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之读后续写对教师教学的反拨作用
2021-07-19鲁娟娟
【摘要】随着高考改革步伐的加快,英语教师需要紧密关注高考动向,并结合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等,不断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进而为他们的未来成长等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在高考英语教学中,教师围绕读后续写教学项目不断进行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全面分析,首先阐释了高考英语之读后续写的内涵,然后分析了高考英语读后续写对英语课程教学的影响,最后针对如何提升学生读后续写水平等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考英语;读后续写;改革;影响;反拨作用;措施
【作者简介】鲁娟娟,江苏省启东中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学研究第十三期“基于测试分析的跟进式改革”研究项目重点课题“江苏英语高考改革背景下语言测试对教学质量的反拨作用跟进式研究”(课题编号:2019jyktzd-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高考体系改革进程的有序推进,新的教育形势下,对于高中英语教师而言,教师应当总结高考英语的考试题型和模型变化,并结合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等,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和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不断提升和有效开发。目前,在高考英语试题中,可以发现有很多的变数题型,比如读后续写题型,该模式对学生的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基础等是一项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应对高考模式的变革,切实提升学生的读后续写能力,成为高中英语教师探究的重点。加强高考英语之读后续写对教师教学的反拨作用及应对措施分析,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
一、高考英语读后续写的理论内涵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度推进,新的形势下高考改革成为一种常态。面对高考英语试题的变化,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规律的总结、题型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很多地区近年来在高考英语试题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在应用文写作等方面出现了读后续写的考试题型。这种模式属于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有效融合的一种考试模式,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想要探究读后续写的内涵,需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语言专家王初明教授在当时就提出,建议应用读后续写来激发学生英语作文写作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善于结合所学的语法知识等来撰写长句。通过开启读后续写模式,既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深度表达积极性,发挥语境的深层功能,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引导他们善于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创作,创造更多有内涵的英语作品。读后续写,通俗地讲,就是首先让学生对一篇文章进行通读,然后学生进行思维构建,结合对语篇的理解、对原文内涵的把握等,进行深度创作的一种模式。通过语言的输入、输出,这样可以对学生的词汇运用、句法表达以及逻辑推理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来进行考查,属于综合考查的部分,便于引导学生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实现以读促写、读写融合。
二、读后续写對教师教学带来的反拨作用
读后续写,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阅读的通篇内容,进而结合个人的理解等补全结尾确实的内容,构建系统的文章体系的过程。读后续写题型的出现,对于高中英语教师的日常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正面层面分析。反思高考英语之读后续写对教学带来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通过对读后续写题型的研究,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高考英语题型的变化性,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引导他们不断在英语写作学习等方面加强创新探索,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潜能的不断开发,在潜移默化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高考英语读后续写这一新题型的出现,可以更好地引导教师围绕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等,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突破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误区,不断进行教学体系的深度开发,更好地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写作思维的转变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探究,更好地为学生呈现多元化创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情境,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另外,通过总结读后续写题型以及出题情况的变化,可以更好地加强师生的沟通和良好互动,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并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作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展开教学探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顺应高考体系改革,总结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2.从反面层面看。高考英语读后续写题型的出现,也对教学活动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出现读后续写的新题型,这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有的师生可能面对这一新题型,容易增加心理负担。学生自身对语言的学习等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害怕这一题型应付不来,导致他们降低写作兴趣和欲望,增加了语言学习的难度,不利于写作热情的激发和写作习惯的培养,也难以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从教师层面看,面对读后续写的新题型,需要教师打破常规,及时总结高考改革的经验,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需要教师转换思维,作为心理准备,积极应对等,这些都是教师面临的教学压力,如果教师出现消极情绪,那么将有可能影响教学活动的组织,何谈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读后续写新题型的出现,是对传统教学写作理念和模式的一大挑战,这一题型,比起常规的写作考试题型来看,难度更大,对学生的写作要求更高。为此,需要高中英语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的新要求等,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教学体系的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和创新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成效。这也是目前高中英语教师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重要领域。
三、高考英语读后续写题型带来的教学启示及建议
高考英语读后续写题型的出现,为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因为教师可以围绕高考新题型的变化情况,对照日常的教学情况来及时总结经验,认识到写作模块题型创新变化的重要意义,让教师学会更深度地对照高考改革形势的变化,提高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充分围绕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探究,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教学水平。同时,也要看到读后续写题型的出现,也为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高中英语教师思想过于保守,没有充分结合现代化课程教学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教学体系的创新,那么不仅跟不上教学节奏,甚至也会增加教学压力和教学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思维的训练以及写作成绩的提高,从而难以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英语课程教学成效,切实推动读后续写教学活动的顺畅开展,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1.注重总结题型变化,梳理教学体系。高中英语教师应首先围绕读后续写高考题型的变化情况,深入研究这一写作模式的内涵以及意义,了解相关的评分标准,并针对日常英语教学活动等科学制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写作教学的内容、方向等,全面促进教学活动的顺畅开展。总结分析读后续写评分标准,主要和考生续写的内容是否与文章本身具有较高的融合度、段落是否体现衔接性、文章内容是否包含关键词及是否丰富、整体的语言表达是否符合英语语法结构、词汇等运用是否正确丰富、词句间连接词应用是否得当等有关。所以,教师要善于带动学生,和学生一起围绕高考读后续写题型的出现,对照标准展开反思,从而更好地学会举一反三,指导日常英语语法和内容的学习等,进而为基础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注重文体意识及思维训练的培育。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围绕读后续写这一写作题型来进行分析研究,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阅读的流程、写作原则、写作技巧等,从而更好地提高读后续写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积累更丰富的写作经验。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围绕学生的写作思维等展开训练,以此更好地提高写作质量。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平台等,对历年高考关于这方面的题型和典型的文章拿出来进行分析和解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动讨论、辩论、问答等方式,更好地训练这一写作模式,引导学生融入故事情节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想象力来开展延伸写作训练,提炼关键信息,融入自身丰富的情感,提高写作的飽满度和丰富性。
3.注重交流反馈。一方面,教师应当围绕读后续写写作教学模块等,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写作训练等方面遇到的困境,以此为基础更好地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教学评价反馈,对学生在读后续写方面的写作情况及取得的成绩和不足等,通过班会交流、个人反馈等方式,肯定学生的进步,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与学生一起,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在文章的构思、延伸训练以及逻辑性、创新性、丰富性等方面进行探究,提炼关键的测评指标,并通过经典阅读和评比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这一题型对自身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性,通过鼓励、赞扬以及及时反馈等,更好地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高。
另外,教师还应当结合读后续写教学目标等,加强这一教学活动和其他教学活动之间的融合性,将其和阅读、语法学习、朗读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总之,读后续写对英语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师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总结教学经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谭二花.读后续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15):80.
[2]张利平.浙江新高考英语读后续写的技巧问题[J].文教资料, 2018(22):231-232.
[3]孙凌博.在高中英语语篇阅读教学中开展读后续写的策略和思考[J].英语教师,2019(6):9-12.
[4]吴忠华.高考英语作文读后续写的教学反拨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9(9):101-103.
[5]金就砺.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新题型教学初探[J].贵州教育, 2018(10):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