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究
2021-07-20胡炜杰郭鹏虎陶磊明任清刚门金龙陈亚举
胡炜杰 郭鹏虎 陶磊明 任清刚 门金龙 陈亚举
摘 要:化工科普课程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思政建设的探究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学宗旨的关键途径,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分析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深入挖掘化工科普课程的思政元素,研究以课程思政为理论导向的教学方法。进而,初步探究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为高校化工科普课程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工科普;课程思政;“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5-0172-05
Abstract: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urse is an important course to raise people's scientific literacy. The exploration of i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a key way to carry ou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fully implement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and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necessity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curriculums,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dig profoundl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courses, and explore the teaching method which is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Then, 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explore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courses,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hem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with the whole staff, the whole way, and the whole process" concept.
Keyword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education with the whole staff, the whole way, and the whole process"
習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5月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强调了思政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高校在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指明方向[1-2]。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刊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强调了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因此,高校要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积极传播化工科学思想,展示化工科学魅力,弘扬化工科学价值观,提高公众的化工素养,培养对科学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以此稳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快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宏伟目标。
课程思政旨在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全员、全程、全方位地贯彻“立德树人”教学宗旨,实现科学教育、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3-4]。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和精神[5]。以上海市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为例,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起,开始实行“两纲教育”,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4],即将德育贯穿于所学课程,充分体现课程的育人作用和教师的育人责任。第二阶段:2010年起,基于“两纲教育”,探索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教育指向,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顶层内容体系构架,并结合学生在不同学段时具体的特点,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设计[6-7];包括不同学段依托德育工作的课程改革与思政建设纵向衔接,第一、二、三课堂的“横向贯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位一体”育人功能。第三阶段:2014年起,将德育作为重要项目纳入教育综合改革中,由思政课程逐步向课程思政转变[8-9]。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核心,“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至整个教育体系,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10-14]。由此可知,课程思政是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学宗旨的关键途径,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要求日益提高,对科学普及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尤其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该行业构建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化工科普知识体系和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普团队显得尤为重要。在化工行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从事该行业的技术人员安全防患意识较薄弱,成为导致化工安全事故多发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了解,2019年全国危险化学品事故共发生1653起,其中火灾爆炸事故达718起、中毒窒息事故达303起[15];2020年1~4月全国化工事故共发生28起[16]。国内对化工安全生产知识的科普力度小、产品种类少、传播渠道少、覆盖范围窄、体系不健全等,使得普通民众谈“化”色变的现象未能通过“科普学习”而有效减少。因此,针对化工行业相关科普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传播,以及科普教育团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016年中国石油和化工科普联盟成立,在其带动下,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等化工科普等组织相继出现,为架起产业、社会和教育行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传播化学工业文明,普及科学知识提供良好的载体,促进化工行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要,形成“爱生活、爱化工”的良好氛围[17-18]。
因此,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建设对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動作用。高校作为化工科普和立德树人的主体,应该联动思政资源,铸以“大思政”为魂,立以育人为道,将思政元素全过程、全时域、全空间地渗透到化工科普教学工作中。
一、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19-21]。因此,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高校化工人才培养也应该与思政教育紧密合作,不仅要注重思政课程如雷贯耳式的显性教育,更要重视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式的隐性教育;既包括思政、化工教师的主导性教育者,也包括学工、党政干部等辅助性教育者;既包括思政元素融入化工科普的课程教育,也包括科研、网络、心理等课外教育,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隐性教育中的思政元素,促进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统一。
高校作为化工人才培育的重要主体,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论述,点燃化工科普课程建设的指明灯,在发挥化工科普课程育人作用的同时,构建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多层次课程思政体系。
(二)化工科普课程的现状
高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化工教学资源,是化工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化工科学普及活动的主力军。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均凭借着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优势并结合本校特色,展开了一系列各色各样的相关活动。例如,北京大学“爱猜元素”教育类移动应用程序及元素周期表实物展、搭建紫外可见光谱仪并用于科普互动,动手做护手霜、开发“导电聚苯胺的合成与表征”科普实验等,对提高公众的化工素养取得了良好成效[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构建了适用于各学段教育学习的在线开放课程“奇妙的化学世界”;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每年都承办全国中学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高中生科学营、全国大学生夏令营、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交流论坛等活动,并设立化学节、化学楼开放日,组织学生到大型化工企业参观学习等[23]。各大高校通过丰富多彩的化工科普活动,向公众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展现化工魅力,普及化工知识,并激发其探究化学奥妙的兴趣,已经表现出积极的作用。
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关于化学化工的科普活动,并已产生良好的效果。然而,现有活动更多偏向于化学科普,化工科普覆盖范围小,故化工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同时,当下国内化工科普与化工学科的实际重要地位是极其失衡的,其主要原因在于:
1. 化工科普人才匮乏。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国化工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较缓慢,从事相关科普的工作人员匮乏,尤其化工高端人才严重紧缺。同时,化工科普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完善。公众化工知识匮乏,对化工及相关行业存在诸多偏见,显然阻碍着我国化工行业的蓬勃发展。
2. 化工科普课程局限性大。化工科普课程作为一门面向广大受众群体传播和普及化工知识,倡导和弘扬化工精神的学科,并不是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目前,化工科普课程的开展往往依托于第三课堂、科普讲座、科普实验、科普网站、化学或化工专题课程开展,尚无统一的教材,且缺乏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权威的化工科普教材。
3. 化工科普思政元素浅显。化工科普与思政的结合不够紧密,缺乏明确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劳育”供给方式面临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培育新动能难,课程教学建设模式单一,科普队伍对于化工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科普形式单一。
二、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一)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在“互联网+”的形势下,化工科普课程面向的受众群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化工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应围绕以下几点进行:
1. 三同时,一指导:调动社会群体了解化工知识的积极性、激发社会受众群体的学习兴趣、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同时,引导公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理论为指导,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应用;
2. 一引导:引导公众热爱和崇尚科学,在工作中严谨细实、勇于实践、探索创新、精益求精;
3. 一建立:建立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思政科普教育氛围,为培育出具有爱国情怀、勇于创新的新时代化工匠人提供思想指导。
(二)加强化工科普课程思政的团队建设
科普队伍的思政理论水平,直接影响着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思政理论知识薄弱、德育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难以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对思政建设的资源挖掘依然缺乏针对性和浮于表面。因此,首先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上明确价值观。其次,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制定发展愿景,确定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建设规划与研究方向,营造合理平衡协作与竞争的氛围,进而有效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 提升教学队伍整体水平,以建设队伍为核心。优秀团队领导的筛选和培养,出色团队成员的引进是队伍建设的基础;青年教师培养的加强,思政与科普人才结构的优化,不仅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思政化工科普人才网络,而且以创新机制吸引人才和保障人才权益,突破人才匮乏的瓶颈。
2. 建设高水平科普课程教学队伍以化工科普课程建设为着重点。实现建设每门化工科普课程为精品、保持高水平和可持续建设为目标,充分参考国内高校科普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成功案例,探索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础,构建“1+1”(“科研专家+主讲教师”)的师资队伍体系,建立健全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以集体智慧建设每一门化工科普课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提升科普课程教学质量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推进科研的教学性与教学的学术性有机结合,建构“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理论框架。通过规范团队的教学活动、鼓励成员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形势和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发现并提炼相关科学问题,进而通过科学研究手段解决问题,反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内涵的丰富、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式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4. 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队伍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平台。站在資源优化利用与科研成果转化的角度,有机联系科研工作与创新实践活动,达到提升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科技含量,培养本科生科研素养和挖掘本科生科研潜质的目标。
5. 打造“立德树人”的育人平台以课程思政为契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建设思业互融共促学习共同体,立足化工学科自身特征,引入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和贯通,促进教学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素养发展与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育学科素养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授予学生打开相关学科未来之门的“金钥匙”,引导学生能够针对化学化工及相关行业敏锐地洞悉未来和自信地拥抱并引领未来。
(三)深入挖掘化工科普课程的思政建设元素
1. 以化工发展历史为索引,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元素
我国化工发展史可从18世纪中期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古代,尽管人们对于化工设计的原理并不清楚,但是并不影响他们通过经验总结创造化工品,如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从近代到现代,中国化工业强势崛起,打破外国化工技术对中国的垄断,如侯德榜制碱法、乙撑胺成套工业化生产技术、中国劣质煤气化技术等。通过将化工科普课程与化工发展史背后的爱国主义元素相结合,在科普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2. 以名人典故为榜样,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宗旨相贯通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树根,扎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众多优秀的化工学家身上,如侯德榜、李远哲、郑贞文、吴宪等,积极挖掘体现他们勇于实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结合化工科普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和融合点,在科普教育的过程中,鼓励青少年以这些优秀的化工学家为榜样,引导青少年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培养严谨务实的求知态度,培育敢于拼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 紧跟时事热点,做好“以人为本”的价值引领
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建设还应紧跟时事热点,做好“以人为本”的价值引领。在各大媒体的时事热点中,常常有关于化工安全事故的新闻,也有关于化工环保技术突破性进展的报道。这些时事热点的中心都可看作是以“人”为核心。不同的是,前者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忽视了“以人为本”价值观念对化工生产安全的重要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违规生产、漠视生命安全等与“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相背而行的行为,使化工安全的千里之堤,百年累之,一朝毁之。后者则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引领,本着绿色、生态、环保的技术观和价值观,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追求创新发展,为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化工科普课程可以以这些时事热点为切入点,在向大众科普化工安全知识的同时,做好“以人为本”的价值引领,将“以人为本”价值观念贯穿于化工科普课程。
4. 加大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的科普宣传与展示,增强当代青少年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
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建设通过科普化工知识为中国带来巨大变化,增强当代青少年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及相关行业迅速发展,创造了非凡的成绩:石油的勘探和炼制技术不断提升,中国每年的油气产量增速高于世界水平;煤炭行业的关键技术发展和自主创新研发装备等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煤制烯烃和芳烃、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等多项技术领先世界水平;农药产品结构调整向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该行业飞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农药生产国;氮肥、磷肥、钾肥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中国逐渐成为化肥的出口大国。因此,化工科普课程通过宣传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增强青少年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价值认同,是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和环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的重要助力。
(四)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大多数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比较严谨和严肃,直接讲解和教育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因此,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建设应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思维和方法。引进目标式、引导式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模式,让被动参与的学生转变为主动探索,从而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热情。同时将课程思政教育与本土特色文化结合,提取当地人熟悉的本土文化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契合点。在化工科普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政-目标引导教学方法时,要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精心设计,从而有效发挥目标的引导作用。
1. 合理设计化工科普教学目标
化工科普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增长化工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化工知识的兴趣。在化工科普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政-目标引导教学的方法基础是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设计初期,针对那些缺乏参与兴趣的学生,初始阶段的化工科普教学目标应是提升这部分学生对化工知识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化工科普教学中来。
2. 系统组织课堂教学实践
在化工科普课堂中实现思政-目标引导教学法的关键点在于课堂教学的引导。实施思政-目标引导教学法,通过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不仅可以使整个化工科普课堂目标明确,而且能够增强教学组织的系统化建设。对学生而言,采用娱乐性的活动方式组织化工科普的教学活动,在趣味性活动中实现化工科普教学目标。
3. 准确评价整体教学效果
采用思政-目标引导教学法后是否达到目标是进行评价时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完成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并进行合理的总结,通过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促进教学法的不断创新。为此,可采取检测及测试等相关手段来评价化工科普课堂教学效果。结合学生的反馈,准确掌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不断提高思政-目标引导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优化化工科普课程的科普方式
转变科普方式,创新思政建设途径。传统的科普方式一般为线下宣传和讲解,主要通过报纸、书籍和讲座的形式进行化工科普教育,当这些相对传统的科普方式与严肃的思政教育组合在一起时,往往会让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感到晦涩难懂。因此,创新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尤其关键。图画、影像、音频等教学途径更容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通过线上影音和图像科普的形式,将化工科普内容与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有机结合,丰富化工科普课程的教学形式,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化工科普课程的思政建设必要性,尝试通过化工科普课程建设目标、加强团队建设、深入挖掘化工科普课程的思政元素方向,初步探究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从化工发展史、化工科学家的务实精神、以人为本的化工理念,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等素材中为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合适的契合点,让青少年在了解化工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塑造高尚的品格,树立崇高的理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同时,通过挖掘新的化工科普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紧扣“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化工科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旭芝.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2]侯振华,尚金钊,唐琳,等.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探索——以《照明工程》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0(17):150-153.
[3]彭莘媚,李云萍,贺银菊,等.“大思政”格局下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云南化工,2020,47(5):184-187+190.
[4]杨智勇,王菁,赵建章,等.《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体会[J].山东化工,2020,49(7):213-216.
[5]宋海霞.化工单元仿真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与研究[J].化工管理,2020(6):8-9.
[6]曹一宁.“课程思政”本土融入之路径与模式——以温州“两区”建设为背景[J].继续教育研究,2020(4):88-91.
[7]夏嵩,王艺霖,肖平,等.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伦理因素的融入——“课程思政”的新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72-176.
[8]楊昆,罗小兵,冯晓东,等.能源动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116-118.
[9]曾令艳,王海明,宋彦萍,等.核动力装置及设备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87-89.
[10]曾玲晖,张翀,刘华清.强化立德树人的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300-302.
[11]黄俊.问题引领式教学法应用于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J].化工管理,2019(2):154-155.
[12]徐建波.基于项目教学的高校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J].化工进展,2020(5):2041.
[13]杨富国,陈忻.环境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广州化工,2020(18):174-175+192.
[14]宋世平.教师梯级团队建设一体化策略[J].中国教师,2020(9):72-74.
[15]陈细波.新工科背景下微课研发对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20(55):182-186.
[16]李梦卿,陈佩云.“双高计划”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8):79-84.
[17]焦振豹.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10):68-69.
[18]王俊翔,邹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20(8):171-173.
[19]张华,周业勤.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和实现路径[J].文教资料,2020(7):199-202.
[20]雷海燕.目标管理视野下的教师队伍素质提升[J].中国教育学刊,2013(S3):100+107.
[21]赵岩,郭玉鹏,李根.“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学科导论课程育人路径研究——“化学与社会”课程的问卷调研[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18):15-18.
[22]李厚金,陈六平.我国化学科普的现状与创新发展对策[J].大学化学,2020,35(11):1-8.
[23]黄微,高明丽,李维维,等.夏季学期化学科普类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探索[J].大学化学,2016,31(8):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