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学实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策略初探
2021-07-20张文丽
张文丽
【摘要】如今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比较低下,学生对于数学没有学习的兴趣.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新课改提出实验教学的方式,将数学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对于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双重培养,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也提高了课堂整体效率.本文从教学现状出发,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做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现状分析;数学实验;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对老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其中着重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不再是一味采用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方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知识,遇到问题可以自己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数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正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实验教学,势在必行.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目前小学数学中进行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总结策略,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目前小学数学中进行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分析
(一)有些老师不重视实验教学
数学课本上已经明确了实验的要求和操作内容,进行实验对于提高上课效率和激发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是很有帮助的.但是有些老师对于实验教学依旧没有重视,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不去了解数学实验,也不会带领学生去做实验,学生因此就错过了许多做实验的机会.还有一些老师觉得做实验是浪费时间,只是让学生把实验的结果记住,方便应对考试的内容.因此,想要执行实验教学并起到作用,老师是首要目标,只有老师真正地对实验重视起来,才会把实验做好,发挥出实验教学的作用,不然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无法通过纸质教学培养的,也无法将课堂的上课效率提升一个层次.
(二)数学教学中师生交流不够
数学实验的成功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配合,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相对认知水平不高,配合老师的能力也不强,通常都需要老师引导才能完成任务,这就需要老师具有充足的耐心和信心.但是如今很多老师并没有足够的耐心,对于数学实验这一种教学方式也没有兴趣和热情,所以即使进行实验,也是草草了事,对于学生的疑惑不会进行很详细的解答.学生的疑惑不解决,那么实验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一知半解,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实验本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欲望和兴趣,但是这样一来就起到了反作用.老师关注的仍然是对于例题的练习和应试教育的训练,所以,要想实验很好地开展,需要老师和学生重视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充分的交流.
(三)有些老师对于实验总结的重视度不够
实验的成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学生在进行数学实验,老师需要及时对于学生做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协助学生做出调整,这样可以让实验教学的效率更高.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细心观察,学生表现得好的地方,老师要积极表扬,不好的地方老师要及时纠正,这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很好的训练.很多老师对于这种细节都会忽略,对实验过程,都是按照书本上的过程走一遍,并不能提出自己对于实验的归纳总结,也不能带领学生深入实验进行探究,如此下来,学生收获的知识并不多.
二、利用数学实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老师在开始进行实验之前,可以先营造一些实验气氛,使学生更好地处身于实验的环境中,注意力更加地集中,让学生对实验不再轻视,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并且提高学生上课的兴奋度和积极性.
1.注意要有文字和图案.图案和文字可以帮助老师表达得更加准确,图片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注重营造情境的合理性.情境要与所进行的实验的主题相仿,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不好,所以创建的学习情境不可以过分严肃和深奥,创建情境的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因此,老师要遵从客观规律,不能对于事情妄自夸大.
3.操作性要强,便于学生理解.学生需要从场景中明白即将学习的数学实验的基础,场景的建立需要便于学生动手实践,发挥想象力.
4.增加一些难题.这类问题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才可以找到答案,老师要考虑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合小学生,并且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情境的时间应该缩短,如果时间过长,就会耽误接下来的实验时间,影响上课进度,而且会让实验的主体地位变弱.短小的情景有利于课堂教学快速地进入主题,帮助学生进入状态,提高知识接受的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于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必然会认真学习.数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更好地帮助学生去学习.所以,老师通过数学实验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将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上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而传统的教学大部分是老师进行讲课,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时间,数学实验就可以将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去主动探索数学知识.
例如“搭配的规律”,对小学生而言,探索规律并不简单,比较抽象,所以这时就需要老师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实验教学.首先,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一幅画面,创设小明一家去游玩的情境.因为一家三口出去游玩,所以小明的妈妈为旅游准备了很多东西,准备了三件外套,分别是黄色、黑色、蓝色,同时还准备了三条裤子,分别是黑色、灰色和紫色.妈妈让小明自己去选择一套,但是小明一头雾水,不懂怎么样搭配.这时,爸爸让小明都尝试一遍,问:小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老师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来让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上课主动性.
(三)重视实验的设计
老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对于课堂即将做的实验,事先就要有良好的把控,对每个环节可能会发生的问题都要了解,同时具有应对的方法.实验的形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先进行分组,4到6人一组为宜.之后就是老师对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包括实验进行的时间、实验内容以及操作问题等.通常一个实验的时长都是一节课,如果时间过长,会冲淡学生对这次实验的印象,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学生不可忘记对所做实验的数据进行记录,同时老师要对于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对学生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及时进行纠正.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实验.實验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所以一般都是做与课本中知识相关的实验.老师对于数学实验内容,也可以做一定范围的拓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带领学生提前学习.
例如,进行长度测量相关的实验,老师需要选择不同长度的物体,在测量的时候让学生对不同长度进行对比和分析.对于测量工具也可以进行研究,从最简单的直尺延伸到卷尺等,测量的单位也可以不同,可以是米或者厘米.然后鼓励学生对身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可以是书本、讲台的长度、黑板的长度等等,让学生充分了解米以及厘米的概念,感受一米到底是多长,理解米和厘米之间是如何转化的,感受长度的不同.如果学生仅仅从书本上学习米和厘米的概念,对于长度的概念还是非常模糊,并不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知能力,用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四)鼓励学生间进行讨论
师生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也是实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验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们在交流实验方式或者结果的过程就是思想互换的过程.有些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对于自己是否操作正确并不清楚,通过交流学习就可以发现自身问题,同时也可以吸取别人的优秀之处,优势互补,不清楚的问题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使得实验的乐趣增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小组学习氛围,也可以采用辩论或者是提问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老师对于这种交流学习的方式要给予鼓励支持,但是也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进行讨论就是交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小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不强,学习上的讨论也可能慢慢就变成了聊天、说闲话,所以老师对于这种现象要进行严格看管,不能让学生做学习之外的事,不然就会白白浪费时间,会耽误整体上课进度.专家表明:适当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但是时间过长的交流就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老师要注意时间的管理和课堂利用率.
(五)通过多媒体改进实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老师在进行数学实验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发挥其优势.多媒体设备可以将书本知识动态化、动画化,让知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于多媒体的兴趣浓烈,也会被吸引使用多媒体来操作实验,也从侧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老师可以选择播放教学视频来讲解抽象的课程,或者作为课前的情境导入.在数据记录方面,多媒体的优势就更加明显.通过计算机可以将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汇总、对比,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出哪些学生动手能力强,哪些学生还有待提高.如果通过人力整理,就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计算机可以節约时间成本,提高上课效率.
综上所述,数学实验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实验教学,是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要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数学实验中突破认知难点,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极大地促进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耀忠.对数学试验教学价值的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03(0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