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春晚唱响乡村振兴“主旋律”
2021-07-16田媛媛
田媛媛
摘要:乡村春晚不只是一场文艺联欢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村民们朴实的歌声与舞蹈,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营造起浓浓的乡村过大年氛围,也让外出返乡的人们感受到满满的乡情。这些由农民自办、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春晚”,不仅激发乡村文化能量,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将农村“种文化”活动引向深入。乡村春晚这种文化新形式既闹新春又聚人心,既丰富村民生活又传承村规家训,在愉悦观众的同时也种下乡村文化复兴的希望。
关键词:传统文化;乡村春晚;自编自演;乡村振兴
乡村春晚最初的形式,就是过年期间,父老乡亲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手舞足蹈,老少爷们儿一起乐和。全国各地的乡村春晚尤以浙江丽水的最负盛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宽裕,乡村春晚已经日益成为我们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文化大餐。乡村村晚既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文化盛会。努力让文化引领农村健康发展,让村晚成为乡村展现村民积极,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良好平台。
一、乡村春晚的特点
在新春佳節里,忙碌了一年的农民也开始筹备自己的春晚,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春晚日渐成为流行的乡村节日文化。乡村春晚的节目大多是农民自编自演,有当地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和非遗技艺展示,有自编自演的小品,有红火热闹的歌舞,有时髦的魔术和走秀……那些原生态的节目,原汁原味,朴素动人,具有农村的气息,更有新年的味道,亲切的乡音唱出了心中喜悦,欢快的舞蹈跳出了美好向往,每一个节目表演完毕,黑压压的人群中间都会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勤俭、节约、简单、接地气,圆了农民百姓自己的春晚梦、舞台梦,得到了农民百姓的积极参与、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这是乡村春晚最显著的特点。
近几年,春节期间农村群众自办、自编、自导、自演的联欢晚会——乡村春晚,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既土得掉渣又不乏现代气息的农家秀,乡村春晚不仅成为广大乡村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动,而且也成为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乡村春晚起源于浙江丽水,后来,在文化部的大力推动下,各地的乡村春晚组织者成立了“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2016年,乡村春晚开展了“百县万村”大联动;2017年,全国有9个省区参与大联动活动。短短一两年间,乡村春晚的锣鼓从浙江丽水敲向全国,乡村春晚成为农村群众春节期间新的文化习俗。
二、举办乡村春晚的意义非凡
2014年1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升级为国家项目,充分说明春晚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力量,因此作为其同性质、同类型的乡村村晚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条件。在乡村春晚这个大舞台上,老百姓把自己的医疗养老、优质的教育、优良的婚育、文明新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系列梦想逐一展现,通过乡村春晚平台传播到乡村的每一片土地和每一个农民的心田。因此,举办乡村春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乡村春晚是凝聚村民情感、促进乡风文明的新载体
乡村春晚迎新春。举办乡村春晚的最初目的是为乡村群众提供娱乐,但在提供娱乐之外,乡村春晚的价值和意义也日益丰富起来。比如,村民自编自唱、自演自赏自办的“乡村春晚”聚人气、接地气,以娱乐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少了黄、赌、毒,少了打架斗殴,这对陶冶情操,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推进村民参与管理村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而从观演村民的反馈看,无论是观众的如痴如醉,还是演员的兴奋雀跃,都彰显了乡村春晚作为新民俗在村民心目中的独特地位,表现出农民发自内心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村民们就好这口儿,不看演出不算过年。”“可不是嘛,过去过穷日子,村民们都忙活着各自生计,如今生活富裕了,农闲时大伙儿聚在一起乐和乐和,唱唱戏,扭扭秧歌,别提多舒心了!”
(二)乡村春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在这一高屋建瓴的论断面前,在“新返乡”蔚然成风的新的时代风潮前,乡村春晚这个文化符号,的确是当之无愧地体现了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表达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他们的文化自信,能够凝聚村民情感、繁荣农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推动和谐新农村建设。乡村春晚这一“农民朋友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的‘草根文化”,如一双生花妙手,有力叩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乐章。乡村文化振兴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乡村春晚乘风而起,成风化人。在这一意义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乡村春晚“让我们回望了过去又看到了现在,更重要的是还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总之,乡村春晚无论对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对构建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抑或对锻造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乡村春晚是乡村发展的“年志”
乡村春晚没有大腕明星,没有华丽舞台,却真实、温暖,那浓浓的乡土味、家乡情,让人倍感亲近,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与之同乐。乡村春晚的舞台是村里的,演员是村里的,主持人是村里的,观众是村里的,甚至说的唱的事也是村里的,更贴近村民的生产生活实际,更接地气,也就更具感染力、吸引力,更令村民喜闻乐见。登上乡村春晚的乡亲们,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童,都是在以自己的艺术方式表达对无声岁月的礼敬、对乡愁记忆的继承和对美好生活的畅想。有的“春晚”是为了纪念脱贫,除了庆祝新春佳节,还流露出村民脱贫之后的喜悦,寄托着村民过好日子的希望。乡村春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乡村发展的“年志”“大事记”或“历史”。乡村春晚这种文化新形式既闹新春又聚人心,既丰富村民生活又传承村规家训,在愉悦观众的同时也种下乡村文化复兴的希望。”乡村春晚不仅给大家一段快乐的时光,也让村民在欣赏“春晚”中增添建设美好家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乡村春晚的未来之路
乡村春晚不只是一场文艺联欢,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中共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钱袋子鼓起来之后重视精神财富”正成为中国农村群众的新期盼。乡村春晚的兴起,作为繁荣群众文艺的重要力量,这不仅仅是社会文化现象,更是实现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载体,其品牌影响力、辐射力不断增强,示范引领效应显著,营造了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文化生活新风貌。乡村春晚是我们老百姓的一个自由舞台,也是老百姓向往美好的生活一个文化梦想,乡村春晚是民俗的、是草根的、是老百姓内心所喜爱的,这种基于老百姓自己的一种文化对于国家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乡村文化的振兴与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
乡村春晚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也是当代乡村群众自办文化迎接新春的文化习俗。作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又一创新载体,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继承,更是重铸村民精神家园的重要方式。只有多方合力,因势利导,以点拓面,让乡村春晚在广大农村“星火燎原”,走得更远。乡村春晚已成为全国打造的又一响当当的文化服务品牌,在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村子里的“春晚”樂百姓。乡村春晚的举办,弘扬了正能量,焕发了乡风文明新气象,让党群的心贴的更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明显提升。乡村春晚中也不乏村民自发排演的紧贴时代脉搏、颇显家国情怀的节目。乡村春晚舞台上的节目,有当地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和非遗技艺展示,有自编自演的小品,有红火热闹的歌舞,有时髦的魔术和走秀……那些原生态的节目,原汁原味,朴素动人,因为大都是村民平时的拿手好戏,而从观演村民的反馈看,无论是观众的如痴如醉,还是演员的兴奋雀跃,都彰显了乡村春晚作为新民俗在村民心目中的独特地位,表现出农民发自内心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传承农村年俗文化需要更多“乡村春晚”,涵养农村精神文明需要更多“乡村春晚”。各级政府应该把“乡村春晚”列为农村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社会各界应该为“乡村春晚”创造环境,提供资源,给予关注和支持。尤其是文体部门和基层乡镇、街道,更该因势利导,鼓励各村庄在村民自愿、人力财力物力允许的前提下积极筹办“乡村春晚”,并从资金、设备、人员、技术等方面予以适当帮助,当然,“乡村春晚”不应追求排场,也不应强求每村必办或拘泥于一村一办,可以附近村庄多村联办。另外,有关部门在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时,也可以与乡村联办“春晚”。充分发挥“春晚”的正面导向效应和教化功能,在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中宣传政策、凝聚人心和改进村风民风。
愿“乡村春晚”的舞台越来越多,越来越宽,让老百姓过年过得更充实、更健康、更快乐、更有味道!
参考文献
[1]陈若愚.让文艺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澎湃动力[N].中国艺术报,2021-04-26(007).
[2]傅瑶.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空间建设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04):59-61.
[3]帅丽芳.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以丽水“乡村春晚”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20,42(06):11-17.
[4]邵婧.浅谈乡村春晚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价值[J].中国文艺家,2020(06):286-287.
[5]陶稳.乡村春晚与农民文化主体性初探——以安徽省Z村首届乡村春晚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1):215-216.
(安徽省泗县文化馆 安徽 宿州 2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