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昔洛韦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7-21贾炜
贾炜
(焦作市沁阳市人民医院儿科,河南 焦作45455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增生细胞以急性单核巨噬细胞为主,临床变现为肝脾肿大、咽峡炎及发热等。在儿科中较为常见。临床治疗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其中常用药物为干扰素。 临床实践证明,干扰素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易发生诸多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有研究指出,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采用更昔洛韦治疗效果优于干扰素。本研究为探究干扰素与更昔洛韦治疗效果,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78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5例,年4~13(6.12±0.48)岁,病程3~9(3.72±0.51)d。脾肿大12例、肝肿大18例、淋巴结肿大9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4~14(6.24±0.52)岁,病程3~10(3.89±0.65)d。脾肿大13例、肝肿大19例、7例淋巴结肿大。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干扰素(北京远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90013)雾化治疗,2次/d。观察组给予更昔洛韦(吉林菲诺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47),将更昔洛韦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100ml,静脉滴注治疗,控制滴注时间超过20min,2次/d,每次滴注间隔时间为12h。两组患儿持续治疗一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内容包括住院时间、肝脏 肿大减少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脾脏 肿大减少时间、退热时间、淋巴结减少时间、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时间、咽峡炎改善时间、单核细胞恢复时间。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后皮疹、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率越低,治疗方式使用安全性越高。
1.4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患儿用药后淋巴结、肝脾肿大减少情况判定治疗总有效率。用药一周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淋巴结、肝脾肿大减少超过50%为显效;用药一周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淋巴结、肝脾肿大减少33%~50%为有效;用药一周后患儿体温持续为37.5℃,淋巴结、肝脾肿大减少低于33%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数据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用±s表示正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8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79%,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较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分析[n(%)]
2.2 两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分析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肝脏肿大减少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脾脏肿大减少时间、退热时间、淋巴结减少时间、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时间、咽峡炎改善时间、单核细胞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d)
观察组 对照组 t P住院时间肝脏肿大减少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脾脏肿大减少时间退热时间淋巴结减少时间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时间咽峡炎改善时间单核细胞恢复时间9.22±1.32 3.91±0.70 5.19±0.51 3.29±0.45 3.65±0.49 3.68±0.62 4.49±0.58 4.49±0.75 3.78±0.41 12.08±2.78 4.83±0.61 6.78±0.59 3.99±0.49 4.82±0.58 4.65±0.61 6.03±0.66 6.09±0.81 4.58±0.47 5.803 6.187 12.732 6.570 9.623 6.964 10.945 9.051 8.01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儿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两组相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分析[n(%)]
3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在儿科中较为常见[1]。引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关键原因为人类疱疹病毒。成年人是人类疱疹病毒的主要携带人群。有研究指出,成年人中约有90%隐性携带人类疱疹病毒。也有青少年及儿童携带该病毒,主要原因为经口咽分泌物传染。有研究指出,在我国3~5岁儿童中携带人类疱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超过90%,是现阶段儿科传染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疾病[2]。目前来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没有统一的发病机制。有研究指出,扁桃体B淋巴细胞被侵犯后,经GP350/22结合B淋巴细胞表面GR2并增殖,进而在早期形成异型淋巴细胞,受到病毒直接损伤[3]。免疫复合物沉淀以及T细胞与B细胞相互作用导致单核细胞上升,以自限性为主要表现。有研究指出,单核细胞升高潜伏期约为10d,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极易出现脾破裂、肾炎、肺炎等并发症。为了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要及时予以治疗[4]。
临床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为干扰素,其作为糖蛋白试剂的一种,具备较强的特异性,能够起到抑制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调节及抗病毒作用,多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肾癌等疾病治疗中。随着临床实践研究不断广泛,该药物在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受到广泛应用,起到较好的临床效果[5]。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应用干扰素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容易引发诸多不良反应[6]。临床学者对干扰素治疗效果质疑的不断增多,导致干扰素在临床中应用存在一定局限[7]。更昔洛韦作为鸟嘌呤的一种,是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特异性药物[8]。该药物对于免疫力低下患儿仍然适用。该药物进入人体后能够被快速酸化,形成单磷酸化合物,经细胞激酶催化产生三磷酸化合物,对DNA多聚酶起到竞争性抑制作用,使宿主细胞DNA与人类疱疹病毒链延长,对DNA合成进行抑制进而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9]。并在治疗中采用静脉注射更昔洛韦方式,可提升患儿吸收效果,充分发挥药效。而药物通常不会经过人体代谢,不良反应较小,且人体肝酶系统无损害,毒副作用较小,使用安全性高,少数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会在在停药后消失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经一周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应用更昔洛韦治疗患儿肝脏肿大 减少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脾脏 肿大减少时间、退热时间、淋巴结减少时间低于干扰素治疗组。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肝脏 肿大减少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脾脏 肿大减少时间、退热时间、淋巴结减少时间、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时间、咽峡炎改善时间、单核细胞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5.13%)组低于对照组(23.08%),研究结果与李瑞娜等[10]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说明对患儿采用更昔洛韦治疗方式安全性更高,该治疗方式具有更高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可缩短症状改善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疗效确切,且具有较高使用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