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栎树灰与变质岩土陶釉的研制
2021-07-19杜福泽
戚 松,杜福泽
(保山学院 珠宝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0 引言
我国土陶技艺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发展至今土陶以丰富多元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釉色形成了特有艺术风格,其质朴显示了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云南土陶手工技艺多为生产、民俗活动中使用,分布较广、风格多元。釉是覆盖在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从古至今,土陶釉的配制方法都是根据各地自然资源来提取。虽说是薄薄一层,但釉色呈现会因各地环境、气温、资源、成份等影响,摆脱了原有以陶泥原色为主的单一感。如兔毫釉、窑变釉,加入了当地柴灰或陶土等原料,最终烧制形成了绚丽多彩、惊艳世人的曜变天目盏。本实验通过对云南保山地区的土陶釉料进行研究,挖掘出地方较为易得、低廉的材料,经过反复原料处理、配比、烧成等程序,研制出新的土陶釉料。
1 保山市土陶产业传承及现状
云南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因此各地均形成独有的工艺形式。其中,滇西片区的土陶技艺就自成一脉、独具特色。如大理白族自治州凤仪镇敬天村,剑川县甸南镇天马村与上登村;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村都吉古村;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那落村[1];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育德村,龙陵县镇安镇向阳寨,腾冲市马站乡三联村等已经形成了土陶文化,且经过长期发展拥有着小规模的土陶产业[2]。
1.1 保山土陶传承情况
保山本地有着数百年的土陶工艺传承,如前文提到的隆阳金鸡、腾冲马站等都是悠久的土陶传承场、发展地,经过世代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规模。而传统小作坊的规模化生产是从明朝洪武年间才开始的。经过长期发展以后,保山土陶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及影响力,也是保山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必需品。直到20 世纪90 年代初,土陶产业仍是保山多个乡镇的重要产业之一[3]。
1.2 腾冲土陶发展情况
腾冲市马站乡三联村,也叫马站碗窑,地处马站乡西北面。相传大约明朝洪武年间,孙、刘、蒋三姓祖先从湖南一路将土陶技艺带至腾冲[4]。目前,全村有3000 多户人家。三联村是腾冲少数拥有集市的村,众多人口带来的巨大需求量。所以,当地龙窑曾一度高达30 余座。后因竞争关系、需求下降、社会发展等原因,目前从事陶艺生产的只有70 余人,分散于三联村的各个村民小组。大部分家庭在家中改建了电、气窑设备,龙窑数量下降至10 座左右。三联村曾经的规模能发展如此之大,且没有形成内部竞争关系,是因为碗窑村有着约定俗成的规定,各家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土陶生产。小件由孙、胡两家烧制。孙家烧制茶具类、香道类器皿;胡家烧制抽烟用的水烟斗。大件由刘、蒋两姓传人烧制,刘姓烧制坛罐类,蒋姓烧制大花盆类。
1.3 腾冲土陶生产现状
笔者所熟知的腾冲马站三联村土陶传承人中较有代表性的分别是孙成宗、刘传道两位师傅。他们均是市级传承人,在当地经营着规模较大的土陶作坊。孙成宗师傅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着一家规模较大的土陶作坊,同时拥有龙窑、电窑、气窑等传统及现代烧制窑。孙师傅儿子大学毕业以后,也就跟随父亲一起做土陶,现在是全家共同生产和经营。孙家的土陶产品主要以小件生活器皿为主,产品花纹较少,主要以塑形粘接至器皿为主,也无专门、特色的纹样,更无纹样绘制人员。但孙家研究和配制了各类釉色土陶产品较为出彩,创新了以往单一的土陶釉色;但整体专业化发展程度一般,部分产品使用工艺缺乏标准,器皿精细度、人性化不够。另外,发展较好的刘传道师傅则是一人苦心经营家里的土陶作坊。刘师傅的爱人在家务农,儿子在外做生意。他家作坊主要以烧制大件器皿为主,从大缸到各类咸菜罐等。与其他五家人共用一座龙窑,家里还单独有一个天然气窑。主要以接当地商贩的订单为主,拉坯成型、盘条成型能力较强,釉色较为传统。两家因定位平民阶层,产品较便宜,且以地方市场为主,作品精细度依然不够(详见表1)。
表1 腾冲市马站乡三联村土陶生产现状Tab.1 Production status of earthenware in Sanlian Village,Mazhan county,Tengchong City
2 高黎贡山栎树灰、变质岩使用现状分析
腾冲土陶釉原料均取材于当地,如白土、紫土、火山灰、柴灰(一般为含油脂的松树)等。土陶釉色常见为黑釉、青釉、黄釉、棕釉(俗称酱油色),釉色单一、百年未变,缺乏创新性。特别是几万年前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因火山灰富含多种矿物质元素及部分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其产品销售市场广阔,当地称此类土陶产品为腾冲火山土陶。由于腾冲是滇西到东南亚的大通道之一,每个时代的土陶产品都供不应求,但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了。除了农村或者是满足很强的功能性使用外,土陶基本上无法呈现出艺术性、观赏性,更不用说融入到现代都市生活中。目前在可参考的案例当中,尚未有人开发运用高黎贡山栎树灰与变质岩混合配制成的釉料。所以,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综上所述,笔者针对滇西土陶釉色的配制开展研究。即通过就近取材的原则,选取高黎贡山的栎树灰、变质岩配比与土陶釉呈色效果关系进行研究,旨在用新的产品来促进滇西土陶制陶技术得以发展,并助推土陶产业升级换代。
3 釉料配比研究分析
中国传统制陶技术将普通柴灰掺入到釉料中。柴灰是中国历代中、高温釉不可或缺的原料,中国古代陶瓷业中有句行话叫做“无灰不成釉”。意思是说,没有灰就无法配釉,由此可见灰的重要性非同寻常。而为什么柴灰变得如此重要,是因为柴灰里含有中、高温釉所需要的多种成分。其中,包括氧化铁、氧化锰等着色氧化物,所含少量P2O5在一定条件下能促进釉的液相分离,使釉面趋柔,产生奇妙的色彩效果。并且草木灰中所含成分为强碱性,对其他成分有助熔作用[5]。
3.1 栎树灰矿物元素组成成分
高黎贡山属青藏高原南部,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茂盛,是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在高黎贡山山脉的庇护下,保山本地有着大面积栎树资源。高黎贡山栎树质地坚硬(见图1)。此次栎树化学成分的检测是将栎树烧制的柴灰(见图2),采用XRD 物相定性定量分析。分析后发现,灰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包含77.6 %的碳酸钙、2.9 %的氧化钙、3.4 %的二氧化硅、11.4 %的焦磷酸钙、4.6 %的碳酸钾(见图3)。经用波长色散X 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后,矿物元素组成成分含量总和为91.7 %(未归一化)。主要为Ca、K、Mg、Si、AI、Fe 等(详见表2),这些元素成分有利于后期釉料的析晶与呈色。正由于丰富的栎树资源而满足了本研究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图1 高黎贡山栎树Fig.1 Oak tree of Gaoli Gong Mountain
图2 栎树灰Fig.2 Oak ash
图3 栎树灰XRD 物相定性定量分析结果Fig.3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sults of oak ash XRD
表2 高黎贡山栎树灰化学元素成分表Tab.2 Overview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oak ash in Gaoligon g Mountain
3.2 变质岩矿物元素组成成分
变质岩与原岩的化学成分有密切关系,同时与变质作用的特点有关。高黎贡山西麓变质岩(见图4)化学成分的检测是将变质岩经球磨机研磨为粉末(见图5),采用XRD 物相定性定量分析。分析后发现,泥浆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包含32.9 %的石英、25.5 %的钾长石、17.9 %的钠长石、19.2 %的云母、4.4 %的绿泥石(见图6)。经用波长色散X 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后,矿物元素成分含量总和为89.3 %(未归一化),主要成分为Si、Al、K、Na、Fe、Ca 等(详见表3)。由于形成变质岩的原岩不同,变质作用中各种性状的具化学活动性流体影响不同,变质岩的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往往较大。所以,变质岩可以丰富釉料的析晶与呈色,这就满足了本研究的第二个基本条件。
表3 高黎贡山变质岩化学元素成分一览Tab.3 Overview of chemical elements of metamorp hic rocks in Gaoli Gong Mountain
图4 变质岩Fig.4 Metamorphic rocks
图5 变质岩末Fig.5 Metamorphic rock powder
图6 变质岩XRD 物相定性定量分析结果Fig.6 XRD phas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sults of metamorphic rocks
此次检测是为了进一步准确验证高黎贡山西麓栎树灰及变质岩矿物元素组成成分。特将两种配釉原料制成灰送往云南省分析测试中心进行检测;此次检测采用波长色散X 射线荧光光谱仪(Rh靶)XRD 物相定性定量分析。实际元素的测量含量会根据仪器存储的定量标准曲线计算。这种定量分析法基本达不到100 %的测量结果,甚至相差甚远。毕竟仪器配置达不到测量 F 元素序号以下的元素,这种定量分析法所分析出的结果都是单纯测量。前文中的检测成分总量是未经归一化的测量结果,即将每个元素含量计算未经等比例放大,达到总量为100 %的测量结果。但是,整体检测是依据《波长色散型X 射线荧光光谱方法通则》(JY/T 016-1996)所得。
3.3 釉料配制实验
此次釉料配制实验原料只有高黎贡山栎树灰与变质岩两种,故此次釉料配制实验主要采用了二元配方。即所研究的釉料配制方法是由单一物质与其他物质搭配后所得,再通过烧制实验后寻找不同釉料配制方案。初期准备阶段,需用球磨设备分别对栎树灰、变质岩末进行充分研磨,完毕后分别对两种釉用原料进行过筛,得到基本可用的釉原料后兑水稀释,达到合适施釉的浓度。釉料配比阶段,使用稀释后的两种釉原料按照不同比例配制不同的釉料,以满足此次实验的对比性研究。使用电子称称重稀释后的栎树灰含量约1.192 g/ml,变质岩末含量约1.271 g/ml。因两种原料中所含矿物质化学成分有所差异,从而两种原料存在的重量差约为0.079 g/ml。根据前期的准备阶段,后期选用五种实验配比方案做釉呈色效果探究(详见表2),选出烧制后釉色较好的配比方案,用于实际生产中推广运用。
(1)栎树灰占比75 %(表4:SY-1、SY-7)。本实验将栎树灰作为主体配料以3∶1 的比例与变质岩末进行配制。配制稀释后,釉料容量达400 ml,总重量为484.8 g。采用浸釉法均匀地将釉料附着在陶坯表面。
(2)变质岩末占比75 %(表4:SY-2、SY-8、SY-10、SY-12)。本实验将栎树灰作为辅助配料以1∶3 的比例与变质岩末进行配制。配制稀释后釉料容量达400 ml,总重量为500.2 g。采用浸釉法施釉。
(3)栎树灰与变质岩末各占50 %(表4:SY-3、SY-4、SY-9、SY-11、SY-13、SY-14)。本实验将栎树灰与变质岩末以1∶1 的比例配制。配制稀释后釉料容量达400 ml,总重量为492.6 g。采用浸釉法施釉。
(4)栎树灰占比100 %(表4:SY-5)。本实验将栎树灰作为釉料,釉料容量达400 ml 时,总重量为476.8g。采用喷釉法施釉。
(5)变质岩末占比100 %(表4:SY-6)。本实验将变质岩末作为釉料,釉料容量达400 ml 时,总重量为508.4 g。采用浸釉法施釉。
表4 腾冲市高黎贡山西麓栎树木柴灰与变质岩配制实验一览表Tab.4 Experimental list of preparation of oak wood ash and metamorphic rock at the western foot of Gaoli Gong Mountain in Tengchong City
4 釉面呈色效果分析
4.1 实验用窑炉与升温曲线
此次釉料配制实验在烧制环节分别使用了电窑、龙窑(柴烧)两类窑。龙窑为马站乡三联村当地人自建。除了首仓内高约0.9 m、直径约2.5 m,容积约为4.4 m3。其他九个仓内高约1.8 m、直径约2.5 m,容积约为8.8 m3。十仓相连长约30 m,容积约为83.6 m3。电窑分为小型、大型两种。小型电窑内高0.46 m,直径0.39 m,容积约为0.054 m3;大型电窑内长1 m、宽1 m、高1.6 m,容积约为1.6 m3。在实验期间共计烧制6 次,分别为龙窑2次,小型电窑2 次,大型电窑2 次。因窑容积大小、烧制期间温度、湿度的差异性,窑升温有所不同。所以,通过观测窑的温度变化,制作了升温曲线作为烧制实验方案的参考依据(详见图7 至图9)。其中,龙窑容积较大,整体温度升高至预定值需要60 余小时。笔者选择了首仓作为温度观察点,因为首仓更适合烧制施釉陶器。
图7 龙窑(首仓)升温曲线Fig.7 Temperature rise curve of Long kiln (first warehouse)
图8 小型电窑升温曲线Fig.8 Heating curve of small electric kiln
图9 大型电窑升温曲线Fig.9 Heating curve of large electric kiln
4.2 烧制情况
(1)龙窑烧制实验,采用浸釉法在还原气氛中烧制
龙窑内经过24 h 还原气氛烧制后,温度大约达到1170 ℃—1180 ℃,当天天气为阴雨天。SY-1釉料在坯体上釉色为透明状褐绿色,有玻璃光泽,釉面有龟裂。SY-2 釉料在坯体上釉色为半透明状棕褐色,有玻璃光泽,釉面有龟裂,同时伴有少量气孔。SY-3 釉料在坯体上釉色为透明状淡绿色,有玻璃光泽,釉料流淌堆积处呈现出乳浊状青蓝色,釉面有龟裂。SY-4 釉料在坯体上釉色为黛绿色,有哑光不透明和亮光玻璃光泽两种质感的釉色。哑光无龟裂,亮光有龟裂。综合对比后龙窑还原气氛烧制中以SY-3、SY-4(栎树灰与变质岩末各占50 %)的配比较适宜。
(2)小型电窑烧制实验,采用浸釉法在氧化气氛中烧制
小型电窑内经过9 h 氧化气氛烧制后,温度达到1200 ℃,烧制当天天气为阴雨天。SY-5 釉料附着度较差釉色呈水泥灰,釉面粗糙无法使用。SY-6釉料呈棕红色,釉面粗糙且气孔较大。SY-7 釉料在坯体上出现少许流淌、不结釉的情况,釉色为黄褐色,有玻璃光泽,釉面龟裂。SY-8 釉料在坯体上釉面有玻璃光泽,但流淌较为严重,釉流淌至陶器底部出现褐色乳浊状堆积,在堆积处出现蓝色的釉面龟裂。SY-9 配比后的釉料在坯体上,釉面有玻璃光泽,但流淌较严重,流淌至陶器底部出现黄褐色乳浊状堆积,在堆积处出现青蓝色,釉面有龟裂。第二次烧制温度为1180 ℃,烧制当天天气为阴雨天时,SY-10 釉料在坯体上釉面出现玻璃光泽,釉色为黄褐色,釉面无龟裂。SY-11 釉料结釉良好,釉面出现玻璃光泽,釉面为淡桔色,有龟裂出现。综合对比后在小型电窑氧化气氛中1180 ℃烧制后SY-11(栎树灰与变质岩末各占50 %)的配比较适宜。
(3)大型电窑烧制实验,采用浸釉法在氧化气氛中烧制
小型电窑内经过8 h 氧化气氛烧制后,温度达到1160 ℃,烧制当天天气为阴雨天。SY-12 釉料在坯体上结釉较好,釉色为深褐色,有玻璃光泽,釉面无龟裂。SY-13 釉料在坯体上结釉较好釉色为褐色,有玻璃光泽,釉面有龟裂出现。第二次烧制温度为1170 ℃,烧制当天天气为阴雨天时,SY-14釉料在坯体上结釉均匀,釉色为淡黄绿色有玻璃光泽,釉面有龟裂产生。综合对比后在大型电窑氧化气氛中1170 ℃烧制后SY-14(栎树灰与变质岩末各占50 %)的配比较适宜。
4.3 釉面呈色效果对比分析
通过一系列釉料配比烧制实验后,此次整体实验烧制情况虽然有些不如意,但对不同的窑烧制实验情况做了对比分析后,还是得到了比较理想的釉色(如表5 所示)。14 个样品的实验结果则列于表6。
表5 栎树灰与变质岩不同配比样品呈色效果Tab.5 Color effect of oak ash and metamorphic rock samples at different ratios
表6 栎树灰与变质岩配制烧成实验结果Tab.6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mixture of oak ash and metamorphic rock
通过表 5、表 6 可看出,可用性较强的为SY-3、SY-4、SY-14,已明显与传统土陶釉色不同,达到了材料、工艺、釉色的创新研究目的。SY-3、SY-4、SY-14 两组釉料配比是一致的,导致颜色存在差异的主因是陶坯使用的泥料有所区别。SY-3、SY-4 陶坯主要使用的是腾冲本地泥所配制的土陶泥,SY-14 陶坯则使用建水配制的建水白陶泥。综合对比,建水陶泥要比腾冲本地陶泥更为细腻一些。其中,SY-4 因在龙窑内摆放位置的不同导致烧出了亮光和哑光二种质感的釉色。整体对比分析,亮光釉色稍微有些流淌痕迹,颜色不够均匀。而哑光的釉色整体效果则更加沉稳、雅致,且黛绿色的釉色也适用于现代家居生活审美要求。SY-1、SY-11 釉色效果次之,在日常生活中不影响正常使用,只是颜色效果不够沉稳。
5 结论
本文研究内容是在改变栎树灰与变质岩釉的配比成分、烧制温度来寻找其中潜在的土陶釉呈色效果必然因素与大致变化范围,经过反复实验找到了新颖、美观、大方的新釉色。简便、易得的土陶釉配制方法对改善地方单一的土陶釉色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既能拓展本地制釉工艺及方法,又能助推土陶产业发展、弘扬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