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机制研究与分析
2021-07-19沈志锋陈群辉姚滢溪张红李佳胤罗胜
沈志锋 陈群辉 姚滢溪 张红 李佳胤 罗胜
摘 要:2006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便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但其在人才、组织管理、销售以及融资等方面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历史发展沿革和发展现状,其次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共性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发展机制;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一、引 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村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推进农民脱贫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经济合作组织。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18年10月底,我国依法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了200万家,入社农户数量达1.2亿户,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6.2%。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庞大,在带动农村经济、工业、生态文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发展机制还不尽完善。因此,亟待探寻一种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机制。
分析研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的发展机制,进而提出整改建议,是当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迫切需求,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实地调研了两家规模较大、发展较为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向合作社社员发放问卷及访谈合作社主要负责人等方式得到了一手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案例分析,同时借鉴了国内一些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所要探讨的问题进行阐述。
二、文献回顾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史沿革
20世纪50年代初土地革命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雏形便已经形成,至今有将近7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的发展:
1.互助组、初级社阶段(1952年至1957年)。1952年土地革命基本完成,全国农民积极性得到提高,但生产条件恶劣,资源缺乏。为此,互助组、初级社成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萌芽阶段。
2.人民公社阶段(1958年至1978年)。1958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这一决议要求将各地成立的初级合作社升级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3.農民专业合作社起步阶段(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农副产品市场化改革,这两项改革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6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我国农村开始从不完全市场逐步走向完全市场。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5.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时期(2006年至今)。2006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主体地位得以正式承认。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时期。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农村农业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一背景下的研究者大多通过研究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找出合作社在融资、效率、管理和推广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在研究范围上,大多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全国范围、某一具体地区的案例、某一产业的专业领域。
就全国范围而言,汪海燕(2019)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中提出,要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除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增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制定更合理有效的措施解决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外,也要求合作社的所有社员团结一致,以集体利益为核心,最大限度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谋发展。
以某一具体地区为研究范围,黄思倩通过分析可能影响家庭农场融资情况的多种因素,了解到家庭农场对融资存在普遍需求,通过正规渠道进行融资的家庭农场数明显高于通过非正规渠道进行融资的家庭农场数。在影响家庭农场融资的主要因素个人情况、种植情况、经营状况、政府行为中,除个人情况与家庭农场融资并无直接联系外,其他因素分别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家庭农场的融资情况[2]。
就某一具体产业进行研究,孔源(2020)在“我国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运行现状及问题分析——以滕州市XL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为例”[3]一文中,通过调研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社员文化水平不高、产业化标准水平较低、营销路径不畅以及政府引导不细致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发挥引导作用、完善农业人才档案、完善马铃薯生产产业链、拓宽马铃薯销售路径等。
三、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法、python爬虫以及案例分析,得到了大量真实可信的信息。为保证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域多样性和主体业务多样性,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笔者实地访谈了两个位于我国不同地区、符合当地地域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加以运用python爬虫技术获取其他合作社的基本数据信息作为大量后台数据,以此为依据探寻其规律。
四、案例分析
以下是对两个典型案例实地调研的总结分析。
(一)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合龙脐橙专业合作社
1.合作社简介
瑞金市叶坪乡合龙脐橙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由返乡创业人员黄小红带领同乡农民创立,注册资金1101.5万元,是目前瑞金市最大的脐橙生产组织之一。合作社以生产、销售脐橙为主,兼营蜜柚、杨梅、草莓和油茶等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此外还向外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经营业务范围较广[4]。
2.内部环境分析
(1)组织结构。合作社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结合的模式,黄小红任理事长,下设6名副理事长,副理事长由合作社股东兼高级管理人员担任,6名副理事长分别负责行政人事、仓储后勤、财务审计、企划销售、生产和技术6个方面的事务。
(2)管理模式。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盈余分配和风险管理等各项制度,在实际运营中采取制度化管理模式。
(3)盈利模式。合作社采取以生产销售脐橙等农作物为主、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获得报酬为辅的盈利模式。2019年该合作社共生产脐橙6000万斤,销售额达1.3亿元,加上蜜柚、杨梅、草莓和油茶等其他农作物销售收入以及向企业外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等主营业务外收入,合作社2019年营业总额达1.5亿元。
3.外部环境分析
利用pest模型对该合作社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更全面地了解该合作社的发展状况(见图1)。
4.优势
(1)各类农业种植技术成熟,业务范围广泛,在增加了营收渠道的同时分散了企业运营风险。
(2)销售渠道成熟,尤其是主要产品脐橙的销售不存在太大困难。该合作社早在2009年就开始在沈阳、大连等东北城市举办了多场“赣南脐橙节”,在东北三省等国内市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5.不足
(1)缺乏脐橙深加工能力,利润被严重压榨。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该合作社尚未引进深加工生产线,脐橙被采摘后经过简单装箱便直接销售给经销商,利润被经销商严重压榨。
(2)缺少技术研发人员。该合作社较为重视新品种脐橙的研发,要求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不少于10万元,其中2018年科研经费支出达16万元。虽然科研经费投入不少,但是由于技术研发人员的缺失,成效并不显著。
(二)河南省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
1.合作社简介。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1年注册成立,由现理事长李杰带领6家农户发起成立,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合作社现有正式社员212户,带动周边5个乡镇的1.2万户农户,统一种植新麦26强筋小麦4万余亩。
2.7s模型分析。利用7s模型对该合作社进行分析(见图2)。
(1)组织结构(structure)
合作社管理机构包括市总社、县(区)分社和乡镇服务站。市总社作为经营管理合作社的中心机构,下设办公室、财务部、人事部、技术开发部、市场部、销售部和宣传部等部门。
(2)制度(systems)
该合作社创新完善了生产要素车间体系建设,通过模块化平台,开创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以村作为基本单位,建立村级“生产要素车间”,对新麦26强筋小麦进行模块化管理[5]。
(3)战略(strategy)
合作社整合资源,采用“合作+托管”的合作战略模式,全面开展“带地入社”和“土地的全程垫资托管”服务,统一组织农机、农技的配套服务,统一组织飞防植保和氮肥后移服务。
(4)企业风格(style)
积极主动、诚实守信、拼搏进取、争创一流。
(5)企业理念(shared value)
合作社以服务社员寻求合作社的最大利益为宗旨,社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6)技能(skill)
合作社主要通过种植售卖品质优良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盈利。通过“选种、耕种、管理、采收、销售”全程社会化服务以及技术集成标准化的科学管理节本增效,赚取农资差价,收取服务费用并实行超产分红模式。
(7)人才(staff)
合作社中虽有较多员工,但缺少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导致合作社在新品种开发上进展缓慢,在新市场的开拓以及产品包装等方面缺少创意。
3.优势
(1)使用品质优良的粮食品种,产量大售价高。品质好,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2)创新完善了生产要素车间体系建设,通过模块化平台,开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4.不足
(1)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合作社中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特别是缺乏了解市场经济规律、 对市场变化态势敏感、具备一定营销策划能力的人才。
(2)融资与土地问题依然制约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
一方面,由于合作社缺少自有资产及可用作抵押的财产, 很难从商業银行得到大额贷款。另一方面, 用于扩张生产经营规模的土地稀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合作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五、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人才、组织管理、销售以及融资四个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合作社专业人才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
1.引进人才较困难。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农村的资源大多转移到城市,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不到位、基础设施薄弱、生活不便利等问题,造成了农村大量人才外流。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引进人才。
2.人才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当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由农民构成,他们往往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管理和营销方面的知识,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现有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6]。
(二)合作社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不尽合理
1.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较低,多数合作社内部未建立系统化的运营管理机制,在运营管理上随意性较强。同时合作社缺乏民主决策机制,没有发挥出合作社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
2.利益分配机制不尽合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采用按股金返利为主、交易量返利为辅的利益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虽有利于前期融资,但从长期来看,极易挫伤普通社员与合作社交易的积极性。
(三)合作社销售产业链问题
1.销售方面相应体系不健全,缺少稳定的销售链。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形式比较单一,多是个体线下销售。即使合作社起到联合销售的作用,也主要是面对政府和企业等固定客户,自主空间、利润空间较小。
2.产品形式单一,缺少深加工。当前大多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种养技术集成水平不高、产销衔接不够紧密、加工流通能力不强、品牌影响力不大、结算方式较为单一和产品形式简单等问题,销售模式与个体户的做法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赚走,农户无法真正受益。目前我国具有深加工能力的合作社还很少,没有形成自我发展模式,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
(四)合作社融资困难
1.自有资金来源严重不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农民数量应当占成员总数的80%以上。这一规定直接明确了合作社中农民数量占绝大多数,而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可自由支配的资金较少,无法向合作社有效出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这一特点致使合作社自有资金来源较为欠缺。
2.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乐于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按“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建立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规模效益较低,而银行等金融机构逐利的本质决定了其信贷资金偏向于投放在有较大经济规模效益的市场。此外,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缺少抵押物,难以得到银行贷款。
六、发展机制探讨及发现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机制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引进外部人才,同时加强合作社内部人才的培养
1.注重引进外部人才。应制定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薪资和待遇,为引进的人才在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务。如引进返乡大学生、城市退休人员、当地村干部等。
2.加强合作社内部人才的培养。应对合作社成员进行培训,因材施教,优化合作社团队配置。培训合作社农户适应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培训管理型人才管理、技术、销售知识,增强其职业素养。
(二)健全组织管理体系,调整利益分配机制
1. 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完整组织管理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健全组织结构,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运营,重视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应学习现代优秀企业的管理方法,可以仿照股份制公司的管理方法,实行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三会分权制。同时,应建立完整的组织结构体系。
2. 坚持以交易量返利为核心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以交易量返利为核心。社员与合作社进行交易是合作社存在的基础,这样有利于密切社员与合作社的利益关系,使二者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促进合作社稳定发展[7]。
(三)完善合作社产业链,建立良好的市场营销体系
1. 优化完善销售产业链,实现产销一体化。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发展的背景下,要想从本质上提高合作社销售水平,提供稳定的销售产业链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将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统一销售,与多家多类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线下超市、电商平台、食品加工厂等建立联系,拓宽销售渠道。
2.引进农产品深加工工艺,对农产品进行合理加工。对于特色农产品可以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效益。注重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扩充新业务,建设新业态,推广新模式,拓展新功能。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
1.通过返聘,吸引城市人员带来资金和技术。可制定合理的入股制度,让城市人员以资金入股,缓解合作社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聘请一些具备农业生产方面知识的城市退休人员为合作社的技术顾问提供技术指导。
2.政府应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财税、信贷等方面出台更具普适性的优惠政策,使合作社能得到必要的资金扶助。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对贷款担保形式进行创新,方便更多的合作社得到贷款。
七、结 语
继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实现我国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有效手段,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力推手。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革新,促进合作社進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海燕.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农家参谋,2019年.
[2]黄思倩,季天宇,陈凯莉.家庭农场融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启东市农业合作社的调研,中国林业经济,2019年11月第6期.
[3]孔源.我国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运行现状及问题分析——以滕州市XL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为例,热带农业工程2020年4月第44卷第2期.
[4]我以祖国为荣·祖国以我为傲——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合龙脐橙专业合作社[J].中国合作经济,2019(09):16.
[5]高瑞霞.用产业化理念种粮打造农业生产要素车间——河南省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好“土地保姆”助农增收[J].中国合作经济,2020(05):30-32.
[6]胡彬彬.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20(11):18-19.
[7]刘恒科.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的理论辩证与制度完善[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6):40-4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01195)、住建部监管司支持项目(ZLAQ(2019)ZL-4)、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8BJJ049)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指导老师、通讯作者:沈志锋,博士学历,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