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区域特色构建研究

2021-07-18李天源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俄边境内蒙古

李天源

(1.内蒙古大学 满洲里学院,内蒙古 满洲里 021400;2.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内蒙古 满洲里 021400)

特色发展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并非趋同化,而是以特色构建核心竞争力。中俄合作办学区域特色是高校立足地缘或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在长期的中俄合作办学实践中逐渐凝练形成的优良的、独特的、被社会认可的办学风格和个性风貌。内蒙古边境高校应借“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之契机,立足边境地缘优势,找准契合点,采取差异化策略,推进中俄合作办学区域特色建设。

一、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区域特色构建的实践价值认证

(一)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国际化办学水平

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起步较晚,存在办学规模相对较小、经验积累不足、生源质量不高、国际化师资欠缺、质量管理薄弱等问题,致使高校国际化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不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显著。通过区域特色的创建,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驱动发展,不仅可使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尽快走出现实困境,而且还能激发办学活力,形成健康良性循环。围绕特色发展理念,引进俄罗斯知名高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专家学者、前沿学术思想等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办学定位、专业建设、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特色建设,可以带动高校中俄合作办学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二)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2018 年6 月21日,教育部终止了229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这表明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进入了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的新发展阶段。中俄合作办学区域特色建设是边境高校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自觉追求。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应该秉承差异化发展战略理念,通过区域特色的构建,使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仅可使边境高校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和超越对手的能力,而且还能扩大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

(三)助力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指出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加强人才培养,为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人才。[2]“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位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枢纽位置,要想推动与俄罗斯在经贸合作、产业投资、人文交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人才储备和培养必须先行。内蒙古边境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中俄合作办学的区域特色建设能够使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切实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二、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多年的创新性实践与探索,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当前仍处于爬坡过坎的改革攻坚期,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一)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规模较小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全国有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共计82个(不含退出办学、停止招生和已并入中俄合作办学机构的项目),如表1所示。中俄合作办学开展数量较多的是黑龙江省,由于黑龙江省毗邻俄罗斯的地理优势,使得中俄合作办成绩斐然,规模在全国遥遥领先,有24个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和1个中俄合作办学机构。黑龙江省中俄合作办学总数共计25个,占全国中俄合作办学总数比例约为31%,其次是吉林省(11个,占比约13%)、河南省(10个,占比约12%)、江苏省(8个,占比约10%),而内蒙古只有呼伦贝尔学院与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国立工艺大学合作开办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1个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占全国中俄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总数的比约1%,可见内蒙古高校中俄合作办学规模仍处于偏低水平,与内蒙古的教育需求状况不匹配。

表1 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各省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数量统计

(二)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特色专业不足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对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各省中俄合作办学专业进行统计分析(不含退出办学和停止招生专业),中俄合作办学专业有56个本科层次专业,17个硕士层次专业,7个博士层次专业。以本科层次专业为例,中俄合作办学专业比较分散,故以专业类为分类依据进行数理统计。

表2 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各省中俄合作办学专业所属学科及学科门类统计

全国中俄合作办学本科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理学、医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学科门类,分别占比约为51%、17%、7%、7%、6%、6%、4%、2%,尚没有涉足哲学、法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门类(图1)。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仅有土木工程1个本科层次专业,隶属于工学学科门类下的土木类专业,与全国中俄合作办学学科门类及专业类相比较为薄弱,也没有开办区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特色专业(电子信息类、金融类、经济贸易类、机械类、旅游管理类等专业),更没有硕士及博士层面的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因此,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无论在扩大专业类别还是提升办学层次方面都有很大拓展空间。

图1 中俄合作办学学科类别统计

(三)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内蒙古边境高校通过教育部审批和复核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只有呼伦贝尔学院与俄罗斯别尔罗德国立工艺大学合作开办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为2+1+1模式,其中两年在国内学习,一年去别尔哥罗德国立工艺大学学习,一年回国内学习,国内学习有部分课程(《土木工程施工》《土力学》等)由俄方教师讲授。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自2008年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模式,如:“2+1+1”本科生交换项目、“短期实践”项目等。虽然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办学模式开发不足,缺少对“2+2”“1+3”“3+1”“校企协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此外,伴随着互联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按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政策要求,内蒙古边境高校积极探索俄籍教师的线上教学,以在线讲述、同步直播+录播、学生课后回看教学视频为主,中方助教为辅,然而效果差强人意。不仅线上课程中俄合作办学双方的协同建设力度不大,而且也不能综合运用多种新媒体、新技术辅助教学,加之学生俄语水平不高、中外教师合作默契度不强、网络互访卡顿不畅等因素,隔屏上课增加了师生间交流和反馈的难度,致使俄方课程在线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四)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课程设置实践性不强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已经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俄语+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和推进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课程建设是“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的关键,但在课程设置上仍有许多需要探讨和完善的地方。一方面,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不紧密。例如:呼伦贝尔学院与别尔哥罗德国立艺术大学立足办学实际,在项目联合委员会指导下多次修订教学计划,力争使培养方案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但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中方和俄方的相关企业参与不足,市场调研力度不大,致使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环节与行业企业所需的岗位素质、岗位工作、岗位能力方面对接不紧密;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以呼伦贝尔学院中俄合作办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实践教学比例应达到30%,以“双导师制”的毕业设计为主,学院也会定期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选派项目生赴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调查测量工作,但实际上实践教学比重仍然不高,不仅实习实践机少,而且覆盖面小,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三、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区域特色构建的原则

(一)坚持政治方向与特色发展并重

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区域特色构建必须要以坚定的政治方向为前提,离开了这一前提,特色发展必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中俄合作办学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不仅是中俄合作办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最终落脚点和归宿,它是衡量和检验中俄合作办学质量的首要标准;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要坚持特色发展理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要把中俄合作办学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能力,立足教育的根本问题打造中俄合作办学的区域特色。

(二)坚持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结合

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区域特色的构建离不开学习借鉴和自主创新,一方面,学习借鉴是自主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应学习借鉴与本校有共同点的高校已取得的成功的中俄合作办学经验与方法。例如:黑龙江省中俄合作办学历史悠久,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合作专业涉及工学、教育学、理学、医学、文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可以借鉴其先进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理念等,从而避免在实践中走弯路;另一方面,自主创新是学习借鉴的目的和归宿。学习借鉴要克服教条主义倾向,杜绝不入脑、不走心、不联系实际的照抄照搬,做到立足本校实际,有选择地吸收、融合与创新,力求效“法”而不是效“仿”。

(三)坚持选择突破与整体优化贯通

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区域特色是高校在长期的中俄合作办学实践中不断积淀形成的整体办学风格和个性风貌,它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结果。它需要基于深入细致地调研论证,精准瞄准重点、关键领域率先突破,然后有力、有序、有效地辐射带动,最终实现整体特色优化。内蒙古边境高校应聚焦国家发展战略,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地方急需的、优势突出的高水平中俄合作办学特色专业,并以此为突破口,由点带面,逐步扩展,分类推进,整体优化,最终实现中俄合作办学的局部特色向整体特色转化。

(四)坚持质量提高与社会服务统一

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区域特色构建的初衷是提高办学质量,满足边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服务社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是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存在的价值所在,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科研质量能够提高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社会服务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中俄合作办学能否被社会各界所熟知和认可是衡量其区域特色构建成效的重要标准。随着“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稳步推进,内蒙古中俄边境地区急需通晓俄罗斯国家政策及中俄合作领域的国际化专业人才,边境高校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内容,立足服务社会办教育,助力推进中俄合作办学内涵式发展。

四、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区域特色构建的对策

(一)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区域特色专业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高校应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4]。内蒙古边境高校应该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中俄合作办学的立足点和终极归宿。首先,重新厘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为中俄合作办学确定位置和发展方向,它是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区域特色形成的基础。应将办学定位确定为:立足“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办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并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厘定为: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其次,打造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合作办学专业。高校应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布局情况进行细致调查研究与合理评估,依据“稳、增、调、退”相结合原则,精准设置契合区域经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中俄合作办学专业,积极扩大合作办学规模,重点打造电子信息类、金融类、经济贸易类、机械类、旅游管理类等特色专业,以点带面,整体优化,形成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布局。

(二)打造多元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的、具有一定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准样式或运行方式。内蒙古边境高校应厚植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打造多元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人才基石。首先,人才培养模式要多样化。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应在原有“2+1+1”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2+2”“1+3”“3+1”“校企协同”等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拓展“3+1+2”“4+2”等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其次,高校还可以开创中俄合作办学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注重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兼备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实现学历教育与行业认证相结合;最后,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俄合作办学,开辟中俄合作办学新思路。中俄合作院校教师要协同进行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和建设,互融互鉴、适时适度开展线上教学。中方合作教师的角色要由课程的“助教”转变为课程的“联授者”,通过协助俄籍教师在线讲述、同步直播+录播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协助俄方教师借助电子邮件、QQ、微信等新媒体通讯方式发布课业信息,及时答疑解惑。

(三)构建跨境产教融合课程体系,零对接职业岗位需求

契合职业岗位需求构建跨境产教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优化高校中俄合作办学项目课程设置和实施。一方面,课程设置上对接职业岗位需求。立足“教育教学、素质提高、技能训练、科技研发、生产实践、社会建设、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因素”[5],由中俄合作院校双方和合作办学企业共同组建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基于市场调研和职业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内容,并增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另一方面 课程实施重视实践性教学。根据区域职业岗位应用型人才需求确定学生必备的实践能力要素,并将其分解到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科学合理地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将案例教学、专业技能大赛、校内模拟实验实习、校外实习实践等方式融汇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

(四)完善育人质量风险控制体系,实现全过程质量管控

近年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监管力度不断增大,使中俄合作办学朝着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边境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应耦合评估标准,完善内部质量风险控制体系,提高特色育人质量。首先,建立育人质量控制机构,制定评价指标。其成员由中俄合作院校的师资、教学管理人员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组成,依据国家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文件的相关精神,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当前本校中俄合作办学水平进行深入调研,制定科学合理、可量化的育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完善育人质量管控过程。边境高校应在中俄合作办学的项目管理、教学组织、课堂教学、师资队伍、毕业生质量等方面进行严格管控,制定完善的计划预案和行动方案,从识别潜在和现有的风险、量化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波及范围、规避风险等方面进行全过程质量管控。

内蒙古边境高校必须立足中俄毗邻之地缘优势,瞄准“中蒙俄经济走廊”带来的机遇,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长点,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国际化人才支撑。当然区域特色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高校自身的积极作为外,还需要政府制度保障以及社会力量的参与支持。

猜你喜欢

中俄边境内蒙古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内蒙古钢琴教育的“忧”和“思”(上)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内蒙古:笼罩在年味中的村庄记忆
闫锡聪
荷花情
穿越新丝路——渝新欧暨中俄两河流域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