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医院临床学科发展能力分析*
2021-07-16汪安勇陈奎叶俊李鹏黄芳朱南锋张新益陈光辉
汪安勇,陈奎,叶俊,李鹏,黄芳,朱南锋,张新益,陈光辉Δ
(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务处,安徽 合肥 230022;2.温州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学科建设是医院内涵建设的主体工程,也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1],作为医院建设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全面打造优势学科群,推动医院全面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重大举措[2],能够直接反映出一所医院的医疗、科研、教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3]。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大型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日益清晰,已由规模效应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4]。通过对学科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有助于了解每个学科在医疗服务、人才队伍、社会声誉、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等维度的优势与不足,找准学科定位,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从而提升学科竞争力。同时,评价结果也为医院管理者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制订学科建设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和政策建议,有利于明确医院学科战略定位、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从而促进学科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2018年安徽省某大型综合医院临床学科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医院学科发展。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经过查阅文献、专家讨论,形成临床学科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调查表,通过各临床科室填报和信息系统抓取,共获得2018年26个临床学科建设相关指标数据。
1.2 研究方法
2 临床学科发展能力分析
2.1 评价指标数值标准化
综合指数法将多个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指标化为一个能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进行评价,避免了单一指标评价的片面性[6];在实际应用中对原始数据进行相对化处理,消除了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对数据的分布、指标的数量无严格要求,较为简便易行,能准确、合理、全面地评价医院工作质量,提高分析效能[7]。能力指标X1~X15中X3为低优指标,其他为高优指标,各项指标的标准化情况见表1。
表1 各临床学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
2.2 综合指数及排序
26个临床学科的发展能力综合指数见表2。医院各临床学科发展能力综合指数妇产科、皮肤科排名靠前,心脏大血管外科排名靠后。医疗服务能力指数最高,人才队伍、社会声誉、科研水平、教学能力4项指标的综合指数相差较小,能力结构总体较为均衡。
表2 各临床学科发展能力综合指数
2.3 医院临床学科发展综合指数的概率值分布
根据临床学科发展能力综合指数G对各临床学科进行排序,R 值按从小到大排列,计算累计频数,通过查表,将累计概率转换为相应 Probit 值 Y[8],见表3。
表3 临床学科发展能力综合指数G值分布及对应的概率单位值Probit
2.4 各临床科室学科发展能力分档
以G值为因变量,概率单位值Y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求回程方程:G=3.266+0.117Y(F=171.173,R2=0.877)。根据秩和比法分档要求将临床学科发展能力分为4档,以相应的概率单位值代入回归方程求得分档临界G值,将其与各临床学科综合指数G值进行比较并分档,结果见表4。
表4 临床学科发展能力分档情况
3 临床学科发展情况分析
3.1 医院各临床学科综合实力较强
2018年医院全面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开放床位数4865张,26个临床学科门诊328万人次,出院病人17万人次,病床利用率110.52%,三四级手术占比70%以上,医师1117人,护士1952人,副主任以上医师483人,拥有博士学位388人,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等国家级学术团体任职253人次,国家级会议举办35场,国家及以上会议发言126人次,SCI论文数225篇,国家级规范或者指南制定41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44项,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17本,临床新技术新项目开展175项。连续八年入围中国最佳医院百强,其中皮肤科、泌尿外科、生殖医学入围华东地区五强;在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综合排名第77位,25个学科进入百强,21个学科全省第一。国家级心血管类疾病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计划获国家批准,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医疗处置中心和安徽省紧急医学救护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以医院为中心的省级立体医疗救援体系初步形成。同时,医院启动“登峰计划”,加强学科建设,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新增两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医院Nature指数全国排名进入前50,优势学科集群效应显著,核心竞争力较强,优势病种、技术开展、品牌专科特色明显。
3.2 各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通过对各临床学科发展综合指数进行分析,心脏大血管外科、普胸外科、烧伤科、血液内科、放疗科、整形外科、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眼科普遍小于10,而泌尿外科、急诊医学科、神经内科、普外科、皮肤科均大于20,妇产科更是达到了33.98,各临床学科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通过对各临床学科发展能力进行细分,从医疗服务指标来看,妇产科、普外科、皮肤科排名靠前,门诊、出院患者较多,平均住院日较短,患者认可度高;整形外科、烧伤科、心血管外科排名靠后,门诊患者、出院患者较少,平均住院日较长。从人才队伍来看,皮肤科、内分泌代谢科、感染病科排名靠前,高级职称占比、博士占比、中青年医师占比较高,学科发展潜力较大,妇产科、心血管外科、急诊医学科排名靠后,人才梯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从社会声誉来看,急诊医学科、皮肤科、普外科排名靠前,国家级规范或者指南制定、国家级学术团体任职人次、国家及以上会议发言进行较好,整形外科、心血管内科、放疗科排名靠后,学科声誉提升空间较大;从科研水平来看,妇产科、皮肤科、神经内科排名靠前,SCI论文数、国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新技术新项目准入数量较多,科研产出成果显著,神经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排名靠后,科研水平有待加强;从教学能力来看,妇产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排名靠前,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进修人数较多,教学能力较强,眼科、风湿免疫科、血液内科排名靠后,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3 各临床学科能力结构存在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妇产科的学科发展能力最强,医疗服务、社会声誉、科研水平、教学能力4个维度的综合指数都位于前列,尤其是科研能力维度中的国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新技术新项目准入数全院排名第一,SCI论文数全院排名第四;医疗服务维度中的门诊人次全院排名第一,住院人次和平均住院日排名第二,仅次于普外科。但就人才队伍来说,虽然所在学科副主任以上医师数、博士数和中青年医师数量全院排名靠前,但是高级职称占比、博士学位占比、中青年医师占比低于全院平均水平,学科发展存在短板,人才梯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科发展综合排名第二的皮肤科的医疗服务全院排名第三,人才队伍全院排名第一,社会声誉全院排名第二,科研水平全院排名第二,教学能力全院排名第三,各项能力较为均衡,但是从各项具体指标来看,出院人次和进修人次较少,仅为全院平均水平的28.36%和53.61%。此外,国家级规范或者指南制定数量急诊医学科和皮肤科分别达到了7项和6项,同时有10个学科数量为0,国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妇产科、皮肤科、神经内科分别达到了3项,但有15个学科数量为0,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呼吸内科达到了3项,但有14个学科数量为0,各临床学科之间的差距较大。最后,放疗科、血液内科、烧伤科、普胸外科、心血管外科的各项指标普遍低于全院平均水平,学科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4 临床学科发展能力提升策略
学科建设作为医院发展的核心,重点是学科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患者能力的提升[9]。通过对学科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能够了解医院各学科的发展现状、科教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总结学科建设经验,规划学科发展方向[10]。本文根据能力分档结果,将临床学科划分为品牌学科、优势学科、一般学科和薄弱学科。通过细分能力维度,品牌学科中妇产科高级职称占比、博士占比、中青年医师占比均低于全院平均水平,皮肤科出院人次和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数量相对较少,应当在补足短板的基础之上建设科研平台,促进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11],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以科学研究支持主要疾病的病因学研究,解决限制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优势学科中人才队伍薄弱的现象较为普遍,应当注重选拔学科带头人,引进博士生,提升中青年医师占比,作为人才梯队的中坚力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支柱作用[12],提升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质量和所在学科的整体实力。普通学科中医疗服务、社会声誉、科研水平、教学能力相对较弱,应当在创新医疗技术、提升诊疗水平、改善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支撑作用,发挥学科辐射,提升学科声誉和科研水平,强化教学能力。针对薄弱学科,应当分析心脏大血管外科的特殊性,提升治疗和护理质量,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强多学科协作,通过提升诊疗能力,保障医疗工作的安全性与高效性[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