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学校的建设路径探析
2021-07-19魏义华徐锋
魏义华 徐锋
【摘 要】考虑到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该向研究型学校转型。通过打造多样化的研究平台,让学生通过研究发现知识,让教师通过研究解决教学问题,让管理者通过研究引领学校发展,营造出一种“人人善于学习”“人人善于研究”的教育生态。塑造研究型的学校文化、打造研究型的教师队伍、设计研究型的课程体系、建立研究型的学习课堂、开展研究型的实践活动,都能使学生在研究型的教育生态下自觉通过学习和研究养成科学精神,能使教师养成勤于研究和反思的教学态度,获得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研究型学校;学校管理;专业发展
一、研究型学校的概念界定
“研究型学校”的概念由“研究型大学”衍生而来,是一种新的学校发展思路。究竟何谓研究型学校,目前尚无明确、权威的界定。可以确定的是,不同于大学培养高级人才的定位,中高校研究型学校的“研究”并非“科研”,而是指通过探索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和教师工作中的问题以发现知识、满足好奇、追求真理,并最终获得成长的一种学习和工作方式。在这一理解下,我们认为,研究型学校就是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在学校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活动建设等方面突出研究特色,通过课题研究、教学研讨、合作学习等形式,打造多样化的研究平台,塑造善于学习、崇尚研究的学校文化,使教学即研究、学习即研究、工作即研究的校园风气成为全体师生教育、教学的基本形态。
二、研究型学校建设的理论依据
1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企业的整体能力、提高职员的整体素质,建立一个能让所有成员都全身心投入工作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能够有意识、系统和持续地通过不断创造、积累和利用知识资源,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从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组织”[1],其基本价值在于解决问题,其特点是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型组织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对其他组织的改革与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研究型学校的建设就是要通过建立持续学习和研究的教学组织以促进学生、教师的持续发展,带动学校整体成为富有竞争力的组织。
2教育生态理论
该理论主张运用生态学原理,以整体联动思维和系统平衡思维,从教育生态环境、教育个体生态、教育群体生态、教育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机理分析并解决教育问题[2]。教育系统中的诸多要素既相对独立又同属一个整体,若能将诸要素建立起有机联系,使之在相互作用中构成体系,由此实现教育系统内外能量、物质、信息的双向交换,就能多维度打造教师和学生共生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型学校就是要改变课堂的教学生态,带动整个学校的教育生态发生改变,让师生在崇尚学习、勤于研究与反思的教育生态中实现自主发展。
三、研究型学校建设的具体路径
1塑造研究型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的理念文化、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研究型学校文化,就是以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为内核,引导全体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精研尚思;以“培育学生,成就教师,发展学校”为建设愿景,引领全体师生主动参与到研究型学校建设中,发现研究之美,实现自我发展。师生通过组建和常期参与形式多样的学习团队,建立起常态化的学习培训机制,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营造出自主学习的校园氛围。学校文化的建立要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理性看待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为教师队伍创设民主和谐、制度严明的研究氛围,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研究型学校的教师应着重提升学习意识、问题意识和教学研究水平,让教学研究成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具体培养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组建多类别研究型团队。研究只有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以备课组为单位组建导学案、导练案研究团队,通过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研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或研制导学(练)案的编写,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除了同学科备课组,学校甚至可以组建跨学科融合研究共同体,培养聚焦教育、教学实证研究的科研骨干团队。通过建设多类别研究型教师团队,教师的新课程、新教材综合施教能力就能得到全面提升。
第二,搭建多样化教研、科研平台。遵循“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理念,学校应构建“基于问题,案例跟进,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以省、市规划课题为平台,组织教师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只有着力打造教师个体研究机制、同伴互助研究机制、聚焦问题研究机制等课题研究运行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研究品质和成果意识,才能切实增强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修养。
第三,建立多维教师成长促进机制。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研究型学校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为建设一支精研尚思的教师队伍,笔者所在校进一步加强了教师成长机制建设。一是继续完善“名师工作室”的培养机制并对各门类再行细化,提升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坚持实施新老教师“师徒结对”的传、带作用,同时青年教师间“转益多师”效应也日益凸显,“师徒型人才鏈”初步打造完成;三是建立多元立体的教师培训模式,加强研究方法的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3设计研究型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型学校的建设可将课程育人目标确立为: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围绕这一目标,笔者所在校结合新高考,对原有的“6+1+1”(“6”代表国家核心课程,“1+1”中的两个“1”分别代表学科拓展类课程和综合选修类课程)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分为国家核心课程、学科拓展类课程和自主学习课程三大板块,课程内容凸显了基础性、多样性、自主性、研究性特色。其中,自主学习课程安排教师值守,加强学习方法指导,确保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
4建立研究型学习课堂
研究型学习课堂的建立要树立以学生“学”为本的教学理念,让课堂由从前的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只有构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所在校实施了“STR”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改革。“STR”课堂教学模式中的“S”和“T”分别指学生(student)和教师(teacher)两大课堂参与主体,“R”表示课堂教学研究特色,也表示学校数据中心为课堂教学提供的数字资源(resource)支持。这套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为:自主学习(质疑问难)—小组合作(互学互教)—展示交流(答疑解惑)—尝试应用(培养技能)—达标检测(总结反馈)。以上环节中,自主学习和达标检測在课堂外落实,课堂教学中主要开展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尝试应用三个环节。“STR”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目的在于强化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自主、体验、感悟、建构的课堂特征,形成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要保证“STR”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推行,学校必须重点突出校本导学(练)案的开发和管理。各学科备课组负责校本导学(练)案的开发,而学校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也要负责导学(练)案编写的组织、督促和检查工作。笔者所在校提出了“提前分工、轮流主备、集体研讨、调整优化”的校本导学(练)案开发基本流程,每周安排2次集体备课活动,并有专人检查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情况。为提升教师的开发热情,确保导学(练)案的编写质量,学校的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实施方案也进行了修改,之前针对教师个体进行的评价与考核方式已调整为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星级评价,在完成教研组评价的基础上才对教师个人开展评价,从而引导教师在教学教研工作中注重利用集体智慧,实现教师团体的共同提高。
5开展研究型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笔者所在校为此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研究型实践活动,皆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其一,开展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培养规划和学校的教学优势,学校分学段设计了研学旅行活动,形成了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研学课程体系。学生进校第一年主要参与周边社区的生活小调查和志愿服务,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熟悉研学的基本流程;第二年赴校外教育基地实地调研,参加自然生态或社会状况的调查,体验研学的社会价值;第三年有机会与校外院士、专家团队对接,开展多类别、微专题的课题研学,并在研学结束后完成课题研学报告。为了让学生在研学中培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学校对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和研究方法的指导非常慎重。既要体现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特色,也要拓展学科宽度。
其二,学校以特色社团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社团课程的开设既要体现研究特色,也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一共开设了三个研究方向的社团:学科实验操作类、语言运用与欣赏类、艺体特长审美类。三类社团各有特色,满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其中的学科实验操作类社团侧重以小团队的形式开展微专题研究,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如生化社团的学生就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关于空气质量、身边物质的酸碱度、花青素的提取等十多项跨学科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研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型学校的建设需要获得全体师生的重视,集全校师生之智,倾全校师生之力,以全心全力之意,从提高教师团队研究能力入手,改善课程教学体系,促成学生形成好学乐学思想,才能最终达成学校竞争力的飞跃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J].中国管理科学,2002(4):86-94.
[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朱晓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