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动的描述”的教学逻辑优化建议
2021-07-16张惠作
摘 要:比较新、旧教材中“运动的描述”的变化,从落实物理核心素养视角审视这些变化所体现的教学逻辑,可以发现,新教材仍然可以在术语表述、实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另外,从教学实际来看,“运动的描述”这一章的教学还可以在引发深度学习、促进意义建构和铺设次级进阶等方面进行教学逻辑优化.
关键词:教材比较;教学逻辑;“运动的描述”
一、新、旧教材的变化比较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出现的顺序与方式,每项内容所用的篇幅等,都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内容编排皆应有利于教和学[1]70.2019年出版的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以下简称“新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这一思想,其与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以下简称“旧教材”)相比,在内容上有较大的调整.以下笔者就新、旧教材的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进行比较.
在“运动的描述”这一章,新、旧教材的内容编排和课时建议详见表1.
章小结示例(?) 注:旧教材的课时建议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物理》[2]一书,其中的“复习评估”是该书中课时建议所设,非教材内容;新教材的课时建议依据《人教版〈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编写说明》[3]一文,该文对“章小结示例”没有给出课时建议. ]
“运动的描述”一章,新、旧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基本保持不变,略有微调,变化主要是在内容分布的调整上.新教材对旧教材第4节的实验进行扩容,并将内容分散于第2节和第3节中,这样,旧教材的5节变为新教材的4节.新教材第2节比旧教材第2节增加了测量位移和时间的实验,集结了旧教材第1节的内容“位置与坐标系”和旧教材第二章第3节的“位移时间图像”,删掉了对矢量相加法则的初步认识.新教材的第3节相比旧教材的第3节,增加了速度的测量实验.此外,表述术语也有变化.例如,第3节的标题由“运动快慢的描述”调整为“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在“位移时间图像”模块中指出了“位置时间图像”等.另有栏目上的变化,本文不做赘述.
物理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物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1]50.笔者认为,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编排顺序和术语虽然做了调整,但所体现的教学逻辑,仍然可以进一步优化.
二、对新教材教学逻辑的优化建议
(一)优化表述术语
1.厘清“位置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量”
位移是表示“位置的变化”的物理量,这是一个逻辑含混的说法.机械运动是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运动的核心特征是“位置的变化”,而“位置的变化”包括:位置的变化量,位置的变化率,位置的变化规律.揭示位置的变化规律主要有三种方式: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式,位置时间图像,轨迹方程.可见,“位置的变化”是一个上位概念,“位置的变化量”是下位概念,而教材用上位概念代替下位概念,是不妥的.建议将“位移是表示‘位置的变化的物理量”优化为“位移是表示‘位置的变化量的物理量”.
教材上说“某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所经过的线路不同,位置的变化是相同的”,这一结论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多数学生在学习位移概念之前是不认同“位置的变化”是相同的.因为例子中人的位置的变化过程有许多不同之处,只有位置的变化量相同,学生的潜意识可能指向位置的变化的其他层次,难以聚焦于“位置的变化量”.
2.建议将“位移时间图像”优化为“位置时间图像”
新教材虽然新增了“位置时间图像”术语,但最终还是用“位移时间图像”代之.笔者建议,应舍弃“位移时间图像”术语,以“位置时间图像”代之.首先,正本清源,從图像本质上看,图像上一“点”的纵横坐标意义表达了“某一时刻质点的位置坐标”,因此,这些点构成的图线当然反映了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所以,把图线称作“位置时间图像”恰如其分.其次,如果采用“位移时间图像”术语,对于不过坐标原点的图像,需要建立一个“相对位置坐标原点的位移”概念,比如研究振动,有个振动位移,即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这个加了定语的“位移”,大大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再次,机械运动的本质内涵,应该是位置的变化,我们建立了许多概念,包括位移在内,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搞清楚位置怎样变化、为什么这样变化,而并不是为了研究位移的变化,不能本末倒置.而研究位置的变化规律重要的方法是图像法和数学公式法,因此,把研究位置的变化规律的图像称作“位置时间图像”更为贴切.
新教材在第二章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中以脚注的方式,介绍了“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式”.笔者建议,应当将“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式”编写于正文,以此兼容“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并将节标题改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我国的高中物理教材,多处表现出以“位移”取代“位置”的情况,有悖概念内在的逻辑地位,加之上、下位概念逻辑含混的表述术语等,对学生而言,会阻碍物理大概念的进阶,不利于机械运动观念的形成.
(二)重整实验教学内容
建议将新教材第2节中的“位移和时间的测量”“位移时间图像”和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三部分内容与第3节中的实验“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和“速度时间图像”两部分内容整合为一节实验课,标题为“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研究运动”,置于第3节之后,用2课时完成.
若按照新教材的章节划分和课时建议,第2节“时间位移”的2课时教学任务划分为:第1课时完成概念教学,第2课时完成“位置时间图像”教学和实验测量.第2课时会很紧张,毕竟要认识和使用一个新的测量仪器,了解其结构和功能,掌握操作要领,获取清晰打点纸带,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这样,从纸带上进一步采集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获得结论等就缺乏时间的支持了.而按照整合建议,有利于集中时间,合理分配,上好科学探究素养落实课.第1课时,重点落实对打点计时器结构和功能的了解,通过练习掌握操作要领,获取清晰打点纸带等目标;第2课时,重点落实对打点纸带的分析,包括采集记录数据,运用图像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解释图像,获得结论等.
新教材把“位置时间图像”编写在“位移和时间的测量”以及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之前,这样逻辑顺序不妥.建议将“位置时间图像”编排在“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部分,这样的逻辑顺序,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要素逻辑顺序,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对实际教学逻辑的优化建议
以下优化建议,基于相关学习理论,不必拘泥于教材.
(一)引发深度学习
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要做几件事:第一,确定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第二,确定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来提升、发展学生,即转化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第三,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4].下面以“质点模型建构”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质点之前,具有根据问题性质判断是否能把物体看作一点的潜能.基于此认识,笔者设计了“质点模型建构”的教学逻辑层次: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的运动(从讲台左侧出发,沿课桌间过道按U字形路径走到讲台右侧).
(2)请学生在纸上画出老师的运动路线示意图,把纸面当作地面(绝大多数学生都画出U字形图线).
(3)请一学生把图画到黑板上.提问:“他画得对不对?在画老师的运动路线示意图时,你用什么表示老师?”
(4)提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各自用的笔芯粗细都是一样的吗?笔芯粗细和粉笔的粗细比较一下,相同吗?不同粗细的笔点出的点的大小一样吗?大家想一想,在描述老师的运动路线这个问题中,表示老师的点的大小有必要考虑吗?”
(5)引导:“以后大家会明白,老师的质量是不可忽略的,但在刚才的问题中,老师的大小和形状是不必考虑的.这样,在刚才的问题中,可以把老师看作是一个有质量但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点,这样的点叫作质点.
(6)提问:“老师跳舞是不是运动?如果让你评价老师舞跳得好不好,能否把老师看作质点?同学们刚才都表现出具有把物体能否看作质点的判断能力.”
(7)引导并提问:“请观察,教师拿起讲台上的一个粉笔盒和一只遥控鼠标,并把它们靠在一起.请问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学生回答“0呗,这还用问!”)
(8)引导并提问:“生活中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没错,答案是零!但每个同学都来推敲一下,这样的答案是否无懈可击,你能否发现它不够严谨的地方?”
(9)总结:“这两个物体的各部分距离不是0,回答是‘0,显然不够严谨科学,科学地回答这两物体的距离应该是:最近部位距离是零,不同部位之间有无数组距离值.”
(10)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行为——把粉笔盒置于门口,把鼠标置于教室后面某一位置,然后再问:“这时,两者之间的最近距离、最远距离以及任意两个部位之间的距离差别大不大?这时,如果让你科学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你会测量许多组数据吗?”
(11)引导学生再观察教师的行为——推动可移动黑板(平动),提问:“如何用刻度尺测量黑板移动的距离?”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从潜能“根据问题判断能否用一点表示物体”到“根据问题判断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的模型建构能力.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为三个结构化事实情境:教师按U字形运动和跳舞、摆放好的粉笔盒和鼠标、黑板平移.这是以“问题”为手段,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
(二)促进意义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笔者认为,教学活动过程是为学生提供已有认知结构(图式)与问题情境发生作用的过程,是运用问题打破已有的认知平衡后,学生主动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图式),从而达到新的认知平衡的过程.下面以“促进‘位移概念的意义建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新、旧教材和实际教学,对学生学习“位移”的前概念认知不足.不少学生潜意识里认为路程能描述位置的变化量,教材的教学逻辑未打破学生的原有认知平衡,因而学生难以主动对“位移”进行意义建构,只是一种被动的机械接受.
首先,要根据顺应机制,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导向,使学生认识到路程无法描述位置的变化量,打破其原有认知平衡,激发其探究“描述位置的变化量的概念”的学习动机.其次,运用同化作用,利用学生长期形成的基本观念“根据变化前的量和变化量,能够获得变化后的量”为支点,寻求“描述位置的变化量的概念”具有怎样的本质内涵.这样,通过顺应与同化交互作用,能够实现位移概念的意义建构.在这样的意义建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能发展科学论证、类比、抽象概括、质疑创新等思维素养.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教师提问:“请回顾并表述路程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提问:“路程随运动时间变化吗?怎样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提问:“什么是机械运动?”教师强调:需要描述“位置的变化”.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推手的过程,比较‘手的位置变化有什么不同.”教师演示:第一次推手和第二次推手(两次推手的位移不同).学生观察、回答:“幅度不同;路程不同;末位置不同……”教师统一认识:“‘位置的变化量不同.”教师再演示:第三次推手和第四次推手.学生观察、回答:“手的位置变化快慢不同.”
(4)教师引导:本节学习描述位置的变化量的概念,下一节学习描述位置的变化快慢的概念.教师提问:“路程能不能表示位置的变化量?请举证说明你的观点.”学生发表意见,思考如何举证.教师举证:“一年前老师的体检报告显示体重为78千克.拿到今年的体检报告,老师发现体重减了5千克,请问老师体重变为多少千克?这个事例包含的道理是什么?”学生发表看法.教师点明论据:“如果知道变化前的量和变化量,根据相关知识,应当判断出变化后的量.”教师提出假设——路程能表示位置的变化量,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老师从这个已知位置出发,走了15米路程,请问老师到达哪个位置了?”师生得出结论:“路程不能表示位置的变化量.”
(5)教师提问:“能够表示位置的变化量的物理概念究竟具有怎样的本质内涵?”教师结合画图提示:“假如初位置A和末位置B都已知,请思考,我们至少需要哪些必要的信息,才能根据初位置,准确判断末位置呢?”师生概括:“需要初位置和末位置的距离和末位置相对初位置的方向.”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能否把这两个信息集合成一个数学化的表达?”师生概括:“集合成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方向的线段.可见,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具有表示位置的变化量的功能,它被称作位移.”
(三)铺设次级进阶
笔者尝试借鉴美国科学教育的学习进阶理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目标,提出“学习次级进阶”的构想.其教学逻辑设计包括:次级进阶变量;进阶起点;进阶终点;次级进阶的阶层与脚踏点.对此,笔者曾以“速度”概念教学的进阶逻辑设计为例进行示范[5],也曾探索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速度”教学异构[6].其实,无论是促成意义建构,还是铺设次级进阶,都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因此,我们应当兼收并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地借鉴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不断优化教学逻辑,有效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物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10.
[3]彭前程.人教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编写说明[J].中学物理,2019(15):7-9.
[4]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
[5]张惠作.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習进阶的高中物理教学逻辑设计[J].中学物理,2018(7):8-10.
[6]张惠作.“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异构[J].物理教师,2009(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