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乡村教师群体培育的实践研究

2021-07-20张永林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

张永林

摘要:当前县域乡村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存在着结构矛盾比较突出、优秀教师缺失严重、乡土情感不够深厚等问题。为顺应乡村振兴,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破解乡村教师群体培育的向城性倾向,实施错位配置管理,弥补乡村教师队伍力量薄弱的短板。具体培育路径可从营造培育氛围、完善培育机制、丰富培育内容和改进培育方法四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乡村教师;错位配置;群体培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5A-0045-05

当前,在县域内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城乡教育差异的扩大化。尽管从上到下的政策一直在努力探求城乡教育发展均衡之道,然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推进,乡村教育不断受到挤压,教育资源也日趋向城区集中,城乡教育差异呈扩大之趋势,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受到严重挑战。最突出的表现是乡村优秀教师在不断流失,有财力、有视野的家庭也纷纷把孩子送往城区学校就读。从乡村教育日渐衰落的情形看,这其实并不是教育单方面的事,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原因。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实施创新性的举措,大力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乡村教育质量,让农村老百姓子女在家门口上到最优质的学校。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和所在团队提出了“县域内乡村优秀教师群体培育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实践研究,为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解决乡村学校师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乡村教师群体的现状分析

当前城乡教育差异较大,乡村教师群体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矛盾比较突出

首先是存在结构性缺编。乡村学校教师普遍超编,音体美教师缺口较大,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体美教师,只能让其他学科教师转岗执教,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其次是年龄结构不够合理。由于学龄人口减少且外流,乡村学校教师总体超编,而城区学校规模在不断扩大,一些年纪轻、水平高的乡村教师自然就流往了城区。几年下来,流出去很多教师,而原有的教师队伍又得不到补充,乡村教师的平均年龄不断上升。

(二)优秀教师缺失严重

乡村学校优秀教师本来就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学龄人口的外流不断加剧,城区学校生源爆满,教师缺口巨大,乡村优秀教师大多流往了城区学校。有时乡村学校要物色一名称职的学科教研组长也很难,走了一位学科带头人,整个学科教研及教学质量就会大受影响。

(三)乡土情感不够深厚

目前乡村学校教师的主力军大多是8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接受的是城市化教育,向往的是城市生活,缺少深厚的乡土情感。笔者曾对区域内2715名乡村教师做过调查,对“如有机会从事收入高于目前教师职业的工作,您愿不愿意离职?”和“您是否希望自己的子女从事这一教师职业?”表达“不愿意”和“希望”的比例分别达到33.3%和26.37%。能够認同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教师仅占三分之一左右,这说明大多数乡村教师常怀离乡之意、去职之心,思想之根还没有真正扎下来,他们城区进不了,乡村不愿待,在乡村工作更多的是迫于无奈。

二、乡村教师群体的培育定位

当前乡村教师群体培育最为明显的问题是城乡教师培育没有特殊性、差异性。在很多地区乡村教师群体培育就只有乡村学校层面的培育,没有或几乎没有县(市、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或在县(市、区)教师发展中心指导下的乡村教师群体培育。换句话说,对乡村教师群体的培育与城区是一个标准、一个要求,而这个标准和要求常常站在城市立场,用这个标准和要求去培育乡村教师群体,显然没有考虑到乡村教师群体的现实状况和主观需求。

城乡教育差异除教师这一核心因素外,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文化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乡村学校的教育对象大多为留守儿童、困难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相对比较差;教育软环境方面,社会对乡村教师的尊重度不高,家校沟通困难;教育文化方面,乡村教育城市化倾向明显,乡村教育成为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孤岛……乡村学校没有自己独特的乡村教育品质。对处在这样环境中的乡村教师群体用城市教师群体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显然是有失公平的,也不利于乡村教师群体的稳定和发展。

另外,从乡村教师群体的实际需求来看,他们非常希望得到有针对性的专业引领。笔者曾对区域内2715名乡村教师做过一份调查,在“您认为,农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的回答中,排第一位的是“留守儿童太多”,占比87.92%,第二是“农村学生厌学难管教”,占比74.14%,第三、四是“外出学习机会少”“缺乏足够的课程资源”,占比分别是63.39%、60.92%,最后才是“农村教师收入低、地位不高”,占比60%。可见,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逐步落实,影响乡村教师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待遇、地位问题,更多的在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给乡村教师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在“您觉得农村教师幸福感不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的回答中,排第一位的依然是“学生基础较差”,占比77.72%。在乡村教师的心中,教育这批孩子难度很大,信心不足。由此可见,对乡村教师群体而言,他们最需要的专业引领不仅仅是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需要教育好困难学生、特殊儿童的专业技能。

因此要完成乡村优秀教师群体培育的使命和任务,必须破解乡村教师群体管理和培育的城市化倾向,实施相应的配置管理。

三、乡村教师群体的培育路径

上述乡村教师群体状况跟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有着密切关系,要提升和壮大乡村教师的群体力量,必须走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之路。

(一)营造培育氛围

要让乡村教师群体变得优秀,关键是要让乡村教师热爱乡村,热爱乡村教育。而这种崇高情感的形成不是单靠说教能完成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乡村学校综合施策,营造培育氛围,让乡村教师充分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能时时体验到在乡村从教的幸福。当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要达到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必须首先使人的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等需求得到满足。

1.进一步强化环境建设。当前乡村教师的从教环境在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正变得越来越好,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正逐步得到落实,但从下到上的内环境建设还不够理想,社会对乡村教师的认可度还不高,信任感还不强,教师所做的工作有时还得不到理解和肯定。这可能是由于教师的工作还不够到位,但更重要的是由于缺少与家长、社区沟通的机制,彼此之间有隔膜,不能充分认识教师、家长、社区共同的育人目标。因此,我们要营造乡村优秀教师群体培育氛围,让乡村教师群体抬起头来,赢得信任和尊重。一是建立家校合作共育机制。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了解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状况,志愿参与学校相关活动。同时,教师要经常走访家庭,了解孩子在家表现及生活情况,了解农村民情民风,熟悉农村生活。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家长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活动,真正做到彼此沟通,心心相印。二是建立与当地社区联系机制。让社区代表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熟悉学校管理方式和流程,为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献计献策。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参与社区活动,帮助、服务社区中心工作,同时也展示学校和学生发展的良好态势。通过上述环境的优化,家长、社区对教师的工作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乡村教师对于社情民意也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双方感情逐步融洽,可以为后续的教育教学工作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

2.进一步强化权益保障。要让乡村教师真正扎根乡村,不能不考虑待遇保障问题。目前各地均在乡村教师待遇上有了倾斜政策:一是在基础性绩效工资中专门设立了农村教师补贴项目;二是按照国家规定专项实施农村教师补贴;根据在农村学校服务年限发放相应的补贴。三是评优评先、职称评审、岗位晋级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农村教师优先。这些政策的落实在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上所起作用功不可没,大大缩减了乡村教师的心理落差。因地域差异而造成的政治地位、经济条件、个人前途等方面的差异得到了消解,教师的向城性也随之逐渐减弱。今后这类政策机制还需进一步予以强化,切实保障乡村教师的优先权。从学校层面来讲,还需为乡村教师营造一个温暖的氛围,时时处处想着解决教师生活之忧、工作之困,切切实实增强教师的归属感。

3.进一步强化情感熏染。让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热爱乡村教育,从普通走向优秀,仅仅落实乡村教师经济待遇是不够的,还需要从精神层面让他们得到持续的尊重和激励,使其产生不竭的工作动力。为此,我们的区校两级部门出台体系化的激励评价政策,让乡村教师群体普遍感受到在乡村从事教育工作的荣耀与幸福。如在宣传工作上,定期组织乡村教师事迹报告会,大力宣扬乡村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在表彰激励方面,每年组织在乡村工作达到相应年限的优秀教师评选表彰,激励乡村教师长期扎根农村;在评价上,摒弃城乡一体的教师评价标准,研究出台针对乡村教师实际的评价方案,通过系列化、整体性的激励评价,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群体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二)完善培育机制

实践中我们尝试改变传统的区教师发展中心直接至学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单向指导培育模式,组建了乡村优秀教师群体培育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重构了“一体两翼”培育管理运行机制。“一体”,为区教师发展中心、区学科工作室、集团学科工作室、乡村学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两翼”,分别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导师团和名师工作室。在区教师发展中心统筹之下,通过“一体两翼”作用于乡村学校所有任课教师(如图1)。

区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导师团、区学科工作室、名师工作室这三支队伍;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导师团专门负责遴选出来的乡村学校各学科种子教师培养;名师工作室负责乡村学校领军教师培养,规定每一个工作室成员中乡村学校骨干教师不少于三分之一;区学科工作室、集团学科工作室负责全市乡村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一体两翼”三个层面均有完整的培育管理考核办法和评价机制。为强化乡村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区教师发展中心还专门出台《乡村学校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和优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评选办法》,评选结果作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催生乡村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丰富培育内容

大多数地区对于乡村教师的培育没有特别的培训内容,常常是与城市教师一样接受相同的通识培训。我们尝试在全区教师通识培训的基础上,增添了以破解乡村教师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为主题的专项培育内容。

名师工作室里的乡村领军教师培育主要是围绕乡村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个问题而展开,在名师的指导下把问题转化为课题,用课题研究带动乡村领军教师的专业发展。

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导师团里的乡村骨干教师培育主要围绕乡村学校的课堂教学展开,以课例为载体,研究学情调查、教材重构、教学设计、师生互动、课堂生成、多元评价,在一个个项目推进中更新理念、锤炼技能。

区、集团和学校学科工作室(教研组)里的乡村教师培育主要围绕“教学六认真”展开,用“教学六认真”的标准要求去衡量、检验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绩效,在对标找差中不断夯实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

(四)改进培育方法

实践已证明,对于乡村教师群体的培育,靠讲座、报告等这种单向传输的培育方法,其效果是较低的。笔者曾做过一份调查,就“你觉得参加何种类型的研修活动收获较大”这一问卷,760名乡村初中教师参与,其结果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听课评课”89.74%、“公开课教学”81.58%、“集体备课”80.26%、“专题研讨”58.82%、“报告讲座”50.66%、“命题研修”46.45%、“教材编写”27.50%。1614名乡村小学教师参与,其结果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听课评课”89.59%、“公开课教学”83.27%、“集体备课”80.17%、“专题研讨”60.47%、“报告讲座”58.05%、“命题研修”38.48%、“教材編写”32.96%。对比两组数据,我们发现,对研修活动类型的有效性感知,乡村初中教师和乡村小学教师是相似的。从这组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乡村教师对参与式研修特别钟爱,而且这种参与是深度的。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教师普遍渴望得到思想转化为行动的专业指导,而不是专业知识的灌输。基于乡村教师群体对培育方法的需求实际,本课题研究中的乡村教师群体都力主创新培育方法,坚持以现场、课例、数据事实为研修的出发点,用乡村教师喜欢的方式探求解决教育教学真实问题之道。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导师团用解剖课例的方式细致分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耦合程度;区学科工作室、集团学科工作室和学校教研组以“教学六认真”中每一个项目为抓手,精心推敲打磨,有效落实整改;名师工作室则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为乡村教育中的问题寻找解决良方。

乡村优秀教师群体的培育关乎乡村振兴、关乎教育现代化,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去探索构建乡村优秀教师群体培育的完整体系。唯有此,让农村孩子真正享有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愿望才能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
新形势下乡村教师职业定位和专业成长
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逃离或回归:乡村教师的出路究竟何在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
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