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旱耐瘠小麦品种洛旱15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2021-07-19张学品冯伟森杨洪强丁志强吴少辉

耕作与栽培 2021年3期
关键词:黄淮抗旱性旱地

张学品, 冯伟森, 杨洪强, 丁志强, 吴少辉

(洛阳农林科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2)

洛旱15是洛阳农林科学院选育的旱地小麦新品种。亲本来源:晋麦47/豫麦2号。2011年以来,在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2014年洛旱15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4015。

1 育种目标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其短缺的国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发生越来越频繁,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也越来越大。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旱情不断加剧,降雨量日趋不均,生产上迫切需要抗旱性突出、适应性广、耐瘠性强、抗逆性强、产量潜力大的旱地品种[1]。经过专家论证和课题组成员讨论分析,确立了新形势下的旱地小麦育种目标:

1) 选育稳产性能好,抗旱耐瘠性能好的旱薄品种,一般产量300~350 kg·(667 m2)-1,高产潜力达400~450 kg·(667 m2)-1。成产三因素:穗数35万~38万·(667 m2)-1、穗粒数32~35粒、千粒重40~45 g。

2) 具备“五抗”特性:①抗旱耐瘠薄。抗旱性1~2级,耐瘠性强;②抗倒。茎秆弹性好,结构合理抗倒性强。选择春季生长稳健,基部节间短且硬度大,穗下节长,株高弹性度好。在株高控制上,选种圃株高水地控制在90 cm左右,旱地株高控制在85 cm,小区株高控制在100 cm左右。③抗寒。弱冬性,抗寒性和晋麦47相当,抗冬季和春季冻害。④综合抗病性好。对主要病害条锈、叶锈、白粉、叶枯达到中抗以上。⑤抗干热风。选择根系发达,次生根多,后期根系活力强,抗高温高热,落色黄亮。

3) 熟期中早熟。成熟期不晚于对照种晋麦47。

4) 品质优良。

2 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

2.1 选育经过

洛旱15的亲本来源:晋麦47/豫麦2号,系谱号为0020-0-46 W-58 D-56 W-46。当年收获杂交籽粒200粒;2000—2001年将收获的籽粒种于旱地(即F1),该年度该组合表现较好,被定为重点组合;2001—2002年将F2种子在高水肥田稀播,经过多次选择从中选择优良单株46株,每株取1穗混脱;2002—2003年将上年度收获的混合种子在旱地稀播,选择单株58株,每株取1穗混脱;2003—2004年将F4在高水肥田稀播,选择优异单株56株;2004—2005年将F5在旱地进行株行鉴定,其中第46株表现突出;2005—2008年度参加本院新品系平行鉴定试验(旱肥、旱薄两种环境);2008—2011参加本院新品系产量比较试验(旱肥、旱薄两种环境),表现突出;2011—2013年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小麦区试,2013—2014年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小麦生产试验。

2.2 系谱分析

洛旱15的母本晋麦47是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旱薄地主导品种,该品种抗旱耐瘠、抗冻性好、丰产性好、成产三因素稳定协调,抗倒性稍差。父本豫麦2号1983年通过河南省审定,该品种也是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旱肥地主导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高抗倒伏等优点;缺点是抗旱性、抗寒性一般。晋麦47和豫麦2号的组配符合亲本优缺点互补、地域和生态类型差别大的原则[2-3]。系谱图详见图1。

图1 洛旱15系谱图

3 产量表现

3.1 国家黄淮冬小麦旱薄组区域试验

2011—2013年参加区域试验,其中2011—2012年区试中11点汇总,8点增产,3点减产,平均产量369.00 kg·(667 m2)-1,比对照晋麦47增产4.6%,居10个参试品种第2位[4]。2012—2013年继续试验,9点汇总,7点增产,2点减产,平均产量271.9 kg·(667 m2)-1,比对照晋麦47增2.6%,居12个参试品种第4位[5]。

3.2 国家黄淮冬小麦旱薄组生产试验

2013—2014年参加生产试验,汇总7个试验点的产量结果,平均产量297.1 kg·(667 m2)-1,比对照种晋麦47增产6.2%,居试验第1位[6]。

4 特征特性

4.1 主要特征

洛旱15属半冬性中熟品种,较对照种晚熟0.3 d。幼苗半匍匐,长相清秀,分蘖力一般,大分蘖多。成株期株型紧凑,株高85~90 cm,抗倒伏能力强。叶功能期长,抗旱性好,落色黄亮。纺锤型穗,小穗排列紧密,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2011-2012年度成穗42.9万·(667 m2)-1,穗粒数33.3粒,千粒重34.0 g,黑胚率1.0%;2012—2013年度成穗34.1万·(667 m2)-1,穗粒数27.7粒,千粒重32.9 g,黑胚率1.3%。2013—2014年度成穗37.6万·(667 m2)-1,穗粒数26.3粒,千粒重37.7 g,黑胚率2.2%[5]。

4.2 稳产性好、适应性广

2011—2012年度国家黄淮旱薄组区域试验,变异系数12.089,回说明该品种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小,静态稳定性较好。回归系数越接近1,品种动态稳定性越好。从表1可以看出,洛旱15回归系数0.999,品种动态稳定好[4]。

表1 洛旱15参试适应度分析

4.3 综合抗性好

2011—2013年度洛阳农林科学院抗旱性鉴定:抗旱指数0.982~1.078,抗旱性达3级,抗旱性中等[4-5]。2011—2012年度/2012—2013年度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感条锈病/条锈病免疫、慢叶锈病/高感叶锈病、高感白粉病、高感黄矮病[4-5]。

4.4 品质优良

2012—2013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品质分析:容重(g·L-1)806/787,蛋白质含量(%)15.12/16.67,湿面筋含量(%)33.2/37.0,沉降值(mL) 31.0/36.3,吸水率(%)56.4/57.4,稳定时间(min)2.6/2.9,最大抗延阻力(EU)180/110,拉伸面积(cm2)46/29,延伸性(mm)174/189[4-5]。

5 适宜区域及栽培技术

5.1 适宜区域

洛旱15适宜黄淮冬麦区的山西省南部冬麦区、陕西省宝鸡、咸阳和铜川地区、河南省西北部、河北省沧州及甘肃省天水旱薄地种植。

5.2 播期和播量

9月25日至10月20日播种较为适宜,最佳播种量120~150 kg·hm-2, 20~23 cm等行距种植。

5.3 施肥方法

施用基肥要坚持“增施有机肥,氮、磷、钾配合”,在播种前一次基施的原则。可在整地前施纯氮120~150 kg·hm-2、P2O590~120 kg·hm-2、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60 mg·kg-1的地块施105~150 kg·hm-2硫酸钾。

5.4 病虫害防治

耕地时要进行土壤处理,可用杀虫剂3%辛硫磷颗粒剂75 kg·hm-2处理土壤;小麦生育后期,主要采取“一喷三防”措施,可用吡虫啉乳油 、三唑酮乳油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进行叶面喷施,可有效防治蚜虫,同时起到防病、防干热风的功效。

5.5 适时收获

丘陵旱地地块小,不利于机械收割,要在腊熟末期进行收获,防止落粒和穗发芽,此时小麦的穗、茎、叶全部变黄,仅茎节处仍为绿色,此时收获最为适宜;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的旱塬地适宜收获期为完熟初期,呈现品种固有色泽[7-11]。

猜你喜欢

黄淮抗旱性旱地
云南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黄淮麦区Fhb1基因的育种应用
《仰望星空》黄淮自律体新诗英译研究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旱地冰球运动推广及发展策略
少林功夫拳(二)
油菜素内酯对小麦幼苗抗旱性的诱导效应
胚芽鞘在小麦抗旱性鉴定中的作用研究
黄淮秋白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