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021-07-16张岩冰

行政与法 2021年6期
关键词:特色制度发展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坚守和捍卫,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力保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深厚且丰富的理论、历史及实践依据,对于回应国际社会质疑、全面深化改革及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具有现实意义。新时代,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需要树立问题意识,通过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完善制度体系、增强制度意识并优化制度运行环境等实现制度发展,确保制度实施,充分彰显制度优势和制度特色。

关  键  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两个一百年”;制度自信;制度基础;制度发展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1)06-0009-09

收稿日期:2020-11-22

作者简介:张岩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描绘了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明确了中国发展的努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不懈探索奋斗的结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机和活力,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制度自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根本保障的坚定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党的十九大从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定位出发,作出了制度及治理能力建设的新部署,进一步巩固了制度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根本依据

(一)科学深厚的理论根基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理论遵循。以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崭新发展道路。以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主体思想为指导,我们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的各项权利,实现了最真实的民主。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原理为指导,我们开创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平衡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之旗和精神之魂,是指引当代中国制度建设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为指导,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通过自身变革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中国大地。任何一种制度都有自身存在发展的社会土壤。制度构建与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国情实际,坚持一切从自身实际出发,“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始终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集中展现了自身的优越性。“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这一方面的具体体现。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中华民族拥有上下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其中不乏有关制度建设的思想和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家国一体的大一统理想、民贵君轻的價值取向、德主刑辅的治理理念等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的历史文化基础。中国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郡县制、科举制、监察制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构建亦具有深刻影响。党领导人民在继承基础上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及传统制度所具有的历史优势不断转化为实际治理效能,对推动国家发展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二)艰辛漫长的历史探索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民族曾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拥有悠久历史及灿烂文明,但鸦片战争后,危机四起,中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社会各阶级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努力,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及自身固有的局限性,皆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翻开了历史发展新篇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开来,在一批先进人士的不懈努力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步入了崭新发展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局部执政的革命根据地对建立适合国情的社会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互助合作运动”“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三三制”等蕴含社会主义制度因素和价值主张的早期实践为新中国新型国家制度的构建积累了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于1954年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历史上首部宪法,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得以明确,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确立。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总体上消灭了阶级剥削制度,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随之引起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诸多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得以确立。虽然在接下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挫折,但该时期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从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开始,党的十三大至党的十七大历届会议都对我国制度发展与完善进行了战略部署,最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内外坏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制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制度建设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一以贯之,撰写了新时代制度建设的“上下篇”。“‘上篇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明确了制度建设的任务书和着力点;‘下篇系统梳理和集成升华了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描绘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宏伟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4]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的宝贵成果之一。

(三)丰硕辉煌的实践成就

《决定》高度概括了新中国70年发展所取得的两大奇迹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在经济快速发展方面,我国在远短于发达国家的几十年内顺利实现工业化,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发展步伐。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济规模日益扩展,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喜人,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中华民族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脱贫攻坚事业成果卓著: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七亿多人摆脱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稳步发展,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在社会长期稳定方面,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取得巨大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长期保持了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确保了改革与稳定的有机统一,维持了制度活力与治理秩序的动态平衡。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承受住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1959-1961年三年困難时期,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特大洪灾,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大地震,还有2020年初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类风险挑战,巩固了人民政权,维护了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人数、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和医疗保险覆盖人数稳步攀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极大满足,为世界人民树立了制度选择和国家治理的光辉典范。反观西方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动荡不安、社会撕裂严重,“中国之治”同“西方之乱”对比鲜明。

经济快速发展同社会和谐稳定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更大成就。世界上在短期内实现经济飞速发展及保持社会稳定的国家不少,但如中国这样可以长时间确保经济健康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国家则实属罕见,究其根本在于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及优越性。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在应对全球危机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产生的巨大实践成效既有利于中国自身也将对世界发展大有裨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力保证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目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5]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有助于抵制各类错误思想干扰,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动精神和担当意识,有助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有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一)回应国际社会质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作为“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6]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为全世界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新方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持续热议。但长期以来囿于西方制度话语体系,部分人对西方国家制度仍抱有盲目崇拜心理并从自身错误预设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非议和质疑,如所谓“国家资本主义”“中国威胁论”及“中国崩溃论”等。

上述各类错误判断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可持续性。国内外部分学者认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认为中国奇迹的取得建立在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基础之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据主导地位。与经济高速增长如影随形的是资源消耗严重,失业现象加剧,腐败现象泛滥,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日益沉重的债务负担将最终拖垮政府,使中国在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方面愈发力不从心。同泰国、马来西亚的发展情况类似,中国最终也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第二,指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奉行国强必霸的逻辑。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稳步增强,“中国威胁论”在某些国家日益传播开来,他们出于自身利益蓄意抹黑中国,以达到阻碍、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

这些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种种质疑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击,将会动摇制度自信的根基,进而带来不利影响。事实上,上述言论在中国各方面发展持续向好的现实面前是不攻自破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保障下,中国不仅可以成功避开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向来崇尚和平,致力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都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生动写照。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应对各类质疑的前提,也是对国际社会盛行的关于中国制度各类猜想的合理解答,能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

(二)助力全面深化改革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就国际形势看,基于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可能威胁自身利益的担忧,部分西方国家采取了贸易战等手段对我国进一步发展实施打压;就国内形势看,改革迎来攻坚期,步入深水区,继续前行的压力倍增。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制度自信历来就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和从事崇高事业的政治定力。”[7]第一,坚定制度自信,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随着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面临的问题愈发复杂,一些人便会在心里打退堂鼓。自信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现象,对于个人和国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坚定制度自信,意味着信任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坚信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固然会出现各类难题,但只要我们坚定制度自信,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难题。堅定制度自信,可以抵制各类错误思潮的迷惑,确保改革方向不动摇,终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二,坚定制度自信,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我们谋事成事的重要法宝。凝聚改革共识,是新时代将改革推向前进的重要前提。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够使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规律与优势特色形成更为深刻的、清醒的认识,不盲目排外,也不妄自菲薄,从而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形成共同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聚积起强大的能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8]第三,坚定制度自信,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担当意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制度自信充分唤醒了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担当意识,自觉承担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在制度自信的鼓舞和激励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吃苦耐劳,干事创业,发挥主人翁的作用,能够凝聚起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伟力,加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三)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般意义而言,综合国力是体现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资源的最重要指标。制度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及本质现象之一,“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9]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引导、约束、激励等作用,是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实践探索取得的最主要成果之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所必需的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人尽其用等条件和要素都需要制度作为支撑。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确立了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全新的制度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体现。坚定制度自信,对于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坚定制度自信,能够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凭借自身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内激发民族凝聚力,对外展现国际影响力,是支撑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特定制度模式。另一方面,坚定制度自信,能够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提供持续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国家制度的确立及治理体系的坚韧性。坚定制度自信,有助于这一制度优势的继续延续,推进制度变革及发展,更好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历程也验证了制度自信与制度变革的辩证法。坚定制度自信,有助于我们敢于并善于发现制度的不足之处,适时推进制度变革以符合实际;持续有力的制度变革使得制度效能更好地实现,从而更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制度自信与制度变革的有效互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历经阶梯式的发展完善历程,在各类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保障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攀升。

三、新时代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路径

制度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制度理论研究不全面、制度短缺、制度意识淡薄及制度效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新时代,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需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制度自信的诸多问题,增强坚定制度自信的底气,提升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研究

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急需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的指导。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制度理论的研究。一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制度分析方法及分析框架。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归根结底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是个人同社会统一基础上的科学辩证分析,既反对主观个人主义也反对机械的整体论,为制度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二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制度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制度价值在于人本身,主张将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归还给人自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既是制度价值主体也是制度评价主体。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制度理论与其他理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制度理论研究不可能孤立于其他理论而存在,因而在制度理论研究过程中,应运用联系的观点对制度同意识形态、文化、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判断。

第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研究。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研究应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主题及其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地开展制度理论研究。学习领会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理论,总结制度建设和改革探索的内容,明晰制度建设与改革探索继承发展的关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从多方面、多角度充分挖掘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中国特色。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话语体系,用我们自己的概念、逻辑及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科学的总结,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话语体系。

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同西方制度理论关系的研究。开放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格。西方制度理论撇开其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也对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理论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当然,学习借鉴要有立场、有选择,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的补充发展。

(二)完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演进、发展完善的过程,应随着时间、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第一,补齐制度短板,强化制度弱项。短板效应启示我们系统功能的充分实现不在于功力最强的部分,而在于功力最弱的部分。在制度发展这一问题的考量上,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补齐制度短板,强化制度弱项。《决定》使用“建立”一词多达19次,列出了一系列待建的制度及体制机制;使用“健全”一词多达100次,“完善”一词多达128次,理清了大批需要健全和完善的制度及体制机制。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绝对贫困现象得以消除,如何积极探索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些待建的制度清单都是新时代进一步补齐制度短板的重要着力点,表明我国距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仍有一定距离,还需要接续奋斗。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革除体制机制弊端。改革是没有终点的旅程,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制度改革。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我们已经顺利走过了“前半程”,完成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构建;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深刻转变,我们开启了“后半程”,强调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并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的恢宏历程中实现了巨大发展,但现有制度尚存在如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待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尚不健全,确保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制度亦需要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因此,正视现有问题,全面深化改革,革除體制机制弊端,是新时代的主要任务之一。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关键时期,制度变革相较于其他领域改革更加复杂、更具根本性及挑战性,但只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通过实践创新倒逼制度创新,就一定能够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新胜利。

第三,秉持开放包容态度,合理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成果。制度体系越是封闭越易妄自尊大,在受到外部冲击时越易妄自菲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表明,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独立发展,而是需要借鉴及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来发展和完善自己,制度建设亦当如此。因此,我们应当以开阔视野和开放胸襟积极与世界各国制度进行对话交流,在坚守根本立场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合理借鉴世界各国优秀制度文明成果。当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成果不能生搬硬套,而应结合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和自身发展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类制度文明成果的“中国化”。

(三)增强制度意识,培育良好的制度运行环境

有制度不执行,会造成制度本身应有约束力及公信力的丧失,因而坚定制度自信,必须在制度发展完善的基础上增强制度意识,营造良好的制度运行环境,实现制度执行和监督制度化、法治化,使制度功能充分发挥、制度价值充分体现。

第一,增强制度意识,树立制度权威。只有强化制度意识,才能树立制度权威,促进制度有效执行。制度意识是制度实践必不可少的前置性因素。增强制度意识包括增强制度执行意识、制度维护意识以及制度创新意识。制度执行意识就是要严格制度执行,做到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坚决反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一项制度是否自信,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起人们对它的信赖和支持,不仅取决于制度体系的制定情况,还维系于能否得到有效执行。”[10]制度维护意识就是要建立对制度的尊崇感和敬畏感,自觉维护制度权威。在现代国家发展过程中,制度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关乎党和国家存亡,关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景,因此,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维护其权威性,不因个人利益而肆意破坏,不因流言蜚语而心生动摇。制度创新意识就是要自觉依据实践发展和人民诉求,革除、发展或完善已不适应现实需要的制度,实现制度的更新迭代、供需平衡。增强制度创新意识,需要制度创新主体在制度创新理念引领下运用恰当的制度创新方法逐步稳健推进。

第二,加强制度监督,健全制度执行机制。真正实现制度的各项功能,使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离不开制度监督。加强制度监督,需要宏观规划、总体把控,利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监督模式,将领导监督、监察部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等结合起来,增强制度监督的系统性,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领导监督既体现为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自觉执行制度,也体现为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监察部门监督体现为监察部门抽查暗访,严格检查,公开通报,绝不手软。群众监督体现为在党务、政务“双公开”的前提下,群众合理表达民情民意,积极参与制度监督,勇于揭发身边的违规违纪行为。

第三,抓住关键少数,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严格制度执行,领导干部是关键。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制度执行的带头人,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敬畏制度、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的良好氛围。注重干部选拔,重点选用那些善做善成、有始有终、有勇有谋的干部。注重干部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增强干部本领,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注重干部考核,注重治理绩效,对标对表《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强化干部问责追责。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继往开来,中国制度将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航程;放眼全球,中国制度将丰富人类制度文明的宝库。制度自信是一种更加具体、显现和刚性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认识的重要方面。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强化“四个自信”的强大底气和有力支撑,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和动力支撑,是广大理论工作者需要花大力气持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制度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20[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

[5]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

[6]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旗帜,2019,(10).

[7]齐卫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2020,(1).

[8]肖贵清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陈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性自觉[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责任编辑:高  静)

Strengthen the Confidence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Help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Zhang Yanbing

Abstract:Self confidence in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s recognition,adherence and defense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wo centenary” goals.It has profound and rich theoretical,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to strengthen the confidence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spond to the quer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comprehensively deepen the reform an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of the country.In the new era,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fidence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e need to establish a sense of problem,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and fully highlight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by strengthening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e system,improving the system,enhanc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system,and optimizing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of the system.

Key words: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wo hundred years”;system confidence;system foundation;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发展
区域发展篇
某些单位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