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炼烟气转化技术创新与实践
2021-07-21李山东毛艳丽吴智娟彭彦舟
李山东,毛艳丽,马 莹,吴智娟,彭彦舟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业公司,甘肃金昌737100)
随着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川集团)镍铜冶炼技术的改进,冶炼烟气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体形成了“提浓降量”的烟气格局。受原有冶炼工艺技术的影响,配套制酸系统多采用“3+1”二转二吸工艺流程处理φ(SO2)为8%~10%的冶炼烟气,在冶金炉窑性能提升改造后,烟气的SO2浓度提高,部分时段已超出制酸系统的设计能力范围,转化热能过剩。另外,PS转炉间歇吹炼存在阶段性低浓度SO2运行状况,此期间转化热能不足,系统需投用开工电炉补热生产。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考虑,需要对制酸系统原有转化工艺优化创新,提升工艺操作弹性,适应烟气SO2浓度大幅波动的生产状况,使转化工序热量趋于稳定。
1 传统转化工艺
按处理烟气SO2浓度的高低,传统转化工艺分为中低浓度SO2烟气转化工艺和高浓度SO2烟气转化工艺。
中低浓度SO2烟气转化工艺大体上分为“2+1”、“3+1”、“2+2”、“3+2”等 4 种转化流程,其中“3+1”和“2+2”4段转化流程为主流转化工艺流程,适用于处理条件稳定的φ(SO2)为8%~10%的冶炼烟气,SO2浓度波动大的体系不适用。
最具代表性的高浓度SO2烟气转化工艺主要有:BAYQIK®工艺、LUREC®预转化工艺和孟莫克预转化工艺。这3种转化工艺原理相似,均是基于高浓度SO2烟气的转化热平衡,在原有工艺基础上改进,作为主生产系统的工艺插件配合生产,使进入一段转化的烟气SO2浓度降至原系统设计值,同时完成热量回收,能适应烟气中SO2浓度的大范围波动和生产规模约30%的扩大。但是不论是将高浓度SO2烟气在净化和干燥工序通过补气等方式加以稀释,还是新增转化、吸收设备,均会导致进入制酸系统的烟气量相应增加,从而造成干吸工序的设备设施和系统动力消耗增加,使得现有生产系统的运行和新建制酸系统的生产受到一定的制约[1]。
2 转化工艺技术创新
2.1 中高浓度SO2烟气多段转化控温技术
针对烟气波动频繁的状况,考虑在原有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对转化工序整体进行创新研究,采用5段转化工艺。目前在国内原有制酸系统中“3+2”五层转化技术应用并不罕见,但大部分是根据稳态中高浓度SO2烟气条件直接设计应用,该多段转化控温技术在保持原有工艺和设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增加少量设备和优化系统热量分布,增强系统对冶炼烟气波动的适应能力,最终达到提升系统转化率的目标。转化工艺优化提升方案如下:
1)针对高浓度SO2烟气转化热量过剩的问题,在二次转化前段增加1段反应器及配套的1台外部换热器,在两次转化末端增设余热锅炉回收富余热能,使系统催化剂与烟气条件相匹配,降低二次转化烟气的温度以提升转化率。
2)针对低浓度SO2烟气转化热量不足的问题,新增1台换热器与Ⅳ换热器串联以增大换热面积,使大部分换热量补充至转化器一段入口,实现一次转化与二次转化烟气的热量回收,保证低浓度SO2烟气转化热平衡,提升一次转化率。
3)为了减少制酸系统优化改造的施工量,节省改造费用,将新建转化器配套的换热器与现有Ⅱ换热器串联使用,在保证转化器四段具有足够的反应热量的基础上,提升转化器三段催化剂床层的反应温度,提高低浓度SO2烟气条件下的一次转化率。
根据现有换热器的实际换热能力对转化层级热量重新分布,通过对催化剂床层和外部换热器进行调整,建立了新的热量平衡体系。新增反应器作为催化剂的四段,其配套的换热器为Ⅳ换热器,原催化剂第四层改为第五层,原Ⅳ换热器变更为Ⅴa换热器,新增与之串联的Ⅴb换热器,以满足烟气大幅波动条件下的转化反应热平衡。改造后转化和换热流程由原设计的ⅣⅠ-ⅢⅡ、“3+1”改为Ⅵ-ⅢⅡⅣ、“3+2”。优化后的新型多段转化工艺流程见图1[2]。
图1 新型多段转化工艺流程
SO2烟气经Ⅴa换热器和Ⅴb换热器,利用五段转化后的SO3烟气进行预热,然后经Ⅰ换热器与转化器一段出口的SO3烟气进行换热,达到适宜温度后经一至三段催化剂进行一次转化,一次转化富余热能通过余热锅炉回收。经一吸塔吸收后的二次SO2烟气经Ⅲ换热器换热升温后,一部分进入Ⅱ换热器与转化器二段出口的烟气换热,另一部分冷烟气进入新增Ⅳ换热器与转化器四段出口的烟气换热,换热后的两部分烟气混合后达到400 ℃,先后进入新增转化器四段和五段进行二次转化反应,富余热量经余热锅炉回收。
将转化器各段催化剂取出后进行筛分及回填,以每段的分段转化率及对应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为依据进行计算,对各段催化剂的装填量进行调整,并在转化器三段添加14 m3XLP-110型新催化剂,转化器四段装填约110 m3VK38型新催化剂。改造前后转化器各段催化剂装填量及分段转化率对比见表1。
表1 改造前后转化器催化剂装填量及分段转化率
2.2 高浓度SO2烟气准等温转化技术
2.2.1 转化工艺流程
高浓度SO2烟气准等温“1+1”转化技术的关键在于持续移热,即通过设备的巧妙设计,利用冷介质对反应的气体持续进行冷却,使反应不但能持续向正反应方向进行,还能持续将反应产生的热量移出,有效提高系统转化率。
针对高浓度SO2烟气波动,在制酸系统原有“3+1”转化流程的基础上,金川集团创新开发了“1+1”准等温转化工艺流程,见图2。
图2 准等温转化工艺流程
将来自SO2风机的高浓度SO2烟气经1#换热器预热至420 ℃进入准等温转化器一段,在进行SO2转化的同时,通过空气将反应热移至余热锅炉生产蒸汽;一次转化后的烟气经1#换热器降温后进入一吸塔吸收SO3,再经2#换热器升温进入准等温转化器二段进行二次转化,转化后的SO3气体进入二吸塔吸收;冷空气分别进入准等温转化器的一段和二段,带走部分转化反应热后温度升高,热空气进入余热锅炉生产热水和蒸汽。
2.2.2 准等温转化器
准等温转化器内部包括管式反应器和内置式换热器,结构示意见图3,设计思路如下:
图3 准等温转化器结构示意
1)管式反应器内部为列管结构,列管上下两端通过花板固定,上下花板与列管接触部分开孔,作为烟气的进出通道,催化剂装填在管内。SO2烟气走管程,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变为SO3烟气;冷介质走壳程,与管内的烟气进行换热,以维持转化过程温度恒定在一定区间。
2)准等温转化器的冷介质温度越低,传热推动力越大,有利于移去反应热。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冷介质温度过低会造成催化剂床层沿管壁处过冷,催化剂活性低下,也会失去操作状态的热稳定性[3]。利用气体流线软件,对空气进入后的气体流向进行了多种布气方式的模拟,确定了内导流筒式布气装置,即在管式固定床反应器的中心设计冷介质的中心筒,自上而下以1∶2∶3在中心筒壁上进行开孔。上述设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布气均匀,尽可能降低催化剂床层内部的温度差,保证反应速率;二是在整个管式反应过程中一直存在温度梯度,不断地将热量移走,实现反应向正方向进行,保证转化率。
3)在准等温转化器内部设置内置式换热器,内置式换热器位于管式反应器下方,亦为列管结构,列管通过上下花板固定,其上下花板开孔与管式反应器花板开孔各自独立,并不联通。在内置式换热器内,转化后的SO3烟气走壳程,冷介质走管程,进行间壁换热。
SO2烟气先通过管式反应器上花板的孔隙进入管程,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成SO3烟气,与经过一次换热的冷介质进行换热,转化过程反应热被移出,催化剂维持了恒定温度,实现了最佳转化平衡。转化后的SO3烟气通过管式反应器下花板孔隙流出,随后进入内置式换热器的壳程,与冷介质再次换热至适宜温度后移出准等温转化器,进入后续转化流程。冷介质先经内置式换热器下花板孔隙进入管程,经SO3烟气预热,通过上花板孔隙进入管式反应器壳程,与管程的烟气间接接触移出反应热后温度上升,进入余热锅炉生产蒸汽。
该技术可作为工艺插件,不影响主工艺系统的正常运行。烟气中SO2浓度高时按上述流程正常运行,浓度低时通过阀门调节切换至原有“3+1”转化路线。一部分烟气经准等温转化器催化剂床层进行氧化反应,反应热在准等温转化器内经冷空气带至余热锅炉,以维持转化器内适宜的反应温度;转化后的烟气与大部分未转化的高浓度SO2烟气混合后再进入原转化器一段进行转化,再次转化后的烟气继续沿原生产工艺路线进行处理。
3 技术应用效果
SO2烟气多段转化控温技术在金川集团530 kt/a制酸系统成功应用,优化了转化热量平衡分布,适宜处理的烟气φ(SO2)由原来的8%~10%拓展到6%~14%,增强了系统的操作弹性,转化率由98.85%提高至99.85%以上,系统经济指标得到大幅提升,环保效益显著。同时通过余热回收装置的优化调节操作,实现了制酸系统余热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效应显著。
高浓度SO2烟气“1+1”准等温转化技术在金川集团480 kt/a制酸系统成功应用,转化温度稳定在420~480 ℃,单层转化率达93%以上。在制酸系统现有的工艺基础上,该技术作为工艺插件使用,适宜处理的烟气φ(SO2)在8%~18%,可依据烟气浓度的高低切换转化工艺,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经济性。
4 结语
笔者在分析现有制酸转化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冶炼烟气SO2浓度波动的生产现状,提出了中高浓度SO2烟气多段转化控温技术和高浓度SO2烟气准等温转化技术。上述技术成果可在新建制酸系统直接应用,亦可在原有制酸系统基础上改造应用,增强了制酸系统适应非稳态烟气的操作弹性,解决了高浓度SO2烟气转化热量不平衡的难题,提升了系统经济技术指标,同时为制酸系统高浓度SO2条件下余热资源综合利用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