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不同浓度及注射速率对比剂行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癌检出率的影响
2021-07-21傅佳颖高智峰程梦熊佳梅姚枝萍胡慧
傅佳颖 高智峰 程梦 熊佳梅 姚枝萍 胡慧
近年来,原发性肝癌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于其血供丰富、恶性程度高、转移迅速,检查确诊时多处于中晚期,常常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增加治疗的难度,预后较差。因此,针对直径≤2 cm小肝癌的早期筛查、诊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1]。目前,CT及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均可以有效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是诊断小肝癌的主要检查手段[2-3],但使用不同浓度及注射速率对比剂行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病灶检出率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以考虑为小肝癌患者的MRI扫描结果作为对照,比较不同注射速率及浓度对比剂行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对小肝癌病灶检出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以肝区不适为主诉就诊于本院经超声检查肝脏回声改变考虑小肝癌的患者160例,剔除再行MRI及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结果为阴性者6例、因幽闭恐惧不能完成磁共振检查者2例,最终共15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81例、女71例;年龄46~83岁,平均(65.3±6.2)岁。根据使用对比剂的浓度及其注射速率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51例,使用对比剂浓度为350 mgI/mL、注射速率为3.0 ml/s;B组49例,对比剂浓度为320 mgI/ml、注射速率为2.5 ml/s;C组52例,对比剂浓度为300 mgI/ml、注射速率为2.0 ml/s。所有患者均具有CT与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适应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1)CT检查:采用GE 64层Lightspeed VCT,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A筒为对比剂碘佛醇,用量为1.2 ml/kg,B筒为生理盐水40 ml。患者取仰卧位,嘱其呼气末屏气进行扫描,范围自膈肌上缘到肝脏下缘。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准直器宽40 mm×0.625 mm,扫描层厚5 mm,重建层厚1.25 mm;扫描野Large Body,矩阵512×512。使用100 Hu CT阈值自动触发扫描,监测层位于腰1椎体水平,用红色或蓝色静脉留置针由前臂或手背浅静脉注入对比剂结束后,即以同流速注射40 ml生理盐水,分别于动脉期(自动触发)、门静脉期(60 s-70 s)、延迟期(180 s)进行扫描检查,并将每期图像数据传输到AW4.6工作站进行处理。(2)MRI检查:采用GE1.5T Signa HDxt MRI,患者取仰卧位,嘱其呼气末屏气进行单次常规平扫,采用常规T1、T2及DWI成像及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LAVA)技术进行轴位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行全肝容积扫描。扫描参数:TR 2.1 ms,TE 1.2 ms,反转角度12°,反转时间6 ms,矩阵250×272,FOV 40 cm×38 cm,激励次数0.82,层厚4.0 cm,屏气时间20 s。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A筒为Gd DTPA对比剂,剂量0.1 mmol/kg,B筒为生理盐水20 ml,经患者前臂或手背浅静脉注入,对比剂注射结束后即同样速率注入20 ml生理盐水,分别对动脉期(20 s-25 s)、门脉期(60 s-70 s)及延迟期(180 s)进行增强扫描检查,并将每期所获图像数据传输到工作站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由2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和1名肝胆外科主治医师对所有获取的CT和MRI图像运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建(VR)、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技术,观察病灶的数目、大小、部位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组患者经CT及MRI扫描检查病灶检出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A组患者经CT及MRI扫描检查病灶检出情况比较[n(%)]
2.2 B组患者经CT及MRI扫描检查病灶检出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B组患者经CT及MRI扫描检查病灶检出情况比较[n(%)]
2.3 C组患者经CT及MRI扫描检查病灶检出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C组患者经CT及MRI扫描检查病灶检出情况比较[n(%)]
3 讨论
CT及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是诊断小肝癌的首选方法,具有安全无创、快速成像、高空间分辨率、图像清晰直观等优点[4-5]。通过可行的影像学检查提高对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有益于早期的诊断与治疗。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作为主要检查方法已广泛运用,但有关通过改变对比剂的浓度和流速增加小肝癌病灶检出率的相关文献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运用不同浓度对比剂及注射速率分别行CT与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并进行小肝癌病灶检出率的分析比较,结果显示A组患者CT检查<0.5 cm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为93.3%,>0.5 cm病灶的检出率为100%,与MRI检查各组病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T检查<0.5 cm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为88.9%,≥0.5 cm且<1 cm病灶的检出率为95.7%,>1 cm病灶的检出率为100%,与MRI检查各组病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CT检查<0.5 cm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为71.4%,与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0.5 cm且<1 cm病灶的检出率为90.1%,>1 cm及以上病灶的检出率为100%,与相对应各组病灶的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使用对比剂浓度为350 mgI/ml、注射速率为3.0 ml/s,B组使用的对比剂浓度为320 mgI/ml、注射速率为2.5 ml/s,C组对比剂浓度为300 mgI/ml、注射速率为2.0 ml/s,从3组结果中可发现随着对比剂浓度及注射速率的增加,病灶检出率也随之提高,特别是<0.5 cm病灶的检出率由71.4%提高到93.3%,增加了诊断疾病的信心。同时,还发现各组的左肝病灶检出率均低于右肝,且随着对比剂浓度和流速的提高检出率明显增加,而C组患者CT检查出左肝病灶的检出率与MRI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左肝的血供少于右肝相关,所以增加对比剂流速和浓度行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于血供相对较少的部位效果更佳,不过还需增大样本量以支持验证。国外文献报道,高浓度对比剂可明显提高小血管显示的清晰度[6-7],且注射速率为5 ml/s时效果最好[8]。鉴于我国国民体型略小,国内文献认为对比剂速率3 ml/s、用量1.5 ml/kg~2 ml/kg亦能获得满意效果[9],笔者观点与上述研究报道相符,但研究中运用对比剂的用量更小,在提高病灶检出率的同时,减少了碘的摄入量,从而降低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综上,运用高浓度(350 mgI/ml)、高流速(3.0 ml/s)对比剂注射方案行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可有效提高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特别是<0.5 cm的病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