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模式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2021-07-20朱燕梅张春燕何艳
朱燕梅,张春燕,何艳
1.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外科,广东高州 525200;2.高州市人民医院心外ICU,广东高州 525200;3.高州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二区,广东高州 5252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且持久的心肌缺血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群体为老年人。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以胸骨后疼痛为主[1]。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重,我国老龄化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以心律失常为主,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2]。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因病程较长和生活质量下降,易导致心理状态不稳定,因此临床中需选择合适的护理干预。循证护理模式为新型的护理模式,是根据文献、科学查询等方法结合临床护理干预所得进行的护理方案实施的措施。在该次研究中,方便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的采用循证护理,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诊断符合200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3];符合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4];年龄≥60岁;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出现精神障碍疾病;既往有心律失常病史。依据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71.25±8.61)岁;其中梗死部位为前壁10例、前间壁12例、广泛前壁8例,其他10例。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70.70±7.16)岁;梗死部位为前壁12例、前间壁11例、广泛前壁10例,其他7例。基线资料在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用药指导、饮食干预。具体措施为:①健康宣教。在患者入院后护士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过程及治疗,使得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知;②用药指导。每日护士对患者讲解治疗药物的服用量及方法,嘱咐患者定期服药;③饮食干预。嘱咐患者少油少盐,食用清淡食物。
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措施制定。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病情、心理变化特点、临床需求等进行评估,并制订出相应的医护方案。②心理干预。患者因临床症状较多,影响生活质量,在医护过程中易产生不良情绪,护士需在患者入院后针对患者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干预,与患者进行充分交流,联合患者家属安慰患者,对疾病情况进行讲解,帮助患者建立积极面对治疗的心态,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③家庭和社会支持。重视家庭及社会关系对患者的影响,鼓励患者与家属和人群交流,家属做好宽慰、开到的作用,增强患者与社会的联系。④用药依从性干预。老年患者因年纪较大常出现健忘,护士定期指导患者服药,加强病房巡查,并联合家属观察患者的服药情况,详细记录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⑤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时嘱咐患者定期复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进行归档整理。
1.3 观察指标
生活质量采用圣·乔治医院呼吸问题调查问题(the 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调查,共包含50个条目,包括症状评分、活动评分、生活影响评分和总评分,分数越高则表明生活质量水平越低[5]。采用护理满意度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方面,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GRO评分对比
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活动评分、症状评分、生活影响评分和总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对比干预前出现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GRQ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GRQ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比,a P<0.05;与对照组对比,b P<0.05
组别时间活动评分症状评分生活影响评分 总评分对照组(n=40)观察组(n=40)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47.10±10.05(41.24±8.9)a 47.69±11.07(31.24±8.51)ab 32.41±2.84(26.37±3.69)a 31.78±1.89(20.01±2.16)ab 58.41±10.22(48.84±9.67)a 59.01±7.84(40.08±10.06)ab 42.62±11.13(35.69±10.07)a 41.97±10.27(30.07±9.67)ab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2.50%和92.5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3.1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情况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6]。急性心肌梗死为急性冠脉综合征[7],发病年龄以60岁以上较为多见,且该病的诱因较多,如过度劳累、情绪不佳、暴饮暴食等,该病发病特点为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较高,患者的基础疾病较多。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出现冠状动脉血供骤然减少,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包括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ST段出现升高[8]。心律失常会导致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加重,从而导致心源性疾病病死率上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差,且长期治疗会导致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因此在临床中采用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降低患者的病死率[9]。循证护理为近年来在临床中广泛运用的新型护理模式,该种护理模式需护士收集在护理干预过程中的问题,依据问题制订相应的处理方法,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减少不良情况的出现[10]。
3.2 循证护理的运用意义
随着医学发展,循证护理模式的效果得到肯定,临床中越多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采用循证护理得到了较佳的效果。蒋艳艳等[11]研究循证护理模式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效果,通过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护理满意度,发现经循证护理干预后,GQOLI-74评分较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评分出现明显的提高(P<0.05);通过对比护理满意度发现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71.05%)(P<0.05)。
在该次研究中,通过组建循证小组,方面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采取心理干预、家庭和社会支持、用药依从性干预和出院指导,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活动评分、症状评分、生活影响评分和总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2.50%和92.5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这些措施从心理、生理等方面对患者产生效果,心理干预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干预,家庭和社会支持、用药依从性干预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用药情况,使得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使得患者的病程进度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并改善了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