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万历、天启年间景德镇外销青花瓷的历史及艺术特征的相关赏析与简述
2021-07-19冯绍华
冯绍华
(景德镇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0)
1 明代万历、天启时期外销青花瓷历史的回顾
明代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1572 年—1620年)。明代天启,是明熹宗的年号(1620 年—1627年)。明万历、天启年间,景德镇外销青花瓷尤盛,成为全国陶瓷出口最主要的货源地。外销青花瓷,开拓了世界市场,既是实用器皿,还是收藏艺术品,一度引领了世界时尚的方向与潮流。中国制造的世界性商品,成为一种文化景观、文化现象,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现在回顾之,其似灿烂光辉的篇章,给人留下了温情美好的记忆。
岁月沧桑、斗转星移。自隋唐以来,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发展,中国的茶叶、丝绸、陶瓷,不断输往海外,远销世界。后来,随着瓷器外销出口的日益增长,并形成主流商品。日本学者三上次男,认为其联通东西方和世界的海上陶瓷之路,打通了太平洋至印度洋。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线,建立了以中国为中心,联通世界的贸易区。精美的瓷器,成为“世界商品”,备受青睐。1498年,欧洲葡萄牙的航海家,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出现在东方海域,并从事对华贸易,且以景德镇青花瓷等为主的贸易。此时欧洲的荷兰、西班牙等国也争相抢占对华贸易。最终,荷兰人垄断了市场,并于1602 年对14 家以东印度贸易为重点的公司进行合并,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从1571年开始,先后有欧洲的8 个国家组建了东印度公司专门从事东方贸易,以实现其贸易往来和利润、利益的最大化。后来又出现实力强劲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等,再加上后来居上的美国,这些国家用300 年不断持续接力贸易,把约3 亿件中国瓷器运达全世界。而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具有不可撼动的主体核心地位。据《瓷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一书统计,其公司仅用商船每年运输瓷器20 万件以上。明代万历至天启年间,由景德镇生产的“克拉克瓷”是中国青花瓷的代表,风靡整个欧洲。“克拉克瓷”(英文名为:Kraak porcelain),其名称源于16 世纪的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当时常常运载中国生产的瓷器销售至欧洲,于是荷兰人及其他欧洲人把这种中国瓷器,称为“克拉克瓷”。这种专供外销的青花瓷,是景德镇匠人们生产的一种新风格瓷器,迎合了欧洲市场。日本人称之为“芙蓉手”,后日本人专事摹仿生产之,也出口至欧洲。因是从伊万里港输出,在欧洲被称为“伊万里瓷”。甚至欧洲荷兰的代尔夫特也将其生产的釉陶对中国产的青花瓷进行摹仿、生产。国内的漳州等窑口也在摹仿生产,但出口欧洲的青花瓷,景德镇始终处于主流地位[1]。
明万历初期,官窑停烧,景德镇的窑业工匠另辟蹊径。一部分转向民窑青花瓷生产;另一部分原官窑工匠转而生产对欧洲等国的外销出口瓷。景德镇工匠们还是很有契约、守约精神的,生产的青花瓷正品全供出口。因当时官窑停办时期,故此段时间生产的大量外销瓷,并未记录官方史料文献。只是后来陆续随着发掘出土的明代后期瓷器才印证了此段时间的生产与出口情况。如:江西广昌万历元年(1573 年)墓出土的青花开光瓷盘与国外收藏的克拉克瓷非常相似,被确定并考证为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图1)。以及后来的潮汕等海域打捞出水的明代沉船,上面载有大量外销青花瓷,也与欧洲收藏的实物一致。再加上近些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展出的大量从世界各地回购而汇集展出的《归来·丝路瓷典·天下之器——与世界对话的景德镇》大型展览亦共同印证了明末清初大量中国外销青花瓷生产的盛况。“克拉克瓷”是景德镇于16 世纪—17 世纪中叶生产的一类繁密而具开光装饰的青花瓷器。器型以盘类等造型为主,也兼及生产其他多种造型样式。瓷盘普遍为菱口,胎体坚硬、细薄,盛行开光装饰。开光内绘各种山水、人物、动物、植物和吉祥杂宝等纹饰,还有来样订货的,如加上欧洲族人徽号的“纹章瓷”等。整个装饰层次分明,富有节奏感。其他瓷器造型还有“瓶、碗、盒、壶、军持”等造型形式。明末万历、天启时期青花外销瓷器,在题材、造型设计、花面布局、工艺材质与装饰技法等方面,均呈现了许多不同于当时国内官窑宫廷用瓷和民间(青花)生活用瓷的特点,为中国瓷器文化增添了新样式,谱写了新篇章。由于兼及来样加工和订单的需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融通,绽放出光彩。出口的外销瓷数量巨大,纹饰精美,令人叹为观止。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外销青花的历史深厚而久远,以其独具特色风靡欧洲、非洲和美洲。为中西文化融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图1 万历青花瓷Fig.1 Wanli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明末景德镇窑工匠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去设计生产,绘制出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外销青花瓷。可见彼时的瓷工们以敏锐的市场意识和聪慧的市场应变能力以及精巧的手绘高超技能把握生产、销售的能力,对世界人民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均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的景德镇民窑外销青花瓷,造就了中国制瓷史上的一段辉煌,具有深远意义。其成为吉祥、友好、和平的最佳载体,永载世界文明的发展史[2]。
2 明代万历、天启时期外销青花瓷艺术特征的相关赏析与简述
由于海外专门订购的青花瓷,带来了别国的装饰形式、习惯爱好、习俗文化等,而形成此段时期很独特的某些艺术特征和形式。景德镇瓷业生产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窑业瓷工们善于吸收新的审美思想,打开了更宽的视野。随着瓷器贸易的快速发展,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外销瓷中青花瓷菱口盘,当时出口量很大,是一个很大宗的商品。其装饰风格独特,以“分格绘画”(即“开光”装饰绘画)为特点,主体纹样图案丰富多彩。有小鹿、锦鸡、各种水禽、花卉、园林景致等等;还有描绘族徽、向日葵、郁金香等装饰形式。这类装饰形式呈现并具有欧洲风格,是来样或按特定要求进行的订货纹样。景德镇生产的外销青花瓷现在仍遍布欧洲、美洲及西亚、东非显赫家族和众多著名博物馆。回顾这段特殊的外销瓷生产和销售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当时的欧洲,人们求购景德镇所产的外销瓷并形成购买狂潮,上至皇室及名门贵族阶层,均以拥有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而成为其炫耀资本与骄傲之物。
出口外销的景德镇青花瓷制作精良,绘画用笔考究。青花虽是一色,却在一色中创造出很丰富的层次感,给人极高的艺术享受。彼时景德镇生产的青花外销瓷,对世界多国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审美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历史地位和对世界的影响与贡献均是巨大的[3]。
针对面向海外的外销青花出口瓷,景德镇瓷工匠们能根据市场的需要及不同要求而设计、生产并制作成相应的适销产品。明末青花瓷的发展更趋成熟,景德镇制瓷业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明代万历、天启年间景德镇外销青花瓷,构图考究,画面丰富,主体形象突出,绘制的线条流畅,分水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图2 为“青花花卉菱口盘”。此造型是出口外销瓷的典型造型。瓷盘采用青花装饰,开光处理,层次感强,盘中心纹样为牡丹、芙蓉花穿枝而成。明万历青花穿枝洒脱飘逸,其特点是先以花头进行定位,再以多变灵活的穿枝贯连,严整之中有自由。青花分水活泼,线条流畅,纹饰结构合理、准确,很有装饰性,非常适合欧洲人的审美需求。大边饰采用开光形式处理,分格成12 个适合型开光样式,内绘多个不同装饰花卉,使画面既有变化又有规律。图3 为首都博物馆藏“青花花篮纹盘”。此盘中心纹饰是用青花绘制的花篮纹样,构图严整、造型准确,体现了当时瓷工绘瓷的造型能力。篮内所载花卉生动,纹样富有变化,青(花)白(瓷)对比强烈,很好地表现了主题。边饰开光采用青白互换对应的手法,描绘对象,从而突出主题,使得整个画面极富装饰性。图4 为“青花鹿纹风景圆盘”。此画面在克拉克瓷中广为流行,是欧洲人最喜爱的装饰画面之一。其主体圆形开光内绘造型生动,群鹿画面,辅以松树及各类花卉草木为其配景,组成和谐的自然场景。外圈边饰以自然界的动物以及花鸟、山石、虫草等构成,整个画面充满着大自然的气息,内涵丰富、生动、灵韵[4]。
图2 青花花卉菱口盘Fig.2 Blue and White hibiscus-shaped mouthrim plate with flowers
图3 青花花篮纹盘Fig.3 Blue and White plate with flower basket pattern
图4 青花鹿纹风景图盘Fig.4 Blue and White landscape plate with deer pattern
开光装饰形式是万历、天启年间景德镇外销青花瓷普遍采用且经典的常用形式。开光的外形,主要依托光内形象,使之更突出,形成主次对比而又相互呼应的整体与局部装饰的统一。开光装饰,需依附陶瓷造型,有所谓“物必适廓,廓必适型”之说,其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勾廓为光,光廓简洁,以光为点,适廓适型。且是外不进占,里不越线,疏密简繁,处理宜变。常以静衬动,以繁衬简,以密衬疏,抑或以碎衬整,以小衬大。对于开光形态,往往加宽廓线,或者丰富廓线,目的在于突出开光装饰的特点。图5 为“青花山水纹花口盘”。盘中心开光,内绘山水风景画面,亭台、楼阁塔,均在画面中出现,丰富的各种树木合理地穿插于画面之中。特别是大对比关系的青白画面,给人印象深刻。盘周边十六个边饰开光内,绘各式花卉、动物、瑞兽,使得画面丰富而独特。其中,四块边饰内开光绘装饰性图案,色调偏重,与周边以线为主的纹饰形成对比,使得整体效果突出。
图5 青花山水花口盘Fig.5 Blue and White foliate mouthrim plate with landscape motif
明代万历、天启时期景德镇外销青花瓷,在题材表现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画面构图考究,富有生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在表现对象时,注重神韵。青花分水活泼,主体突出,青白相映,极富装饰性。图6 为“青花族徽装饰花口碗”是一典型的实用品,兼具陈列品的特性。碗口以别致的菱口处理,形成了其独特的造型样式。瓷工采用青花彩绘形式对器型的内外进行装饰,主体纹饰采用欧洲来样的纹样、纹饰进行加工处理[5],族徽纹样生动、准确,并配以其他装饰,诸如:带状线纹、花卉纹、云纹等,使得整个画面与造型协调、生动且别具一格。碗造型内壁同样绘制精彩,碗心内圆,绘以荷花、苍鹭等,周边其他部位,仍然采用开光处理,均匀分成多个条状开光型。内绘以装饰画面,使得既有局部的变化,整体更具统一,达到了较为完美的装饰境界。图7为“青花菱口深盘”。同样采用开光装饰形式,主绘纹样造型准确、简洁、率意,用笔精练娴熟。活泼、灵动的小鸟,立于装饰的显见部位,周边配以山石、花卉、沙丘、水纹等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的自然画卷;周边再以八个小的适合型开光形式,内绘各式优美的花卉画面,再用装饰性线条纹样把画面非常恰当的连接。图8 为“青花装饰茶壶”。这是典型的出口克拉克瓷,壶造型主体似一天球瓶形态。主体的纹饰用青花绘制,根据造型的特点分段进行开光,光内绘奔马、花卉等纹样。画面布局既严谨又显灵动。用笔洒脱,线条流畅。当时出口到欧洲后,其主人再请当地工匠,配以银质壶把手、壶嘴、壶盖、壶底足等,使得青花瓷和金属材质完美结合,更显奢华品味。图9为“青花帆船纹八方盘”。造型外方内圆,中心圆部分内绘帆船及船队在大海中航行的场景。帆船、海水、浪花、天空、飞鸟等画面纹饰造型准确,现场感强。八方的块面边饰,围绕瓷盘造型,内绘生动的蔷薇花等欧洲主流的花卉纹样,是一个典型的来样加工形式。景德镇瓷绘工匠很好地理解了画面要表达的内容,根据制瓷材质特点制作出精妙的青花瓷绘画面。体现了中西文化、文明的相互交流、交融的进程。彼时的外销青花瓷造型丰富,善于结合造型特点去进行装饰。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的题材,均注重协调连贯,整体效果的把握,其造型与装饰结合完美。通过娴熟精湛的窑工技艺来体现其实用性和审美意境。图10 为“青花高足奶杯”。其造型挺拔、圆润,U型杯口,非常实用。高扬的杯把手,兼具实用和审美特点。主体纹样表现中国古典园林景致,构图疏密有致,用笔简繁得当,线条流畅。其画面自然美景让人产生身临其境,流连忘返之感。图11 为“万历青花象座壶”。其造型形态别致,采用模拟手法。以大象的造型作为壶的主体造型,稳重、厚实,充满了稚拙、生动,用青花绘制纹样,简洁、得体。造型形体欧陆风格突出,令人印象深刻。图12 为“克拉克瓷青花盖罐”。该器皿是从圣地亚哥号沉船中打捞出来的克拉克瓷。瓷罐造型圆浑、优美、是明末的经典陶瓷造型。罐身采用开光处理,进行釉下彩绘。光内绘有传统人物,在山水间自在逍遥。形象生动传神,是一件体现当时瓷绘较高水平的青花外销瓷,艺术价值较高[6]。
图6 青花族徽装饰花口盘Fig.6 Blue and White foliate mouthrim plate with clan emblem
图7 青花菱口深盘Fig.7 Blue and White hibiscus-shaped mouthrim dish
图8 青花装饰茶壶Fig.8 Blue and White tea pot
图9 青花帆船纹八方盘Fig.9 Blue and White octagonal plate with sailboat pattern
图10 青花高足奶杯Fig.10 Blue and White stem milk cup
图11 青花象座壶Fig.11 Blue and White pot with elephant pattern pedestal
图12 青花克拉克瓷盖罐Fig.12 Blue and White Kraak porcelain jar with cover
3 结语
明代万历、天启时期景德镇外销青花瓷,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陶瓷造型独特,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题材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以开光为主的构图形式,别具一格,独树一帜。青花所绘的纹样,技法娴熟,表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陶瓷造型与画面装饰协调统一,完美体现了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景德镇外销青花瓷作为一种东方文化而深受海外人士的喜爱。以景德镇外销青花瓷为代表的中国瓷器,作为一种载体,影响深远,联通了世界,共谱了和谐发展,文明进步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