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原创音乐作品精品出版探析
2021-07-16邢媛媛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经济地位与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蓬勃发展的中国音乐创作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发出具有时代感的声音,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原创音乐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元素,理应作出时代的回响。音乐是时代的回声,也是时代记录,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代国人所展现出来的积极向上、拼搏奋斗的时代风貌,为当代中国音乐家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现实素材;中国原创音乐之于世界音乐相比所独具的东方神韵,为中国原创音乐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在世界音乐精品出版的谱系中,必须要具备独特的“中国元素”。优秀音乐作品产生影响离不开出版业的推介和传播,高水平的音乐创作队伍离不开出版业的培养,而对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出版业更是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所在的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以下简称“央音社”),作为我国仅有的两家高校音乐专业出版社之一,始终以繁荣音乐出版事业,传播优秀音乐文化为己任,出版了大量原创性与艺术性极高的优秀原创音乐作品,为我国音乐创作的繁荣、发展,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播、积累,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将通过央音社的中国当代原创音乐作品的出版实践,探讨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以及出版业日新月异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专业音乐出版社如何紧密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突出自身的专业出版优势,主动策划中国音乐文化精品选题,并以精品出版为契机,积极探索“走出去”路径,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国际出版接轨,开拓多元业务。这些思考不仅是提升专业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将对专业出版社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当代原创音乐精品出版现状
高质量的原创音乐作品一直是音乐出版领域非常重要的内容。无论是世界上具有百年历史的音乐出版社,还是国内专业音乐出版社,均对原创音乐作品的乐谱出版给予了极大的重视。音乐作品通过规范、合法地以乐谱介质公之于众,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研习,极大地助力了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
1.同行携手,助推中国当代音乐出版
在国内,中国当代原创音乐的出版一直被知名音乐出版社视为重要的使命。如资历深厚的人民音乐出版社自20世纪50年代就在此方面树立了典范,出版了很多经典管弦乐作品;2007年以来该社陆续推出的《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系列总谱,开创了中国原创音乐作品规模化出版的先河,更是在业界获得了广泛好评,对于中国当代专业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为中国文化的输出以及乐谱出版的产业化模式提供了一种参照。
近年来,央音社厚积薄发,在中国当代原创音乐的出版方面也已有一定的積累,其中2016年以来出版的“21世纪华人作曲家作品系列”力图以开放性框架,陆续将全球范围内的华人作曲家的原创精品纳入其中;2015—2018年陆续推出的两批“丝绸之路的回响——中国当代作曲家新作品系列”是国内外首批以丝绸之路为主题、以原创音乐作品为文本形式,以总谱为介质的系列出版物。2019年,央音社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作品系列”,以及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的“21世纪中国作曲家原创作品系列”,是中国当代作曲家首次以集体形象亮相国际音乐舞台的一批重要原创音乐作品。这批作品展现了中国新一代作曲家的创作实力,承载着当代中国艺术家高度的文化自信和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2.强强联手,开创国际音乐出版新模式
在欧美,一些重要的老牌音乐出版机构,如思考斯基(Sikorski Musikverlag)、彼得斯(Edition Peters)、朔特(Schott)等都有签约中国当代优秀作曲家并出版作曲家新作品的传统,并通过出版、演出、乐谱租赁形成了科学、有序、健康的音乐产业链。这些在国外签约出版的、带有鲜明中国语汇、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当代音乐作品,在世界音乐出版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当代音乐的重要渠道,促进了音乐间的国际交流。
自2013年开始,央音社尝试以多种形式与彼得斯出版社展开合作,在两个不同体系的出版环境中不断磨合,摸索出一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途径。央音社不仅在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中获得了诸多有益的经验,更探索出一条向海外传播中国当代优秀音乐文化的途径。目前,这种充满探索性、挑战性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继2015年引进出版了《水光洌滟——华人合唱经典作品选集》之后,又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以中文译本的形式出版了《肖邦钢琴作品集》(新评注版)和约翰·凯奇的《4分33秒》(百年纪念手稿版)。这种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的出版合作,为中国的研究者和演奏者带来了最新的成果。
鉴于中国作曲家们在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2019年4月,彼得斯出版社与央音社合作推出了具有开创性的“丝绸之路图书馆项目”,由彼得斯出版社面向海外签约出版了6位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包括:郭文景的《洞窟中的天国》、李滨扬的为笛子与管弦乐队而作《空中花园》、罗新民的为管弦乐队而作《敦煌二帧》、贾国平的为琵琶与管弦乐队而作《风越苍茫》、郝维亚的传统笙与乐队协奏曲《万里行》、向民的为板胡与管弦乐队而作《丝韵》。这些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在标准西方的管弦乐的配置中使用了中国的传统乐器进行表演,使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听众有机会进入全新的音响世界。这些出版项目无论是在国际音乐舞台还是出版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显示出当代中国音乐界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伟大创造与贡献,体现了高度的文化包容与全球等量的文明共识。2021年,彼得斯出版社将与央音社再度合作,签约“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作品系列”的13位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并将这些具有中国风范的优秀当代音乐作品纳入彼得斯出版社最有影响力的“当代图书馆系列”,进行全球化推广。
二、“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作品系列”的精品出版路径
优秀的中国当代原创音乐作品承载着当代中国艺术家高度的文化自信和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将这些作品打造成精品出版物,不仅是出版社塑造品牌形象、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战略手段,也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在当代新音乐创作中的传承和发扬,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以及提升中国音乐文化在国际上的自信度和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央音社策划出版的“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作品系列”,可以说是中国原创音乐作品精品出版的成功案例,并希望以此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精品出版之路。
1.发挥专业优势,策划特色选题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与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当代发展日新月异的国家,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院校、教育部直属唯一的音乐高校,中央音乐学院在引领中国音乐文化发展,践行国家音乐文化战略方面承担着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为了提升中国音乐文化的自信心,使中国音乐赢得更大的国际话语权,中央音乐学院于2017年成立了“中国音乐创作中心”,聚集了中国当代专业音乐创作领域众多主流作曲家,从而将一大批带有鲜明中国语汇的、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当代音乐作品推向了世界舞台。2018年1月和4月,由“中国音乐创作中心”首批委约创作的13部代表了新时代中国音乐创作高水平作品,分别在纽约林肯中心和中国国家大剧院进行了首演,首次以群体的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强大的音乐创作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所属的专业出版机构,央音社依托学校的艺术与国际交流优势,主动策划了“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作品系列”,通过签约出版“中国音乐创作中心”首批委约的13位中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创作的新作品,促进中国优秀音乐文化的原创和传播,实现中国历史文化在当代新音乐创作中的传承和发扬。
2.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积极申报国家项目
“精品力作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和创造水平,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催生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创作力的出版精品,是时代赋予出版界的历史使命”。然而,“精品力作的产生,不仅需要作者多年的潜心研究,也需要出版单位长时间的精心打磨,经济效益不够显著,出版压力较大”[1]。令出版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具有重要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传承价值的优秀成果的重视,在其精品出版过程中给予了政策和资金层面的大力支持。一大批优秀的出版项目通过申报国家选题规划或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得以出版,有力推动了精品出版和文化繁荣。央音社的“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作品系列”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根基,同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深邃的思想、精湛的技艺,富于创新、格调高雅,对于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面对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国家出版基金这些利好政策,央音社以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根本出发点,积极申报国家项目以支持精品出版。在国家出版基金“服務大局、鼓励创新、力推精品”的资助原则之下,该项目成功获得2019年国家出版资金资助。二期项目“21世纪中国作曲家原创作品系列”也于2019年成功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增补项目。依托国家财政的支持,一批高质量的精品力作得以出版,不仅为央音社带来良好的双效,也为专业特色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由此产生吸附优质资源的“磁场”效应[2],促进了精品出版的良性循环。
3.遴选优质作者,构建精品内容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内容是精品力作的根本,而作者的专业性、权威性则是产生精品力作的有力保障。对于音乐作品而言,“作者”与“内容”两个要素对作品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作品系列”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原创音乐的“高峰”之作,离不开这样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水准的作者队伍。担任项目创作的13位中国中青年作曲家,都是在改革开放后培养起来的专业音乐创作领域的中坚力量,其中包括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教授;德国斯考斯基出版社签约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秦文琛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原主任郭文景教授,现任系主任郝维亚教授;以及多位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知名教授。他们在国内外音乐舞台都有相当大影响力,他们的作品既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同时又有创新精神,可以说是代表了新时期中国作曲的最高水平。
从作品内容而言,叶小纲的《紫薇——为琵琶与室内乐而作》、秦文琛的《大地音诗——为笙、筝和室内乐而作》、郭文景的《锣的宣叙——为打击乐独奏与中西混合室内乐队而作》、贾国平的《时空的涟漪——为笙、琵琶、古筝与室内乐》、唐建平的《金鳞》、郝维亚的《牡丹亭梦——为竹笛与室内乐队而作》、常平的《优雅的宇宙——为室内乐队而作》、陈丹布的《袖剑与铜甲金戈——为琵琶与管弦乐队而作》、李斌扬的《落日湖——为33位演奏家而作》、陈欣若的《大协奏曲——为混合室内乐队而作》、田田的《秋昙夜咏》、张帅的《东西II-和光同尘——为混合室内乐而作》、姚晨的《离合III——为大型室内乐而作》……均立足当代中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同时放眼国际,试图寻求构建一种当代中国音乐话语体系。作曲家们还通过采用中西方乐器相结合、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技术及理念融为一体的手法,呈现当代世界艺术与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发展趋势。该项目的精品出版,必将促进中国当代专业音乐创作的良性发展,带动全国专业音乐创作水平的进步,进而提升中国音乐文化在国际上的自信度和影响力。
4.提升版本价值,兼顾美学意境
乐谱作为音乐成果的主要载体,是进行音乐演出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而出版的乐谱版本作为提升乐谱价值的重要手段,对音乐传播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了将“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作品系列”打造成为一套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兼具的精品乐谱,央音社以读者的阅读体验为出发点,并结合国际出版规范,开创了国内总谱出版的新标准:即乐谱全部采用更加适合指挥使用的A3总谱开本;乐谱的排版与标记方式更加严谨、考究,以彰显权威学术出版水平;乐谱采用国际通用的五线谱形式,且所有标识文字采用中英文双语形式,为“走出去”提供便利条件。此外,优秀的乐谱版本还承担着培养、塑造欣赏者审美能力,提升欣赏者审美格调的责任。本项目的13部作品既跳动着当代生活的脉搏,也流淌着文化传统的血脉;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体现出艺术的精湛与制作的精良。因此,央音社在出版装帧设计方面着力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的结合,力求体现美学与意境二者之美。
5.丰富出版内涵,加强融合发展
乐谱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图书,它因其独特的艺术性而具有更为丰富的出版内涵。“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作品系列”作为一套中国音乐精品力作,为中国音乐出版打开了合作发展的新模式。项目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创作中心”组织创作与表演,由央音社负责成果出版与海外输出,是“全校联动、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的重大成果。这种集“科研—创作—表演—出版”为一体的新型出版模式,打通了学院各方面优势资源之间的关系,为音乐出版事业开拓了一片充满生机的沃土,开辟了一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径,是对中国高水准音乐作品产生和传播的有力推动,促进了社会音乐文化事业更加健康发展。“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作品系列”精品出版的过程,展示了中央音乐学院在新时代音乐创作上的综合实力和水准,也必将在中国音乐创作中发挥引领性和示范性作用,带动中国音乐创作向更高水平迈进。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展示出音乐文化领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国原创音乐要真正走向世界、为世界主流音乐界所接受,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音乐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理解中国、读懂中国、认知中国,中国原创音乐无疑是合适的艺术载体。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为中国艺术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出版传播的途径中,我们需从以下三方面努力:着力于精品创作与多元传播的紧密联合、协同结合;聚焦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推广方式;致力于中国原创音乐的世界认同,努力在当代世界音乐谱系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音乐风格。
本文系2020年中央音乐学院科研资助计划一般项目“中国当代原创音乐作品精品出版路径研究”。
注释:
[1]娄建勇:《国家出版基金:精品出版的重要推动力量——从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名单谈起》,《科技与出版》2018年第4期,第41-46页。
[2]黃红丽:《瞄准国家精品专著 培育专业特色出版》,《科技与出版》2020年第5期,第59-63页。
[3]邢媛媛:《集“科研—创作—表演—出版”为一体的出版模式开辟新路径:国际出版社接力谱写“丝路”华章》,《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6月3日,第6版。
邢媛媛 编审,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