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筝乐文化中“秋”的建构

2021-07-21张丹丹运城学院

艺术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慢板连音锣鼓

□张丹丹 运城学院

一、研究现状

目前对三首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中,对乐曲《远清秋》进行研究的期刊论文有1篇,硕士学位论文有4篇,研究时间为2019——2020年,研究内容涉及乐曲的音乐本体、演奏技法、情感表现和艺术表现分析。对《秋夜思》进行学术研究的文章发表时间为2013——2020年,期刊论文有8篇,其中核心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研究内容涉及意境美分析、演奏技巧、情感表达和创作特征等方面。目前,研究《丰收锣鼓》的学术论文,笔者还没有查询到。

二、筝曲概述

《远清秋》是由著名作曲家谢鹏与古筝演奏家赵洁楠共同为2007年赵洁楠的硕士毕业音乐会而创作的[1]。有关乐曲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一是创作者二人针对毕业的迷茫、生活的挫折和两人离别的境遇创作的一首乐曲,“远”是两人的分开,“清秋”是别离心境的描述,整体色调较暗,表达的是相思之情;二是深秋时节,作曲家谢鹏通过古筝表达对过往复杂情绪、当今繁杂的社会环境下,一种安静的心灵环境的向往而创作的。古词《雨霖铃》为创作者的音乐灵感来源,该词为北宋词人柳永所作[2]。

《秋夜思》为著名作曲家周煜国教授于1994年创作的一首古筝音乐小品,音乐吸取了鼓乐的元素。乐曲起初命名为《情愫》,首演后进行了调整,变为现在的《秋夜思》[3]。从乐曲的命名就可以看出作者想展示的画面感——秋季、夜晚、思绪。周老师任职于西安音乐学院,创作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优秀筝曲,如《云裳诉》。

《丰收锣鼓》是著名作曲家李祖基先生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山东风格的古筝乐曲,筝曲创作于1972年,描述了山东人民秋季丰收的欢乐场景。乐曲音乐元素中,选用了山东民间吹打乐和柳琴戏的元素。全曲以热闹的锣鼓声开场,将人们带入丰收的画面中。

三、筝曲中“秋”的建构

(一)显性与隐性

筝乐作品的命名对乐曲情感的表达和画面的描绘非常重要,我们从以上三首有关“秋”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表达的思绪中“一静一动”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静和动都是相对的,就作者内心自我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而言,外在喧闹的锣鼓和其无疑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就乐曲曲名的字面信息传达而言,《远清秋》和《秋夜思》都有一个秋字,属于对秋的显性表达;而筝曲《丰收锣鼓》是秋的一种体现,属于内涵型的隐性传达。同样以乐曲的命名进行内在情感表达,《秋夜思》和《丰收锣鼓》感情传达比较明显,画面感比较清晰。《远清秋》命名更加婉约和文艺,需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才能很好地把握乐曲情感的基调。

(二)筝曲曲调分析

筝曲的定弦:《远清秋》的旋律音阶是在C调上的定弦,把部分音升高和降低,形成了现在的有b7和7的音阶形式。如从定弦中可以看到是6声音阶(见图1),但是在实际乐曲旋律中会大量运用到4音;《秋夜思》是在G调音阶的基础上进行的旋律编创,《丰收锣鼓》可以用D调演奏,也可以用F调演奏。乐曲《远清秋》运用了七声音阶,《秋夜思》《丰收锣鼓》运用的是传统的五声音阶。

(三)筝曲音乐元素分析

《秋夜思》吸收了陕西戏曲“秦腔”的鼓乐元素,《丰收锣鼓》运用的则是山东民间的打击乐和柳琴戏的戏曲元素。《秋夜思》的快板左手部分,其音响效果是鼓的音色,其节奏型为行进的鼓乐节奏(见图2),左手伴奏为很平整的二八节奏型;《丰收锣鼓》中有打击乐中鼓元素的体现(见图3),还有柳琴唱腔特点之一——切分节奏及弱拍起唱的体现(见图4、图5)。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四、筝曲中“秋”的阐述

(一)秋意中的静

作曲者在乐曲中对静的表达,以及旋律和技法安排都切合了秋的意境。《远清秋》中引子部分(见图6),旋律节拍选用4/4拍,长音的设定与右手技法的“托”“提”技法的联奏,左手颤音的延续性与悲的意蕴,将秋的意境先行引入弹奏者和听众的脑海。第三小节7的回滑音把悲的情绪带起,而后上行的泛音渐慢的弹奏,引出了引子后面的旋律。《秋夜思》中引子部分没有固定的节拍,比较自由。托劈技法的运用,将221三个音快速弹奏,与2的长颤音形成明显的对比(见图7)。3216下行音阶和连拖技法的运用把作者低沉的情绪烘托了出来;后一句依旧为下行音节。两个小的乐句,均为下行音节的旋律设计,但是不同的演奏技法使旋律形成了强弱对比,奠定了乐曲的整体基调。引子第三乐句(见图8)右手旋律音程的下行5度与三连音的连续弹奏,左手旋律上行与琶音技法的运用,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在凄美中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向往。第四乐句(见图9)展示了弹奏与泛音的结合、清晰与朦胧的对比,最后乐曲以小撮的双上滑音和泛音结束,突出了秋的寂寥和夜的安静,演绎出乐段的古朴、幽远。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远清秋》中慢板情绪的表达可以分为三层,情绪层层递进。慢板第一层由5个乐句组成。乐曲开始两个乐句共四个小节,似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低声细语中欲言又止。上滑的设计对女人的温婉和细腻进行凸显。两个乐曲的结束,第一乐句以7音结束,第二乐句在三拍7结束后紧接着5的出现,推进了后续旋律故事的讲述。第三、四乐句运用了第二乐句结尾的摇指技法,将细腻的情愫再次推进,两个乐句前半句节奏型一样,再一次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的对话。第二乐句的后半句的旋律中,节奏型为第五乐句旋律和节奏的安排做了铺垫。慢板第二层中以摇指技法开头,临别情绪的绵延和离别的凄楚再次延续,第一乐句尾音落在四拍的长摇b7上。指法“提”音色的沉稳与清透“泛音”相结合,有一种竟语无凝噎的处理。泛音与四十六、二八节奏的联奏,离别思绪和船夫催促的话语相结合,显得更加深切与不舍。慢板第三层中,大量长摇的运用,#4、7与左手颤音、刮奏和上滑音的处理,将离别之前的缠绵不舍与凄美动人描写得淋漓尽致。第三层也是慢板,最后两小节中6的突弱处理和67延长音的运用,临行前的纠结和不舍和长音2摇指,再加上左手刮奏的由弱到强的处理,给予整个慢板部分一个凄美开放式的结束,为快板部分的呈现做了铺垫,将乐曲推向了高潮。

《秋夜思》慢板部分为三连音、六连音和摇指技法的运用。慢板第一部分,速度为42的遐思般,作者对演奏的感觉已经做了提示。长达11个小节的旋律弹奏,左手小指“提”弹奏旋律中的较低音,右手为“托勾抹”弹奏较高音的伴奏部分,音色上明暗结合。乐句进行慢快慢的处理,歌唱性的旋律加上恰如其分的呼吸处理,将人带入对秋景忽远忽近的描述和无限遐想中。慢板第二部分旋律进入前有一小节四拍的右手六连音弹奏,流动的连音引出了左手旋律的出现。左手旋律部分可分为两个乐句,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变化再现,同头异尾。两次旋律弹奏用的技法有所不同,第一次旋律的出现用左手小指“提”弹奏,第二次出现用勾抹托技法的组合弹奏。小指“提”弹奏时音的绵延与义甲弹奏音的清脆形成了一柔一亮的对比。层层递进的方式诉说着秋夜中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右手部分六连音的持续弹奏将思念的情绪贯穿于整个乐段,推动着左手思念旋律的进行,乐段结束时右手下行六连音的弹奏将乐曲的旋律换到右手弹奏。同样的旋律音以小撮的方式再次出现,使音乐更加丰满,思念的情绪也层层递进,将思念推向了慢板部分的小高潮,进入了摇指部分。摇指部分旋律是之前旋律升高5度的再次重复出现,左手部分刮奏的运用,让思念更加汹涌澎湃。

《秋夜思》中,整个慢板不同部分用连音的方式将思念的基调,贯穿于慢板部分的大部分旋律的吟唱中。作曲者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弹奏和处理方式。旋律在低音时,选择用左手小指“提”的弹奏和义甲弹奏在两次旋律的展示上形成音色的对比;右手伴奏选择在高音部分进行,这又与左手的低音旋律形成自然的音色区别。旋律进入高两个八度的音程演奏时,左手弹奏部分的六连音在音型上做了调整,音区也选择用与旋律声部对比的倍低音声部进行弹奏。旋律以不同方式的多次重复出现,将慢板部分推向高潮,旋律音升高后再次进行反复弹奏,左手刮奏的推动使思念的情绪汹涌澎湃。

《丰收锣鼓》中叙事性的内容属于乐曲的第二部分,与之前快板的音乐形象截然不同。速度上较之前快板慢一倍,在旋律编配上,第二部分减去了左手和弦和琶音的伴奏形式。慢板以颤音、上下滑音的方式,将极具山东民间音乐风格的旋律音调进行编创。抒情性的音乐旋律与之前热烈欢腾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将辛苦了一年的农耕者辛苦的劳作场景进行了勾勒。在乐曲弹奏时,演奏者要注意旋律的声腔性,由于乐曲采用了山东柳琴戏的音乐元素,弹奏时可多唱旋律,感受乐句的呼吸和音乐情绪的表达。旋律中高低音旋律的连拖和连抹的弹奏好像男女耕作时的对话,清亮与柔和并重,叙述着耕种的内容。创作者的音乐创作来源于民间艺术,慢板中两次出现了#4,加上颤音的弹奏,将劳作时的辛苦进行了描述。乐曲以丰收为背景,故而#4只是创作者的恰到好处的点缀,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后,是人们对一年耕作丰收的喜悦之情。

(二)秋意中的动

《远清秋》快板部分,以接慢板部分刮奏的由弱渐强的推进,带出左手的扫弦,右手快速的八度音程以二八节奏的连续弹奏带入紧张的氛围,紧接着是密集的四十六音符的弹奏,加上左手扫弦,烘托出离别时内心的情绪波动。分离已成定局,内心的不舍与纠结将乐曲层层推进。刮奏将离别情绪带入高潮,摇指的介入将情感的缠绵悱恻再一次吟诵,3/4拍的律动性推动旋律的进行与发展。右手快速的短摇弹奏接每拍扫弦的烘托,描绘着晓风残月之景。快板部分以9个小节的四十六旋律节奏,将快板部分推向结束。尾声的旋律以右手轮指接摇指的旋律弹奏进行,左手部分小指“提”与右手的音色形成对比,将别离的悲痛心情再次进行吟诵。乐曲以泛音结束,与引子部分的泛音设置形成前后呼应,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秋夜思》乐曲中快板部分以快速的左手锣鼓节奏的伴奏进入,右手旋律的重复变化,将作者思乡的情绪加浓;以八度音程的轮抹技法的弹奏引入思念的另一种情绪和想象中。飘逸的大篇幅摇指旋律的演奏与左手六连音的弹奏,将两个线的旋律完美融合,将秋夜中思念的情绪推向高潮。尾声承接快板的情绪,刮奏慢快慢的处理引出旋律音。尾声旋律是引子旋律的变化缩短再现。乐曲以音程的六连音弹奏结束,淡淡地隐去,结束在泛音中。

《丰收锣鼓》筝曲中,创作者采用山东民间音乐中锣鼓的音乐元素,进行了乐曲的创作。双手坚定有力的弹奏、饱满的和弦,加上左手后半拍伴奏的配合、律动的前八后十六节奏和弱起的切分节奏,将热闹的锣鼓场面映入人们的眼帘。八度音程大撮技法的运用使音乐更加宽广、旋律的重复和单音旋律的再次出现,将鼓乐喧天的气氛推向高潮。乐曲结构较为简单,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和第三部分为快板。其中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乐曲在欢腾的锣鼓声中结束,展示了劳动人民的喜悦心情。

结语

本文对《远清秋》《秋夜思》《丰收锣鼓》三首体现“秋”意的筝乐作品进行了整理分析。从乐曲的传播方式上可以分为显性传播和隐性传播两种方式,即乐曲字面的“秋”的显性与“秋”意内容的隐性。从静与动的相对角度,《远清秋》和《秋夜思》描写了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创作者在节拍运用上,选择了4/4拍的设计,长拍的运用加上节奏的设计使乐曲具有叙述性;在古筝技法的运用上选择了泛音、左手小指“提”与弹奏的结合,再加上左手上下滑音、颤音、回滑等韵的处理,乐曲旋律音区的安排等,将秋的静与内心情感的动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丰收锣鼓》用乐器锣鼓演绎出丰收的热闹的场面,在音乐编配上采用双手和弦的弹奏方式,扩大了音乐的音响,右手二八节奏的稳定和左手伴奏空拍的设计,将音乐旋律推进开来。三首筝乐作品,通过情感的一内一外、状态的一静一动,诉说着秋的思念、寂寥和喜悦,在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同一首乐曲中的慢板和快板来说,也体现着静动的对比,推动着乐曲的发展。在乐曲音乐元素的采用方面,《秋夜思》和《丰收锣鼓》都运用了锣鼓和戏曲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远清秋》以宋词《雨霖铃》为创作元素,描述着离别的情愫。三首乐曲从曲调的选择、旋律的编配、技法的设置上各有千秋。不同时代,筝乐创作者依托不同的事物,从多种角度,以多样的方式进行着秋意的吟诵。

猜你喜欢

慢板连音锣鼓
爵士鼓演奏技巧六连音的应用
圆号演奏中连音的吹奏技巧研究
连音社济南最火的乐队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基于田野调查的澧水船工号子研究
西皮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