要谓语(就业)。由于事件空间中的“非真实性”意念框架元素也被投射到合成空间,“被就业”的“被谎称”义得以完整构建,即:应届毕业生被谎报实现就业。

2.“被强迫”义。除了“被谎称”义外,“被强迫”是新“被XX”结构的另一常见构式义。本节将以“被全勤”为例,对该构式义的在线建构模式进行探索与分析。

(2)在8月这个兑现年休假的高峰季节,享受年休假本应是上班族的权利,然而,最近网友“西贝先生”却在自己的博文中爆出了上班族的无奈现象——“被全勤”,即工作被迫全勤的意思。

上文提到,按照传统认知框架,名词“全勤”一般不能与“被”连用构成“被”字句。但“被全勤”却成为一个网络热词,被大众广泛使用。为了准确理解该构式的意义,我们仍然需要在大脑建立两个心理输入空间,即传统“被”字句所在的心理空间I和事件XX所在的心理空间II。心理空间II的成功建立有赖于对“被全勤”事件背景知识的准确把握。

近年来,公司员工有假不敢休,“被全勤”屡屡引发热议。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职场竞争压力大、休假制度被忽视等因素下,上班族为了自我前途只能被迫选择不休假。

基于以上背景知识,我们建立关于“被全勤”的心理空间II。该空间的基本框架为:由于用人单位不严格执行休假制度,上班族为了前途只能被迫选择不休假。该框架是一个具有处置意义的组织框架,包括“上班族”“用人单位”“休假制度”“休假结果”等概念框架元素以及“强迫性”等意念框架元素。虽然该事件所在的心理空间II和传统“被”字句所在的心理空间I有着不同的组织框架,但由于二者都可以表示“使役者对施事实施了具有处置意义的动作”这一结构,“受事NP1”和“上班族”,“施事 NP2”和“用人单位”,“处置义动作”和“无视休假制度”,“被动”和“强迫性”等可以形成对应关系。经过跨空间映射和选择性投射,两输入空间可以在合成空间生成一个层创结构,即“被全勤”的深层语义结构:受事NP1(上班族)+被+隐性使役者NP2(用人单位)+隐性主要谓语(无视休假制度)+显性次要谓语(全勤)。由于意念框架元素“强迫性”也被投射到合成空间,最终我们得出“被就业”的语义为:由于用人单位无视休假制度,上班族被迫选择全勤。至此,“被就业”的“被强迫”义得以建构。

3.“遭受”义。上文指出,除了“被谎称”“被强迫”外,“遭受”也是新“被XX”结构常见的构式义之一。“遭受”义与“被强迫”义虽有相似之处,却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被强迫”义强调施事NP2对受事NP1实施了具有逼迫义的行为动作,致使受事NP1被迫从事XX动作。而“遭受”义侧重表达主语NP1不如意地遭受NP2对其实施不愉快的行为事件所带来的XX影响。因此,其语义角色有时也可以被分析为历事。本节将以“被结婚”为例,对该构式义的在线建构模式进行具体分析和阐释。

(3)前有“被吸毒”“被追逃”“被法人”,如今又有“被结婚”。因近期购房等事宜,贵州代女士查询发现,自己竟然“结过两次婚”,原因是其曾经丢失的身份证被冒用。

“结婚”是一个主谓结构,词性为不及物动词词组,表示男女双方通过合法手续结为夫妻。由于传统被动的“被”后成分一般为及物动词,我们不能以常规的认知框架去解读该构式,必须充分结合“被结婚”发生的事件背景知识。

因购房等事宜,贵州代女士经查询发现,自己竟然“结过两次婚”。由于重复登记结婚,代女士的审核材料无法通过,暂时无法完成购房程序。临漳县民政局对该事件予以证实,但表示无法撤销婚姻登记记录,并建议代女士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起诉冒用者或民政局登记程序瑕疵来进行记录的撤销。

基于以上背景内容,我们可以在大脑建立两个输入空间:传统“被”字句所在的心理空间I和事件“被结婚”所在的心理空间II。心理空间II的一般框架为:由于身份证丢失被冒用,代女士被民政局重复登记结婚。该组织框架包括“代女士”“民政局”“婚姻登记结果”等概念框架元素和“遭受性”意念框架元素。虽然两心理空间的组织框架不同,但都表示“受事遭受施事或使役者实施某一行为动作的影响”,故“受事 NP1”和“代女士”、“施事NP2”和“民政局”、“处置义动作”和“登记结婚”、“被动”和“遭受性”等可以形成对应关系。经过两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和选择性投射,在合成空间可以生成一个层创结构:受事NP1(代女士)+被+隐性使役者NP2(民政局)+隐性主要谓语(两次登记)+显性次要谓语(结婚)。由于事件空间的“遭受性”意念元素也被同时投射到合成空间,“被结婚”的语义得以理解:由于民政局失误登记结婚,代女士遭受“两次结婚”登记带来的困扰。至此,“被结婚”的“遭受”构式义得以建构。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本文对新“被XX”三种构式义,“被谎称”“被强迫”和“遭受”的动态意义建构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和阐释。研究表明,由于新“被XX”构式与传统“被”字句在句法形式上有所区别,其语义理解必须突破传统认知框架。新“被XX”的意义建构必须与事件XX发生的背景知识紧密联系。传统“被”字句所在的心理空间I和事件XX所在的心理空间II经过概念整合在合成空间形成的层创结构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该构式。

结 语

我们从概念整合的视角出发对新“被XX”构式的意义建构模式进行了考察和探讨。研究表明,在新“被XX”构式的意义建构过程中,传统“被”字句所在的心理空间I和事件XX所在的心理空间II经过跨空间映射、选择性投射,最后可以在合成空间生成一个层创结构,即新“被XX”的深层语义结构:受事NP1+被+(隐性使役者NP2)+(隐性主要谓语)+显性次要谓语,进而产生三种主要构式义:“被谎称”“被强迫”和“遭受”。新“被XX”构式与传统“被”字句有所区别,因而,我们在理解时需要超越常规认知框架,将意义建构和事件背景知识紧密联系。

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来说,该研究指明概念整合理论对语言的认知机制和意义建构过程具有强有力的解释力;从实践上来讲,它为网络新词的语义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丰富了对新兴构式的相关研究,而且有利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网络流行语。

猜你喜欢

构式语义框架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语言与语义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