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边的特征”教学纪实与反思
2021-07-20吴艳
吴艳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操作的过程中经历探索发现“三角形3条边的关系”的过程,知道三角形3条边的关系。
4.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5.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6.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理解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3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的小棒。
教学流程:
一、提出真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其中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如果用小棒代表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
师:如果老师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
师:请同学们在学具袋中任意取出3根小棒进行拼摆,多拼摆几次,并记录结果。
师:汇报一下拼摆的结果。
生:我任意取出3根小棒,有时候能摆出三角形,有時候不能摆出三角形。
师:通过拼摆,我们发现3根小棒是否能摆成三角形,与这3根小棒的长度有关系,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真问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三角形边的特征”(板书课题)。本节课同学们需要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来展开研究,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存在的奥秘。
二、开展真研究
1.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教材62页例3的情境图,组织学生讨论。)
师:认真看教材例3的内容,思考一下: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
生:小明从家到学校有3条路。
师:哪条路最近?(学生利用学具开展研究。)
生:我用估一估的方法,感觉中间的路最近。
师: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我用3个小纸条分别与3条路线完全重合,再将纸条拉直,进行比较后发现中间的路最短。
生:我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上面的路是折线,中间的路是线段,下面的路是曲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中间的线段最短,也就是中间的路最近。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两点之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也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2.自主探究。
组织学生用下面每组小棒摆一摆,看看哪组能摆成三角形。(单位:cm)(1)6、7、8(2)4、5、9(3)3、5、9(4)8、11、11。
师: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下面我们利用手中的小棒来摆三角形,并在小组内交流拼摆的结果。
(学生动手拼摆,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师: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拼摆的结果。
生:第(1)组和第(4)组能摆成三角形,第(2)组和第(3)组不能摆成三角形。
师:其他组有别的结果吗?
生:我们的结果和他们组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拼摆的结果一致,那你们知道第(2)组和第(3)组为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吗?每组中的3根小棒在长度上有什么关系?让我们来观察一下。
(分组讨论后汇报。)
生:我们组讨论后发现第(2)组中4cm和5cm这两根小棒不够长,它们加在一起和9cm的小棒一样长,不能摆出三角形。
生:我们组发现第(3)组中两根短的小棒,长度加在一起没有另一根长,所以3根小棒不能首位相连。
生:第(2)组中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加在一起等于最长的那根小棒的长度,这3根小棒不能首尾相连。
生:我发现两条短边的和不能等于或小于长边,只有两条短边的和大于长边的时候,才能摆成三角形。
师:通过同学们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第(2)组和第(3)组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具体原因了,下面我们再将能摆成三角形的3条边分别分开,比较一下每组中三条边在长度上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我发现比较短的两条边加起来比最长的一条边长。
生:我发现无论拿出哪两条边加起来都比另一条边长。
生:我来补充,我觉得可以说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都比第三条边长。
师:怎么理解“任意两边”?
生:“任意两边”就是指三角形三边中的每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都比第三条边长。
生:也就是说无论哪个三角形,都存在这样的特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3.计算验证。
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通过这一特征,我们能快速地计算出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请看投影。
(师出示小棒的长度,生计算,并汇报结果。单位cm)
生:3+4>5 能摆成三角形。
生:4+6=10 不能摆成三角形。
生:3+5<9 不能摆成三角形。
生:7+10>10能摆成三角形。
师小结:只有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三、开展真应用
出示: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线段的后面画“√”。(单位:cm)
(1)6、6、6。( )
(2)5、6、8。( )
(3)4、4、7。( )
(4)5、5、11。( )
(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出示:从下面的线段中任意选出3条线段,来围三角形,看看谁围得最多,把围成的三角形画在题卡上。
4cm、5cm、7cm、9cm
(生完成后先汇报,再画在黑板上展示。)
出示: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长5 cm和8cm,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度可能是多少厘米?
(生思考第三条边的取值范围后汇报。)
四、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反思:
本课的教学运用的是我校的科研课题《“三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中的教学方法,“三真”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分为三大环节,即以真问题为起点、真研究为主线、真应用为反馈。首先“真问题”是起点也是本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课堂上以“真研究”为重点,通过“真应用”来检测教学效果。课堂上,围绕“真问题”,开展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学生带着“真问题”去学习,这样学生在“三真”课堂上才能高效地去学习,又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可以说每节课的“真问题”,就是这节课的灵魂,抓住真问题去学习,就不会偏离教学重难点,可以说正确地确立“真问题”是一节“三真课”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我们是如何确立“真问题”的呢?首先要依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其次要依据学生的学情和具体的学习内容,综合分析后确定出本课的“真问题”。本课的真问题是:“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什么?”
在“真问题”的引领下,开展“真研究”,研究的过程中一直是围绕着“真问题”展开,可以说“真问题”和“真研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让学生体验“真研究”的过程,在教学中,充分地给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用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中发现有的组中的3根小棒无论怎样摆也摆不成三角形,此时进行点拨“这几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说明这3根小棒的长度存在一些问题,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点拨,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发现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在“真研究”这一环节,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并为学生搭建必要的思维阶梯,让学生有继续深入研究知识的方向和信心。
在“真应用”中夯实知识,经过了“真问题”的引领和“真研究”的课堂,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接下来通过“真应用”来夯实知识,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来达到这一目的,分别是是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思维训练。这三个层次的习题,通过基础练习让学生初步形成技能,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做到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融合,通过思维训练发展优生的技能。这样的一组坡度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收获。
不足之处:1.个别学生在判断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对“任意”兩个字的理解不到位,应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三角形,用演示的方法,充分理解“任意”的含义。2.在拼摆的过程中,设计了在小组内合作的环节,有的学生不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而是等着别人研究出结论。应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讨论、思考、验证,在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自主探索型的学习方法得到更好的落实。
■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