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中华文明源书》中的译者不可见性*

2021-07-19

关键词:中华文明译者文化

杨 柳

(西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引言

《中华文明源书》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伊佩霞1981年出版的著作,该书是沿中国历史长线介绍中国历史、思想、政治和文化为一体的史书。1993年此书又一次再版发行,伊佩霞增加了39个新内容,最终形成了100个中国文明讲义。此书最受人喜欢的原因,就是它的鲜活性:“各种史料的多样性、民众生活的丰富性、字里行间的幽默性、历史人物的写生性。”[1](P17)《中华文明源书》是伊佩霞学术研究初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展开的全面剖析,书中所涉典籍讲述了中国丰富的文化思想和哲学内涵。《中华文明源书》堪为美国大学一部好的中国历史教材。该书以时间为线,从商周时期写到中国20世纪90年代,从中国古代史写到共产党成立后的中国近现代史,共分八个部分。中国古代史从商代的祭祀占卜,秦朝的法治、政治,唐朝的志怪小说、对外交流及明朝的社会与生活谈到清朝的动荡与西学之路。当代中国部分,作者在第八章用15个线索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社会生活画面。每一章节又由若干个最具时代特色的事件或历史典型人物为主要内容。

伊佩霞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汉学造诣高深,她以研究中国宋史驰名于国际汉学界,同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研究领域以及宗教学方面建树颇深。她在《中华文明源书》每一章节的开始,提纲挈领式地介绍本章内容,用自己多年积淀的学术功底对所述内容画龙点睛,旨在让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总体把握。正文的史料部分,伊佩霞立即从作者转变为译者身份,对所筛选的中国文献史料进行翻译。她的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伊佩霞为了翻译好中国史料,使译语在美国本土语境中得到认同并发挥特定作用。她在中国文化的个性翻译过程中,关注读者的感受和“期待视野”,采取了妥协的译者隐身策略,既让源语的文化信息再现,又保证译语的可读性。

伊佩霞是传播中国文化的美国学者,她更理解美国的文化和读者期待,知道如何用恰当的英文表达中国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她采用一种透明、流畅、通顺的翻译策略,使美国读者感受到本土作品,尽量隐藏翻译痕迹。让读者就象在读原文一样,即所谓的翻译“不可见性”。这样的妥协,使译者隐身,采取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向读者靠近,自然流畅地让读者欣赏译作。20世纪末,劳伦斯·韦努蒂提出译者隐身(invisibility)[2](P2-10),批判英美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拒绝译者隐身下的通顺翻译,提倡译者显形。可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译者与原作语言习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甚至译者与作者可能种族、语言习惯都不尽相同,译者会努力将信息完整全面地呈现到读者面前。伊佩霞用美国读者习惯接受的通顺易懂的英文,令读者在面对《中华文明源书》中的中国文化时,自我陶醉地欣赏着异国文化。译者自我的主体性隐藏了,但却为目的语是英语的读者呈现了原汁原味的作品内容。

二、《中华文明源书》中的译者不可见性

中国海洋大学任东升教授2020年8月在《上海翻译》发表了《译学外来术语内涵延展与概念重构——以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为例》[3]。任东升对1995年韦努蒂提出的translator’s invisibility术语,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国内对这个术语的混乱与不统一,旨在通过概念重新界定translator’s invisibility汉语术语的翻译,建构我国翻译学话语权。任东升在文章中得出结论,认为将translator’s invisibility翻译成隐形的内涵远超出隐身,隐身与隐形的内核意义存在差异,隐身注重身体和社会地位的隐匿,而隐形相对较为抽象,指形态的隐匿。从韦努蒂提出该术语的社会文化语境看,“译者不可见”似乎更符合当时的语境。从宏观社会学的角度看,作者认为“译外隐身”“译内隐形”更贴近这个术语的汉语翻译。

(一)译者在书总体结构翻译中的不可见

伊佩霞在中文文献的源语与译语之间,以译语读者的认知取向为准,在中英文化要素之间权衡、协调矛盾,妥协隐身,给源语所承载的信息找到了一个最佳输出途径。《中华文明源书》正文共1088页,有关中国典籍的所有翻译都看不到译者在本页的注释加注。“注释法”在翻译中从本质上说只是个辅助工具,帮助译者完成译介任务。但是在翻译中国文化的典籍资料里,充斥着很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汉语文化负载词,而这些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又没有任何相应的解释和说明,只能用注释法加以阐释。这是因为译者不可能在译文中用简练的语言将所有的意义全部再现出来。伊佩霞为了让读者看不到翻译的痕迹,把相关的词汇和语句放到本书的最后,列成术语汇表加以处理。这样文本中的翻译行文更加通顺自然,让精彩的中国文化内容用顺畅和恰当的英语语言形式吸引西方读者。下面的英语是作者对五行的解释。

(1)A component of Chinese cosmological correlative thinking developed during the late classical period. The Five Agents are wood, fire, earth, metal, and water. They are in constant interaction, overtaking and suppressing each other in a fixed progression. Illness, the change of seasons, the change of weather, and even the change of dynasties were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se agents.[1](P1093)

伊佩霞将五行用自己的言语解释为中国宇宙论的五个元素,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克制、相互促进。朝代的更迭、四季的转换、疾病的起因都可以用五行解释。这样的解释,没有蹩脚的英文词,地道地用归化手段将读者引入了厚重的中华文化园地。

查阅网上平行语料库对“五行”的英文诠释有拼音加注释法,如

(2)Wǔ (五) means five. Xíng (行) of Wuxing means moving; a planet is called a “moving star” (行星) in Chinese. used to describe intera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ings and phenomena. The five elements——wood, fire, earth, metal, and water——are believed to be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between which interactions occur. It's part of a series on Daoism.

这样的解释有拼音,可是对于母语为英语读者来说没有必要,他们想知道五行是什么?汉语拼音的发音是较高层次的人群才想知道的。解释五行又加了另外一个道教的概念,增加了读者理解的负担,用复杂的术语解释另一术语,让译语显得费解枯燥。

也有语料库用图标格式将五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元素对比联系,命名“占卜要素”。图中把五行和方位、有灵性的动物、颜色、儒学的五常以及理念象征结合,让五行和中国传统众多要素结合,丰富和加深了简单的概念。可是对于毫无中国文化常识的西方读者来说,无形中增加更多的内容,令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五行和其他中国元素的(方向、同灵天体的动物、颜色、美德、表征)的关联如表1。

表1 五行和其他中国元素的关联表

(二) 具体史料翻译中的译者不可见

《中华文明源书》的开篇从商朝的占卜开始。商王在决定国家大事和需要做出抉择的其他要事(如战争、疾病、狩猎、生育等)时,往往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其行动方式和解决办法。取来已整治好的甲骨,施灼呈兆,判断吉凶,然后把所问之事契刻(或书写)在甲骨上,这就完成了占卜的过程。研究甲骨文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光辉和灿烂,让世界人们了解中华民族先古的高度智慧。

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大体上是由前辞、问辞、占辞、验词四部分组成。前辞(叙辞)是占卜的日期(干支)和占卜的人(商王或史官);问辞是要占卜的事情;占辞是根据问辞中要占卜的事来占卜到将要有什么事情发生;验词是根据占卜后的结果来验证应验的情况。伊佩霞关于祭祀和仪式的占卜在《甲骨文合集》里是这样记载的:

以上为宾组二类卜辞,所占卜者为武丁,(3)(4)中的父甲与辞(4)中的※甲为同一个人,即阳甲。父庚、父辛分别指先王盘庚、小辛。以上卜辞是问武丁是否祭祀与其父小乙同辈的三位旁系先王。查找古汉语字典,原文的贞,是会意字,从卜,从贝(甲骨文作“鼎”,后省略为“贝”)。贞鼎本是食器,这里表火具,即用火具而卜。又如:贞龟(占卜,古人灼龟甲以卜);贞吝(卜问不吉,其事难行);贞卜(占卜;卜问)贞在古代文献中的用法有:

(5)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贷。 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一曰鼎省声。(《说文解字·攴部》)

(6)季冬,陈玉,以贞来岁之恶(《周礼·春官·天府》)。郑玄注:“问事之正曰贞。”

(7)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周礼》

译者按照一事两卜,没有逐条按照前辞、问辞、占辞和验辞逐个翻译,而是按照英语思维将正反两卜用A、B表达。用DIVINED翻译具有神力的占卜者商王的形象;用CHARGE翻译出具有正式法律效用的问辞和占辞。比较这个词条的平行语料库,有人把牛翻译成CATTLE。笔者认为用COW翻译“牛”,比CATTLE更让人对牛在古代祭祀中的地位有更深刻的印象。《大戴礼记·第五十八·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周礼·地官·封人》:“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置其絼,共其水槀。”可见牛在古代祭祀中的级别之高。古代寄养牛的官职是“牛人”。伊佩霞的译文采用归化,直接用下面的译文隐身了译者。

(8)【Preface:】Divined:【Charge:】 “【We】should offer to Xiang Jia, Father Geng, and Father Xin 【the seventeenth,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kings】, one cow.”[1](P42)

(9)【Preface:】Divined:【Charge:】 “【We】should not offer to Xiang Jia, Father Geng, and Father Xin 【the seventeenth,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kings】, one cow.”[1](P42)

(三)中华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中的译者不可见

文化负载词又称文化独特词、文化内涵词,它被深深打上了某一语言社会的地域和时代烙印,表示某一种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许国璋教授1980年在《现代外语》上发表了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4]以来,文化负载词逐步成为国内翻译研究的关注点。文化负载词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尤金奈达1945年在WORD杂志上登载的LinguisticsAndEthnologyinTranslationProblems一文中提到了包含独特文化的词汇问题, 认为译者应该注意对比两种语言表现的文化,对一些承载文化的词汇语言采取最近似的等值[5]。

(10)Words are fundamentally symbols for features of the culture. Accordingly the cultural situation in both languages must be known in translating, and the words which designate the closest equivalence must be employed.[1](P196)

伊佩霞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简化了原著的文化内涵,这样有利于读者接受和理解。她没有用直译让读者产生困惑,影响读者阅读文本的流畅性。将王侯卿相、仆隶刍荛(草民奴仆)、王子诸侯分别译成a high official、a low servant和prince;封建领主、大夫、草民翻译成Feudal lords、Great officers(scholar-officials)和common people。文书之官为scribe,宰相王爷译成the prince’s chancellor。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辕译为shafts、做房屋大梁的木材栋梁译为beams,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翻译成posts,古代烹煮用的器物鼎翌翻译成tripod;六艺(six arts)——礼、乐、射、御、书、数译成propriety、music、archery、charioteering、writing and mathematics;黼黻纟希绤和糟糠译成fine clothes,husks and chaff;金縢直接意译为The metal bound box, 璧与珪jade disc and jade baton(玉圭)。这样直接归化翻译,用本国的词汇写出中国文化负载词,隐身了译者。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它被誉为“六经之首”,堪称中国文化经典。西方学者认为它是智慧之书,对于提升修养、净化心灵、塑造精神有着重要作用。由于《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周易》成为每一位汉学家研究易经的唯一易书。《周易》的每一句话都充满着哲理和浓厚的中华精神元素。伊佩霞是这样翻译《易经》中节选的一段的: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The Judgment: Qian is the ultimate source. There is great success. There is benefit in perseverance.

(14)初九:潜龙勿用。 Nine at the beginning : There is a hidden dragon. Do not use.

(15)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Nine in the second place: See the dragon in the field. Do not use.

(16)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Nine in the third place:The gentleman strives to be creative all day. At night he acts with caution and restraint. There is no fault.

(17)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Nine in the fourth place: There is an uncertain leap at the abyss. There is no fault.

(18)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Nine in the fifth place: There is a flying dragon in Heaven. It is beneficial to see a great man.

(19)上九:亢龙有悔 Nine in the sixth place: The overbearing dragon is cause for regret.

(20)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Nine in all lines: There appears a myriad of dragons without heads. This is good fortune.[1](P54)

伊佩霞按理解先后进行了换位,先介绍乾卦,随后将彖传部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去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以评注方式翻译了。查阅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创建的全球最大网上在线中文文献语料库,“乾坤”部分选取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翻译译本。可以看出,理雅各完全按照这部分的顺序翻译,保留了原文本的样态。对比看出,伊佩霞为了让读者更加明白,妥协译文,做了顺序修改。

三、翻译的评价

总体来说,伊佩霞的翻译为了让西方人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日渐被海外民众所了解和喜好,在翻译中采取妥协本国思维人的思维策略,从实际出发,灵活合理而又恰到好处地隐身翻译痕迹,让译文顺畅自然。

伊佩霞在对天气气象现象做占卜的卜辞翻译不仅理解到位,而且翻译的让人拍手叫绝。输入11498的合集数字,出现了这一段卜辞的内容。

山东大学张富祥教授在甲骨文“鸟”字释读辨析一文中认为 “设”字为训施、训练,在这个卜辞中指自然界的设施(安排、布置)兆象。古人认为自然界的兆象,鸟鸣、打雷都是上帝的旨意。而“伐”、“卯”李学勤的理解都是祭祀中的具体步骤。“伐”是杀、“施”是陈放、“卯”为埋葬之意。[6]“星”为晴,“鸟”为形容词,形容时间较长。 “有设”译者用“perform the Row (Row ritual)”, “咸伐”翻译为beheading sacrifice, “displayed the victim and split them open”, 准确表达了卯之祀时天空放晴。用拼音Row表示中文“有设”中“有”的发音,用perform形象表现了布置祭祀的动作。

在第28章玄宗舞马部分诗歌的翻译中,作者并没有按照原诗逐句翻译(原诗中《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有三首,《舞马词》有六首),而是根据英文诗歌的音律和音部特征进行了改写。最后四句英文是译者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总结,并非诗本身的翻译。

《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三首)

(其一)

金天诞圣千秋节,玉醴还分万寿觞。

试听紫骝歌乐府,何如騄骥舞华冈。

连鶱势出鱼龙变,躞蹀骄生鸟兽行。

岁岁相传指树日,翩翩来伴庆云翔。

(其二)

圣皇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

腕足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踏千蹄。

髤髵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

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

(其三)

远听明君爱逸才,玉鞭金翅引龙媒。

不因兹白人间有,定是飞黄天上来。

影弄日华相照耀,喷含云色且裴徊。

莫言阙下桃花舞,别有河中兰叶开。

《舞马词》(六首)

(其一)

万玉朝宗凤扆,千金率领龙媒。

眄鼓凝骄蹀躞,听歌弄影徘徊。

(其二)

天鹿遥征卫叔,日龙上借羲和。

将共两骖争舞,来随八骏齐歌。

(其三)

彩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因方。

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

(其四)

帝皂龙驹沛艾,星兰骥子权奇。

腾倚骧洋应节,繁骄接迹不移。

(其五)

二圣先天合德,群灵率土可封。

击石骖驔紫燕,摐金顾步苍龙。

(其六)

圣君出震应箓,神马浮河献图。

足蹋天庭鼓舞,心将帝乐踟蹰。

英文翻译:

Verse by Zhang Yue On The Dancing Horses

Our sage emperor’s perfect virtue matches Heaven’s.

Heavenly horses have come for the ceremony from far west of the sea.

They stride slowly with their feet arched, then kneel on both knees.

Though high-spirited; they stay in formation and stamp with a thousand hooves(蹄).

With colorful tails, eight rows form a column.

These dragons of our time—whose five colors match the directions.

With bent knees and wine cups in their mouths, and maintaining the rhythm,

Devotedly they make offerings for the sovereign’s long life.

The emperor’s dragon colts are well-trained. These celestial thoroughbreds are amazing. Nimbly prancing, they keep in step with the music. High-spirited, they step together, never deviating.

“译文”的前四句按英语诗歌的行与行之间交错押韵(ABBA)(Heaven’s sea knees, hooves); 后半部分第五、第七句开头用同样的With起句,第六句和第十句用These强调马的神性。唐玄宗每年元宵节以及生日的时候都要进行大规模的庆祝,这些舞马在庆典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首诗便是宰相张说在唐玄宗生日之时所作。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自西域的天马,时而弯膝跪拜,时而千蹄舞踏,蹲起时鬃毛飞扬,曲终时衔酒杯行礼,垂头摆尾如沉醉状,从这些训练有素的表演中足以可见舞马的表演艺术。

但是,由于中美文化差异,在某些问题的理解上伊佩霞也会有偏差,如在第一章占卜中,作者在所有的年份后边加了日子标注,让人误以为是某年的第几天做的占卜记录:dingyou [day 34]、bingshen [day 33]、 yisi [day 42]、 bingchen [day 53]、 jiashen [day 21] 、jichou [day 26]、jiayin [day 51]、 renzi [day 49]、 guichou [day 50]、jiawu [day 31]、 xincou [day 38]、 xinhai [day 48]、 renshen [day 9]、 renzi [day 49]、 guihai [day 60]。

参照60甲子纪年法数表就看到作者翻译的明显硬伤:伊佩霞标注的数字实际上是某一年在甲子纪年法中的排序,而非在那一年的第几天做的占卜。

四、小结

伊佩霞《中华文明源书》是她学术早期对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经济生活、宗教习俗、政治传统等方面展开的全面剖析,书中采取总体介绍和用具体典籍分述的叙事方法向美国世界介绍和宣传中国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伊佩霞作为美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其根本目的是想丰富其自身文化的发展。为了追求其书中英语世界的接受度和传播范围,用西方文化视阈阐释中国文化。以《中华文明源书》个案为例,从作者的信仰、民族和社会历史环境中看伊佩霞对中国文明作出的评价。这本书是为了英语国家的大众服务的,她写的是美国教科书,也是大众普及读物。书中的典籍翻译作者隐身自己,让翻译透明化。书中关于中华文化的负载词翻译,为典籍实践提供了语料库和实际翻译例子。

伊佩霞《中华文明源书》的翻译中,书的整体布局和具体史料细节以及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都体现了译者的妥协和隐身,让行文顺畅易读,增加阅读性。虽然翻译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和曲解,但总体上看来是较为成功的译本。伊佩霞在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寻找互文符号; 经历一个源语与目的语文本相互交织的环节, 最终经历一个建构类似中国文化语场,用准确英文表达的“创作”翻译过程。从反霸权、反殖民化的角度看伊佩霞的翻译,她的翻译不仅是翻译研究的一个突破,而且也为外国文学和文化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尤其是她把翻译作为工具,对中国学者来说,是有一定启示意义的。[7]国内尚且没有学者关注伊佩霞的英文翻译,词论文聚焦伊佩霞翻译不可见性特点,具有以小见大研究美国汉学家的翻译特色的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译者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谁远谁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