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目标定位及优化路径

2021-07-16董庆霞

行政与法 2021年6期
关键词:领导制度政治

摘      要:政治性作为融入中国共产党血脉的质的规定,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两个场域内的具象化表达构成了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以做到“两个维护”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党的政治能力为关键任务,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重要任务,以完善政治制度为根本任务;在路径上应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建立政治生态评价体系,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构建政治规范体系。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党的政治建设;政治生活;“讲政治”;“两个维护”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1)06-0085-10

收稿日期:2021-04-07

作者简介:董庆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20MK015。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党的建设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从政治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从政治上建设党”,是党的政治建设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其反映出目标和途径对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目标旨在从宏观上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方向,保持党的政治先进性和政治纯洁性。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任务是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中观意义上的实践环节,而路径则是任务的继续细化,是微观意义上的实践活动,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基本途径。“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目标、任务和路径,三者是层层递进、逐步深化的关系,“目标具有为实践活动指明方向的作用,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目标。”[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目标,深刻回答了“从政治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为有效实现此目标,需要重点把握“怎样从政治上建设党”这一问题,不断拓展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基本路径,走一条强化组织实施的新路子。

一、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

任何工作都要在特定目标的引导下才能顺利开展,也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3]党的政治建设的有效开展也离不开“从政治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一目标的引导。《意见》将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确立为“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4]科学地将“讲政治”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和“魂”贯穿到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两大场域内。“讲政治”,就是讲政治科学,就是自觉遵循人心向背的政治规律,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规律去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善于在领导和执政实践中算政治账,要求任何改革、发展和治理的决策都要有政治的考量,都要把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作为其根本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讲政治”与党内政治生活制度联系起来,成为我们党强身健骨、始终保持战斗力的看家法寶。[5]就党的建设本身而言,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既是对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中的各项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也是对“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6]的具体展开和延伸;就党的领导而言,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是政治要求和政治标准在党的领导内容和领导方式方面的具体体现。概言之,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组织,政治性是其根本属性,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应始终贯彻“讲政治”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一)坚定政治信仰是“讲政治”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的具象化表达

“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理想的政治制度和过程、政治目的或理想的政治境界所持有的态度、信念或价值观。”[7]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共产主义,是以体系的形式存在的,既指“将来要实现的一种社会制度”,同时也包含“为什么要和怎样才能实现这种社会制度的思想”,[8]蕴含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内在逻辑,本质上体现的是最终目标和现阶段任务的关系。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具体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9]这既是党的政治信仰的灵魂,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思想层面的具体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0]把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理想信念这一载体与党的思想建设联系起来,实现了党的思想建设和党的政治建设的高度一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揭示了理想信念的主要来源:“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11]这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指明了政治方向。

(二)强化政治领导是“讲政治”融入党的领导的具象化表达

“对于执政党来说,其领导活动本质上都是政治领导。”[12]政治领导作为党的领导的核心内容和首要内容,是政治性在党的领导层面的最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政治领导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党的十二大党章将政治领导确认为党的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13]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强化了政治领导的重要性,将党的领导直接定位为政治领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政治领导的具体内涵,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14]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大,一直沿用的是党的十二大党章提出的“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这一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5]的重大论断,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性、统领性地位在党的政治领导方面的延伸和集中体现。《意见》进一步赋予了“党的政治领导”以新的时代内涵,将“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第三个主要方面,又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16]作为“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的重要环节,使政治领导的范畴不再局限于某个方面,而是扩大到方方面面。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内涵的演变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强化党的领导政治属性的过程。

(三)提高政治能力是“讲政治”融入组织建设的具象化表达

“讲政治”融入到组织层面就是要不断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党的政治能力的内涵全方位、多维度诠释了政治性的核心要义。按照党的政治能力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党的政治能力划分为党组织的整体政治能力和党员干部的个体政治能力。党组织的整体政治能力指的是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科学制定、高效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的能力;党员干部的个体政治能力包含三个层面,即以政治理想(包括政治追求和政治品质)为核心的思想层面的政治能力,以政治立场为根本的价值层面的政治能力,以政治鉴别力、政治风险防范力、政治风险化解力为重点的技术层面的政治能力。就党的政治能力的本质而言,党的政治能力指的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的能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赢得14亿人民的支持和认同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能力,对内主要表现为以“四自能力”(即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核心的不断自我革命的能力;对外主要表现为以“四力”(即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为核心的进行社会革命的能力。

(四)净化政治生态是“讲政治”融入党的其他建设的具象化表达

党内政治生态是“集政治行为主体、政治环境、政党文化、纪律规矩、制度体系于一体的生态显现和状态反映”,[17]是“讲政治”融入党的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具象化表达。“党内政治生态具体体现为每个党员的生活方式、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18]因此,净化政治生态就要改进工作作风,核心问题是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基本途径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能够“从领导和决策上把无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加以具体化和现实化”,[19]使“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20]的作风由静态的文字表述转变为动态可操作的实践行动。“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21]内在地包含了人民立场这一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党的政治立场、政治本色在作风领域的独特展示。

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政治生态的净化”,[22]而把政治纪律摆在首位则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第一位要求。作为纪律的核心要义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23]最集中的概括,政治纪律将政治性融入血脉,贯穿于党的纪律建设始终,成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在纪律层面最核心的体现。

“党内制度建设是保障政治生态系统良好运转的根本性因素,是党内政治生态最关键的守责关隘。”[24]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作为党内制度建设的核心部分是“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组成的有机整体”,[25]在规划部署、安排设计、制定出台、修改完善等方面都有其政治灵魂和政治内核。这些政治灵魂和政治内核集中体现为党的政治建设所蕴含的以党的政治意图、政治诉求、政治导向为核心的价值理性和政治理性,是党的制度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贯穿于党的其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二、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任务转化

党的政治建设的任务是对“怎样从政治上建设党”这一问题所作的第一个层次的回答。根据各项任务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党的政治建设的任务划分为居于首要地位的任务(贯彻落实“两个维护”)、发挥关键作用的任务(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占据重要地位的任务(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处于根本地位的任务(强化政治制度体系)四大类。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任务是前提,确保其他任务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发挥关键作用的任务是核心,为各项任务的执行提供组织力量;占据重要地位的任务是依托,为各项任务落实提供载体;处于根本地位的任务是保障,使得各项任务的推进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一)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贯彻落实“两个维护”

党的政治建设聚焦于“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26]“只有党中央有权威,才能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27]“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28]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9]《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18年修订版)将“全党服从中央”这一原则具化為“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30]从本质上看,“两个维护”具有内在统一性,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从逻辑关系上看,第一个维护是第二个维护的前提和基础,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首先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31]可以说,“两个维护”是在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原有内涵进行拓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内容的最新表述。

(二)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任务——提高党的政治能力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是要提高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32]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不讲政治,就会犯颠覆性的错误,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就会丧失政治免疫力和自我革命的勇气,就会弊端丛生、人心涣散。有那么一段时间,在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大问题上确实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似乎一讲政治,一讲革命精神,就是要否定改革开放。这种现象还影响到党内政治生活,少数人随着政治意识的淡漠,逐步从政治上的模糊变成政治上的糊涂,在越来越多的物质利益诱惑面前开始把政治操守扔在脑后。[33]也有个别党组织和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退化,只善于算经济账,不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忘记了自己作为政治组织的本分,更失去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功能和优势”。[34]新时代,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学会算好政治账,将群众的支持和认同作为一切决策的出发点,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决策执行效果的评判标准,将不断提升政治能力作为关键任务,具有极为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之所以能养成风清气正、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能带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能让全国人民对党和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和自信,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大力加强党组织建设的成果。[35]

(三)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既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又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途径,[36]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两个不同维度深刻反思得出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以来,党内政治生活的状况总体是好的,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不认真不严肃现象比较普遍,庸俗化、随意化倾向比较突出,[37]“七个有之”的问题仍然存在。同时,随着党员队伍的来源构成、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等日益多样化,[38]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39]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存的新老问题提示我们,必须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四)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完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构成党的政治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在政治建设中占据根本性地位,兼具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征。一方面,党的政治制度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化、规范化、程序化提供了有效载体。党的政治制度是党的政治建设重大原则和主要内容的制度化表达,通过科学界定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标准和活动要求,将其以制度的形式呈现出来,为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另一方面,党的政治制度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制度程序,使党的政治建设的实施建立在程序理性的基础之上。党的政治建设的实施遵循程序理性的逻辑,体现为通过政治制度中蕴含的程序理性价值理念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自觉坚守程序立场和方向,从而在贯彻落实过程中确保党的政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内容严格按照既定的制度程序架构有序运行。加强党的政治制度建设,是不断促进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的良性政治生态形成的根本所在。

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

党的政治建设的有效路径既是完成党的政治建设各项任务的具体举措,也是对“怎样从政治上建设党”的第二个层次的深刻回答。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可以走一条强化组织实施的新路子。具言之,在强化领导力量上,应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在增强建设效果上,应着手构建政治生态评价体系;在提高建设质量上,应建立健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在强化制度保障上,应重点构建政治规范体系。

(一)强化党的政治建设领导力量——提高領导干部的政治能力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40]领导干部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因而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应重点提升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其一,突出领导干部选拔的政治标准是提升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逻辑起点。就政治素养而言,要重点提拔任用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牢记于心的领导干部;就政治品格而言,要重点提拔任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融入言行的领导干部;就政治原则而言,要重点提拔任用将”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的领导干部;就政治立场而言,要重点提拔任用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理念贯彻于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去的领导干部,其中,“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既是“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逻辑起点,也是三者的逻辑归宿。其二,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领导本领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对党的领导权问题有了深刻认识并作了详细阐释:“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因此,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权,不必有更多的人数。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41]新时代,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领导本领,就是要提高党员质量,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保证党的组织优势;就是要制定正确政策,发挥政策优势;就是要提高政治领导艺术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做好群众工作,让群众心悦诚服。归根结底,政治领导的本质就是不断发挥党在各方面的优势来赢得民心。其三,加强领导干部的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要靠学习,更要靠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42]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作为提高党的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实战环节,有党内和党外之别。在党内,可以借助于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大熔炉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素养;在党外,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应对重大矛盾冲突和完成重大任务中,尤其是在基层一线和条件艰苦的地区,为领导干部创造历练、锻炼的机会,使领导干部能够经得起实践这一标准的检验和考验。

(二)提升党的政治建设效果——建立政治生态评价体系

“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43]对政治生态好坏的判断需要借助政治生态评价体系这一手段,运用指标量化的评判标准,对党的政治生态的真实状况进行合理评估。开展政治生态评价的目的在于根据评价结果来判断党内政治生态的好坏,对照各个指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提升党的政治建设的效果。其一,明确评价原则。坚持可操作、可量化原则,各指标尽量简单易收集,便于操作和定量处理;坚持问题导向,各项评价指标的设置应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坚持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设定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突出重点领域的同时明确各指标的权重比例;坚持效率原则,政治生态评价工作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填报和资料准备环节,为提升工作效率,必须改进传统工作方式方法,注重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在政治生态评价中的应用。其二,确立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的职责是对党内政治生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不同评价主体对同一评价对象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因此,对党内政治生态的评价应采取党内评价与党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党内评价从广义上讲是一种自我评价,评价主体包括参加党内政治生活的党员干部和上级部门,只是二者分工不同,党员干部是“答卷人”,上级部门是“评卷人”,负责对党内政治生态各项举措落实情况以及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价。与“自我监督”这个世界性难题一样,党内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党外评价则是一种他人评价,主要涉及群众、第三方机构、媒体,重在对党内政治生态的现状感知,属于外界所作的评估评价,相对而言更加客观。通过综合运用自我评价、考核评价和评估评价三种评价方式,理论上可以减少人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真实性的潜在影响。其三,构建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指标的目的在于使评价考核变得具体化,便于操作和衡量。以党的政治生态的五大构成要素(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为制定依据,政治生态体系的评价指标可设置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纪律和规矩、党内政治文化、选人用人问题和干部清正廉洁等五大类。其中,党内政治生活着重从民主集中制和党的七项组织生活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政治纪律和规矩着重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肃党内监督等方面进行评价;政治文化着重从价值观、理想信念、弘扬正气抵制歪风、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统战群团等方面进行评价;选人用人从突出选人用人政治标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考核机制、“关键少数”作用发挥、责任担当落实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清正廉洁从精准有效运用“四种形态”、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家风情况、自身作风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质量——建立健全推进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

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根本性、统领性地位,事关党的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效果。“现在,有的部门党建工作沙滩流水不到头,主要是责任没落实到位、搞‘高空作业”,[44]因此,必须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建立健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45]这既是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的根本举措,也是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的政治保障,[46]还是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不断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质量的有效举措。其一,完善全党服从中央制度。从党的历史角度出发,全党服从中央制度是党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由于没有维护权威的制度安排,党的历史上遭遇了两次危机:一次是张国焘在1935年的卓木碉会议上另立中央,大搞分裂党的行径,造成了红军政治思想行动上的严重混乱,严重削弱了红军的实力;另一次是王明在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试图夺取党的最高领导权,重新组织党中央,严重破坏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原则,使党很长时间陷于政治思想混乱的困境中。为加强党中央权威,党确立了一元化的领导体制,并将党的最高领导职务改为主席制,规定“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47]为维护党中央权威作了制度上的安排;从党的现实状况出发,全党服从中央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要义。“我们这么大一个党、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党中央定于一尊的权威,党中央决定了的事都不去照办,还是各说各的话、各做各的事,那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了。”[48]其二,转变政绩观。转变政绩观是落实政治建设工作责任的根本举措。落实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的根本在于如何将党的政治建设成效与责任主体的政治命运直接关联起来,其中的核心要素便是政绩观。各级党组织应把抓党建特别是党的政治建设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和最大政绩,真正把提高政治建设质量作为衡量政绩的一项硬性指标。其三,强化领导带头意识。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的有效落实取决于党的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示范作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是全党看齐的对象,为普通党员干部做好政治建设工作树立了标杆。领导机关尤其是国家机关在所有机关中“离党中央最近,服务党中央最直接”,[49]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必须在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机关政治建设的质量。其四,明确责任体系。总的来说,责任体系包括责任主体、责任内容和问责方式。责任主体主要指党委(党组)书记和班子其他组成人员,其中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其他组成人员根据职责分工履行“一岗双责”,负责抓好分管部门和领域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内容主要指党委(党组)承担政治建设工作的主体责任,各级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统筹协调职能作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党委有关工作部门履行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相关职责;问责方式主要指党的政治建设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生偏差,各责任主体须承担相应的责任,问责方式应依据《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构建政治规范体系

为强化政治建设的制度支撑,就要“把建章立制贯穿全过程各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政治规范体系”。[50]其一,坚持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两者的集成联动。一是强化党的领导的根本保障地位。“纪法共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主要方式,关键在于实现“纪法贯通”和“法法衔接”。“纪法贯通”“法法衔接”涉及制定和执行两个环节,无论制定和执行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党内法规由党内拥有立规权的特定主体制定,国家法律则是在党的领导下由立法机关制定、司法与行政机关执行,“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51]二是发挥依规治党的引领示范作用。依规治党对依法治国的引领示范作用集中体现为党规严于国法。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容上党规对党员的要求高于国家法律对普通公民的约束,在执行上先于法律对党员干部的违纪行为进行处理,防微杜渐于党员干部触碰法律底线之前。三是发挥纪委监委合署办公的优势。纪委监委合署办公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监察体制改革的一大创新,既避免了重复劳动,降低了反腐成本,也有助于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四是强化监督合力。将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行政执法有機衔接起来,在公职人员违法但未犯罪前由监察机构负责,这也是“法法衔接”的内在要求。通过强化“纪法共治”“法法衔接”,“努力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52]其二,明确政治高线和政治底线。一方面,明确政治高线和政治底线的内涵是坚持政治高线和底线的前提和基础。治国要把理想信念宗旨这个核心价值作为“高线”,同时又要守住党的纪律这条“底线”。[53]“高线”指的是以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为核心的价值软约束,坚持“高线”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坚守党的价值观念和信仰,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保持党在思想方面的先进性,更强调自律的作用;“底线”指的是党内法规制度这条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守住“底线”要求党员干部的言行必须符合党规党纪的具体要求,更强调他律的作用。另一方面,明确政治高线和政治底线的关系是将二者有效统一起来的关键。“高线”是目标,重在方向引领,旨在解决不想腐的问题,激励党员干部向往践行;“底线”是边界,重在制度约束,旨在解决不敢腐、不能腐的问题,防止党员干部逾矩失范。坚持“高线”和守住“底线”是党的价值观念的软约束与党规党纪的硬约束的有机结合,更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的具体体现。其三,坚持执规必严。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但当前突出的问题在于很多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执行。”[54]得不到严格执行的制度,设计得再周密,同样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执规必严的“严”字贯穿于制度执行全过程,最终落脚于制度的实施效果,这就离不开对制度运行过程的监督以及对党内法规制度落实情况和本身实施效果的评估。因此,应重点构建以党内监督制度体系和党规实施后评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党内法规监督体系。一方面,构建以日常监督检查和巡视抽查为主的党内监督制度体系,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实现监督的全面性和常态化,通过巡视抽查增强监督的突击性和高压性,从而将监督贯穿于党内法规制度运行始终,这样,既能够提高党内法规制度执行效力,又能够树立党内法规的权威;另一方面,健全由居于核心地位的党内法规实施后效果评估制度、发挥辅助功能的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制度、提供保障的党内法规清理制度构成的党内法规实施后评估制度体系。党内法规实施后效果评估旨在对法规贯彻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涉及党组织、党员对其认同、遵守情况)作出客观评价,为党内法规清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制度旨在审查实践中位阶上存在冲突的党内法规,从而为将党内法规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扫清障碍。党内法规的清理工作旨在根据反馈意见来清理与党内形势、党的发展不匹配的党内法规,从理论和实践上保证党内法规制度的和谐一致性,为党内法规的有效执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韩强.论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的体系化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9,(12).

[4][6][10][11][15][16][26][29][30][32][45][5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5][33][35]张志明.加强政治建设 提升政治能力[N].学习时报,2019-04-26.

[7]吴大英,杨海蛟.政治意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8]胡乔木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2][31]吴辉.加强政治领导推进政治建设[J].前线,2020,(2).

[13]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一大—十八大)[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柳宝军.党内政治生态理论的四维审视[J].社会主义研究,2019,(1).

[18]唐皇凤,姚靖.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经验[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19]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0]毛澤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任铁缨主编.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经典著作选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

[22]文丰安.新时代良好政治生态的构成及营造途径[J].求实,2020,(2).

[23][5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4]李红军,刘晓鹏.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优化探析[J].理论导刊,2020,(10).

[25][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7][42][44][49]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4]张志明.全面从严治党创新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5.

[36]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7][38]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0][4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742-743.

[4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6]张晓燕.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4).

[4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19.

[5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05.

[53]王岐山会见出席“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外方代表[N].人民日报,2015-09-10.

(责任编辑:高  静)

The Target Orienta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Dong Qingxia

Abstract:As the quality of the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to the blood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concrete expression in the leadership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constitutes the goal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To achieve this goal,we should tak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 maintenance” as the primary task,improve the party's political ability as the key task,take serious political life of the party as the important task,and take perfecting the political system as the basic task;In the path,we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political ability of leading cadres,establishing the political ecological evaluation system,promoting the party's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a political norm system.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political Life;“say political”;political life “two maintenance”

猜你喜欢

领导制度政治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市领导会见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某些单位的制度
“称职”办公室主任
政治法律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