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学生奇思异想 软件助学提高素养
——以一个学生“歪想”引出的探究为例
2021-07-20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650599
俞 纲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 650599)
“学习起于思考,思考源于问题”,教学中常有一些“特别”的学生提出一些“不合情境”的问题,当这些问题比较偏或者完全不是平时的“教学套路”时,不少教师常以“考试绝对不会这样考查”为由告诫学生放弃歪想.这可能会挫伤学生提问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可能会固化学生思维,不利于其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对于学生的奇思异想,教师应该认真对待,仔细挖掘其中价值,对于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恰当借助GeoGebra软件强大的代数计算与几何图形处理能力,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效开展,有利于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从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歪想”出发,指导学生借助GeoGebra进行了一次完整探究,从中收获了一些感悟,与大家交流.
1 学生的“歪想”
在一个底面半径为1、高为2的圆锥模具内平放一个圆柱体,则能放下的圆柱的最大体积为多少?
分析 本题是作业中出现的一个中等难度的应用题,考查立体几何知识与导数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作出轴截面,学生得出如下求解思路.
图1
课后有几位思维灵活的学生对题意提出了不同看法,若圆柱横放在圆锥内,该体积是否会更大?题设这样一变,难度陡然增加,显然这并不是出题者的本意,是对题目的误解与“歪想”.用高中知识能否解决?笔者也犹豫了一番,考虑到应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这也许正是锻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好契机,即使该问题可能“超纲”,笔者也决定指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探究.由于该问题相对复杂,笔者建议学生使用GeoGebra助力探究.
2 探究的过程
首先通过GeoGebra制作一个动态3D图形(图2).通过观察思考,大家决定将此问题分化为三个小问题逐一研究解决.
图2
问题1设圆锥内接圆柱的高为2m,表示出圆柱上下底所在的平面截圆锥所得的图形并写出方程.
问题2在问题1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中放置一个面积最大的圆.
问题3以m为自变量,写出圆柱体积V关于m的函数关系式,进而求其最值.
2.1 问题1的研究
图3
2.2 问题2的研究
在问题1所得到的区域中如何放置面积最大的圆?学生以前没有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笔者指导学生通过GeoGebra作示意图观察,通过把该图形投影到xOy面内研究,学生总结出该圆的性质:与双曲线相切,同时与直线x=2也相切,由图形的对称性可得该圆圆心必定在对称轴x轴上.如何理解圆与双曲线的相切呢?高中教材并没有相应的定义,学生通过讨论提出类比曲线公切线的思想,即以双曲线与圆在同一点处有公共切线的方法来研究,先用代数方法表示出结果,再用GeoGebra来验证这个方法是否正确.
(1)计算圆的半径
图4
(2)检验发现问题
(3)完善方法
图5
2.3 问题3的研究
基于以上研究,设圆锥内接圆柱的高为2m,其底面圆的半径为r.
得到计算结果后,学生再次运用GeoGebra绘制出图形,并计算出圆柱体积,发现与所算答案是一致的.
3 探究的优化
重新审视探究过程,笔者提出两点建议让学生再思考.建议一是对于问题2的探究,即双曲线与圆相切的计算,可以不用分类研究,直接运用双曲线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最小值作为该圆半径即可.学生按此思路,对问题2的探究作了如下修改:
建议二是能否对此问题进行一般性的研究.由于该问题的一般性研究的代数计算过于复杂,学生最终没能完成,但有了此题探究的铺垫,笔者最终带领学生对该问题的一般情况进行了完整探究,由于篇幅原因,这里不再叙述.
4 总结与反思
此次探究使学生经历了质疑问题,提出并分析问题,计算、检验、改进,最终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同时拓展研究出一般性的结论.虽然这个问题本身不是自然建模形成的问题,但学生解决它的过程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提到数学建模的表现(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和求解模型,检验和完善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一致的.若一开始笔者受惯性思维左右,让学生用现有知识理解题意并放弃“歪想”,将错失此次良机;若没有GeoGebra几何图形绘制功能与代数计算功能的帮助,学生也难以深入探究与检验.通过软件的辅助,学生基本在所学知识范畴内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极大地激发了其自主探究的兴趣,提升了实践能力,增强了类比猜想意识和科学精神,对他们而言确实是一次完整且有益的探究体验.在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方面应该增强自身的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另一方面要睁开“慧眼”,重视学生的各种问题,并擅于从中寻找适合学情的探究问题以引导学生探究,促进其探究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