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陶瓷艺术的叙事性研究及设计原则探析
2021-07-19文雪
文 雪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0 引言
近年环境陶瓷艺术已发展成为各个城市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它以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维通感的优势逐渐在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中发展并流行。环境陶瓷艺术不仅具有城市装饰或商业建筑等用途,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叙述着人类文明各个时代的历史故事与精神样貌。叙事性设计则是一种侧重叙事讲述故事的设计理念,关注叙事事件的构建与人在叙事空间中的真实感受。叙事性设计的引入可以推动公共环境陶瓷艺术的发展,并为相关设计与研究工作带去新的视角。
1 环境陶瓷艺术与叙事性设计
环境陶瓷艺术是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开始出现的一种陶瓷材料与环境结合的艺术形式。中国自引入这一概念以来,便积极探索与建设环境陶瓷艺术的本土系统。艺术家在既定的室内或室外环境界面下创作陶瓷及陶瓷空间作品,向观者表达自我感受、传达事理或目的,并产生物理层面与心理层面的交流沟通。这种形式不仅使艺术与大众进行零距离交流互动,更与现代环境进行深度对话。先天的叙事优势使得环境陶瓷艺术在中国各地繁衍流行。而叙事性设计,是自70 年代起以叙事学为基础,从文学、影视领域延伸到设计领域,并由后现代主义发展而来。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叙事。叙事性设计便是把设计对象作为一种表意的载体,利用设计材料及手段呈现给外部世界和联系人们的内心。叙事性设计强调事件发生中构成“事系统”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并注重功能、结构规则、故事层次、人与行为、空间环境等等因素,着重强调设计与文化的相关性。这与建筑类设计、空间类设计、环境类设计的关注点不谋而合。叙事设计的方法尤其可作为环境陶瓷艺术设计思维的原点,结合环境陶瓷艺术设计中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特征,有效传递设计意图。然而,环境陶瓷艺术设计深层次的叙事性特点、叙事过程及叙事设计方法尚未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受到较多关注。因此,本文利用叙事性设计思维解读环境陶瓷艺术,有利于促进环境陶瓷艺术更清晰地表达与释义,为相关研究人员及设计师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2 环境陶瓷艺术的“事系统”剖析
在叙事性设计理论中,构成一个“事系统”的要素通常由主题、表达形式、修辞手法、空间、接收方等元素构成。而这些元素投射到环境陶瓷艺术设计领域中,可概括为叙事立意、叙事界面、叙事对象三大因子。这三大因子的构建与活动过程便是整个环境陶瓷艺术“事系统”的运行流程。
2.1 叙事立意
《道德镜鉴》一书中提道:“芭芭拉·赫恩斯坦·史密斯质疑结构主义者认为一个特定的叙事中所有表现形式都是基于最根本的核心——故事的观点。”叙事性设计首要工作是明确设计的主题和核心思想,确定要表述的中心思想。环境陶瓷艺术设计是以陶瓷材料与环境结合的艺术设计活动,其自然生态的原料特性、朴素深厚的文化特性可以轻易唤起人内心深处对环境陶瓷艺术的文化类选题最质朴的情感感受。因此,环境陶瓷艺术在叙事立意上有先天的象征性及优势。
2.2 叙事界面
叙事界面是以各种修辞手段和表达形式构建的叙事环境,通常除满足所谓的“使用功能”外,还要满足“表达功能”。也就是说,叙事性设计并不只考虑功能问题的解决,同时更要考虑能否表达叙事立意的情节内涵。环境陶瓷艺术的叙事界面首先强调“意”与“境”的结合。“意”与“境”的结合起到渲染叙事立意的作用,直接决定叙事立意的诉说氛围,影响叙事立意的通畅表达。其次注重用恰当的表现技术去实现授意传达,合理的表达手法是实现与编排叙事立意的重要条件,可以使环境陶瓷艺术多层面象征叙事机能的“能指”与“所指”传达给外界。
2.3 叙事对象
叙事性设计的结果是将叙事立意通过恰当的叙事界面传递给叙事对象,使叙事对象产生多层面的情感联觉与共情。因此,叙事性设计重视人在叙事界面下的行为状态、身份认同与精神共鸣。环境陶瓷艺术设计所面向的叙事对象不仅是有限区域范围内的人群,更是时代视野下的社会群体,以及历史时间轴上的所有观众。环境陶瓷艺术设计自古以来都不是孤立的,它在生成人类社会最为庞大的物质财富价值之同时,亦有效地再现着各时期的生动故事,反映各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
2.4 环境陶瓷艺术的叙事流程
传统叙事学的叙事流程是一个文本输出的单向流动过程,读者通过单一渠道获取事件。而叙事性设计的叙事流程是一个双向表达过程,叙事方的表述与叙事对象的回应都可以通过叙事界面对叙事对象产生的交互作用、行为引导等方面显露出来。
环境陶瓷艺术设计的叙事流程,注重处理叙事立意、叙事界面对叙事对象的沟通问题与影响问题,引导人们通过对设计对象的体验形成对物质环境的自我诠释及对设计对象的立意认同。环境陶瓷艺术设计工作的叙事之初,是艺术家或设计师根据需求确定叙事立意。叙事立意是叙事界面的构建前提,但叙事界面的技术、环境或场地等硬性条件可能对叙事立意造成一定制约。所以,环境陶瓷艺术设计叙事的第二步是确定叙事界面的构架,也就是设计对象的物质形象、空间意境、技术呈现等等。叙事界面是叙事立意的表现形式,但叙事界面的构建需要考虑与叙事对象的交互性,在立意最大化的前提下被叙事对象所接受。叙事对象通过走进叙事界面,会受到叙事界面的行为引导,按照既定路线、节奏去深入了解环境陶瓷艺术设计对象,并自发自觉地对环境陶瓷艺术作品完成信息回馈。自此,便完成了一个环境陶瓷艺术的叙事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环境陶瓷艺术叙事性流程Fig.1 Narrative flow of environmental ceramic art
由此可见,叙事立意、叙事界面、叙事对象是构成环境陶瓷艺术叙事系统的三大因子。环境陶瓷艺术设计的叙事性始终是围绕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并运作的。环境陶瓷艺术在叙事过程中,叙事方与叙事对象的沟通是通过叙事界面完成的。环境陶瓷艺术的叙事流程以人为本,关注叙事者与叙事对象之间的对话,在最大化表达作者立意的基础上注重人与环境和陶瓷艺术之间的交流。
3 环境陶瓷艺术的叙事设计原则
3.1 叙事立意的属性遵从原则
环境陶瓷艺术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叙事方应站在其自身的材料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三个角度进行立意构建。
(1)从材料属性来看,陶瓷的泥性特质是其立意主题选择的特殊属性,使得它成为自然的发声语言。原始美感主题或自然美感主题等立意成为了环境陶瓷艺术较善于表达的叙事主题。丹麦陶艺家比约恩·内高安放在丹麦图书馆的环境陶瓷艺术作品《天启》便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叙事主题设计的一套立柱陶艺作品。赤裸的人体形象搭配原始匕首及充满神秘色彩的线条堆饰,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及自然的伟大。因此,叙事方应遵从环境陶瓷艺术的材料属性,不宜表达工业方向、机械方向等具有科技感、电子感的主题。否则不仅会失去其材料自身的叙述优势,更将影响主题的叙事感。明显削弱其主题立意,将叙事主题引向较不匹配的表达风格。
(2)从文化属性来看,陶瓷是一种鲜明的传统文化符号,因其厚重的语言色彩、柔和的语汇语气,环境陶瓷艺术从自身的历史特性中延伸成为了其他传统文化的表达语言。因此,环境陶瓷艺术的叙事立意从材料自身的民族文化属性出发,传统历史主题故事(如景德镇昌河广场的《华夏故事柱》便是以华夏故事为叙事立意制作的一系列陶柱)和东方审美的主题(如日本艺术家冈本太郎在东京旧市政厅设计的《月之壁》陶壁作品充分展现东方韵味)是其目前表达较为擅长的叙事立意。叙事方在构建具有文化属性的立意主题时,因遵从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当需要表达西方文化和哲学时,应注意叙事的表现手法适用匹配程度。
图2 《天启》Fig.2 Apocalypse
(3)从经济属性看,环境陶瓷艺术发展迅猛。环境陶瓷艺术对于商业场所而言,已是重要的空间设计项目,如娱乐设施、消费商圈等场所。与建筑设计的嫁接使得环境陶瓷艺术的叙事立意受到经济适用原则的制约。中国陶瓷艺术家何炳钦为南昌万达茂设计的《南昌万达茂青花幕墙建筑群》是世界最大的青花主题建筑。南昌万达茂是一个集奢侈品零售和娱乐为一体的三层楼空间,在入口处和角落处使用典型的中国传统瓷器形状,形成区隔空间的人行通道,立体的建筑外层都由亮白的瓷砖覆盖,使得它们能够最优最有效地覆盖于四万平方米的弧形建筑上。这项设计不仅在装饰上运用吉祥图案、展现了中国传统之美,更在瓷与建筑的设计融合方面达到了经济适用原则。
在叙事语言可适应范围内选择叙事立意可降低叙事过程中的杂音或噪音,有效提高叙事表达效果,增强叙事立意与“事系统”中其他因子的连结。
图3 何炳钦作品《南昌万达茂青花建筑群》Fig.3 Wandamao Blue and White architectural complex in Nanchang by He Bingqin
3.2 叙事界面的整体构建原则
环境陶瓷艺术的叙事界面包括叙事主体自身设计及其所处位置环境的安排,叙事主体应与环境相互融合,产生同步频次的叙事气氛。
(1)叙事编排与结构处理。叙事的编排与结构处理是针对叙事主体物出现转折、节奏快慢、触发效果等方面进行设计,使得故事主题和叙事立意通畅清晰,控制叙事节奏和叙事时机恰如其分的推进。环境陶瓷艺术的叙事编排应在设计时考虑到疏与密、简与繁、高和低、大与小的空间对比,从而形成自身的叙事节奏。佛山石景宜美术馆外的大型陶艺作品,由一个横向陶艺墙面和一个粗犷的陶柱组合而成,通过高低错落变化形成强烈的节奏关系。使大型的陶艺雕塑本身所具有的空间感及其在环境中的走向错落变化影响观赏者的心理变化,产生预料之外的艺术效果。
(2)叙事意境与氛围渲染。叙事意境是叙事主体的参与环境。叙事意境与氛围的渲染对设计主体的叙事效果有直接影响作用,恰当的意境搭建可以有效地表达叙事主体的立意主题,而不完善的或错误的叙事意境将会直接为叙事立意增加噪音。环境陶瓷艺术的意境不仅产生于自身的叙事形象,更重视对叙事环境的塑造,利用外在环境因素反作用于叙事主体。环境陶瓷艺术的叙事意境常采用造型虚实法、空间借景法、媒介依托法等等手段实现渲染。日本著名的陶艺家会田雄亮是一位构建叙事意境的大家。他设计过多件以水为依托媒介的环境陶艺作品,如《水之庭》,就是充分依托水这一媒介创造出虚实互生的境界。高迪也设计了一些河边建筑,建筑表面用陶艺砖构成,与倒影形成和谐的画面。可见通过环境来塑造叙事效果的环境陶艺作品往往能产生更立体的动有静、静求美的艺术效果,达到美学意义上的虚实变化和深远意境。
叙事界面的结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叙事立意的表达及叙事对象的体验,叙事意境的渲染可以提高叙事效果,使人融入情景之中,更易与人产生精神共鸣。
图4 《水之庭》Fig.4 Court of water
3.3 叙事对象的行为引导
在环境陶瓷艺术的“事系统”中叙事对象的行为路径受叙事编排的引导。因此,叙事对象的叙事接收方式对叙事效果有直接关联。环境陶瓷艺术可通过接收式行为叙事和参与式行为叙事两种方式对叙事对象进行行为引导。
(1)接收式行为叙事。环境陶瓷艺术叙事对象的接收行为是通过叙事主体的单方面利用自身的叙事语言,如肌理、色彩、节奏等等修辞手法对环境陶瓷艺术作品的立意进行准确输出与传递。叙事对象可通过叙事主体的表面呈现和节奏排布感知其内在精神。朱乐耕的《生命之廊桥》由两个错落屹立的高近300 cm、宽200 cm 的陶艺墙组成,在两座陶艺墙中间是一座高约40 cm 的廊桥。从作品外部观看完,踏步走上两座陶艺墙中间的桥上时,观看者会发现自己与表现生命的陶艺墙之间距离被迫拉近。不到一米的距离使得观看者无法一眼看到这面墙的全貌,感觉是通过上桥的过程进入到这件作品的每一个局部。
(2)参与式行为叙事。环境陶瓷艺术的叙事对象参与行为是通过叙事主体与叙事界面的搭配组合,引导叙事对象完成一系列行为,进而触发叙事事件的发生和叙事立意的浮现。当叙事对象进入叙事界面成为“事系统”中的“事件触发要素”之一,其对叙事对象的立意感受会多维度增强。例如,英国陶艺家克莱尔·托米在 2001 年韩国陶艺双年展中展出的作品《知觉·良心》,是把三千块素烧过的陶瓷空心砖整齐地铺在一个过道里,通过观众的行走踩踏造成作品的人为粉碎。叙事对象的脚踩在上面可以感觉到瓷砖的碎裂以及听到碎裂的声音。在行为的过程中,叙事对象可以揣测作者《知觉·良心》的命名意图。
叙事方在选择叙事方式时,应考虑到叙事对象自身的群体背景,不应盲目追求叙事立体效果而选择复杂的过于晦涩的叙事行为引导。
4 结语
环境陶瓷艺术的叙事系统构建是强调在场景空间的感性经验,而不只是空间的物质性。过去对于环境陶瓷设计物质化的加减做法、宗教礼仪意义上的精神表达,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人们复杂的生活情感体验和可变的生活行为方式。现今环境陶瓷艺术设计的落脚点应该超越实体本身,让人成为叙事环境中的主导因素,借由事件引导出的行为模式和这一模式生长变化的可能,激发人在其中的感受和想象,使不同的人从中得到属于自身的需求和领悟,演绎自身与环境陶瓷艺术的对话与交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