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归属学院的发展战略*
——基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
2021-07-16赵云
赵 云
(1.右江民族医学院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2.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俗话说:学院是“小”的大学,大学是“大”的学院。换句话说,学院是浓缩版的大学,大学是扩展版的学院。因此,学院必须像其所属的大学一样承担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重要任务。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既是培养预防医学人才的摇篮,也是培养卫生管理人才的高地。复旦大学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的开拓者,也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领头羊,从根本上看是公共卫生学院领导和推动的结果。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对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学院简介[1]”进行分析,力图解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发展战略,从中提示复旦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战略密码。
1 办学宗旨及其启示
1.1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办学宗旨
根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简介:“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源于颜福庆教授1928年7月在上海医学院内组建的公共卫生科。在不同的时期,公共卫生学院在中国的疾病防治、预防保健及卫生政策的决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卫生学院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治学理念,以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高层次人才为己任,造就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术带头人和公共卫生实干家,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教授,原上海医科大学副校长、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陈洁教授,原上海医科大学副校长、世界卫生组织高级业务官员陈秉衡教授,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张作风教授,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汤胜蓝教授,牛津大学医学院中国项目部主任陈铮鸣教授等,他们引领了国内外多个预防医学方向的事业发展。”
1.2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办学宗旨的启示
1.2.1 两类学科背景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培养两种人才,一是公共卫生人才,二是卫生管理人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学科标准来培养卫生管理人才。作为培养卫生管理人才的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其学科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作为二级学科分属两个一级学科,一是公共管理学科,二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按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涵盖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检验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等多个分支学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涵盖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五个专业。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质上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却参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下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偏重医学和技术,毕业后仍然授予管理学学位。
1.2.2 卫生管理人才
在复旦大学例举的8位名人中,陈洁教授是卫生政策与卫生技术评估专家,陈秉衡教授是环境卫生专家,林东昕、沈洪兵、张作风和陈铮鸣4位教授是流行病学专家,孟庆跃是卫生管理与政策专家,汤胜蓝教授是卫生经济学家。如果按专业进行分类,陈秉衡、林东昕、沈洪兵、张作风和陈铮鸣5位教授是公共卫生专家,陈洁、孟庆跃、汤胜蓝3位教授是卫生管理专家。可见,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既是公共卫生专家的摇篮,也是卫生管理专家的摇篮。无论是公共卫生专业,还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都有一个共同的“根”,即医学。这启示我们,在培养卫生管理人才的过程中,加大和加强医学课程教育至关重要。
1.2.3 不同学科共同发展
基本上每所医科院校的公共卫生学院或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都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两个学科,但是通常都是“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而“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结果导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强”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弱”。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却能协调好两个学科的关系,平衡好两个学科的发展,最终推进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更令人惊喜的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往往要“强”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7年9月,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和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分学科排名中[3],复旦大学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排名全国第三(5★),而其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排名全国第一(5★)(见表1)。
表1 2017—2018年两个学科排名比较
2 科学研究
2.1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科学研究状况
根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简介:近年来,学院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特色优势进一步发展,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学院以保障人群健康,控制重大疾病和贡献科学决策为目标,在长期的科研与教学活动中,形成了“重大疾病的流行规律与控制”“环境医学与卫生毒理”“人口健康与健康行为”“社区医学与卫生服务”“卫生政策与管理”5个主要研究方向。围绕五个方向成立15个研究中心(所),包括预防医学研究所、热带病学研究中心、医学技术评估中心、营养食品研究中心、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医院管理研究所、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估中心、全球健康研究所、健康传播研究所、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医学教育研究所、艾滋病研究中心、结核病研究中心、社区卫生研究中心、中瑞食品安全营养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医学信息与医学统计平台。为打造一流的科研能力,公共卫生学院在高峰建设项目的资助下,已建成了五大学科公共平台,即生命全程健康管理平台、环境与健康平台、重大慢病及传染病防控平台、全球健康平台及健康风险预警与防范平台。过去3年中,科学研究不断突破,在专业顶级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累计达40篇,并有8篇ESI高被引论文,获得了年均900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专职教师队伍的人均科研经费达100万元人民币。此外,还获得了近30项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涵盖国家重点联合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基金等。大气污染与健康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高被引学者”的行列。一批国内重点项目频频获奖,并直接应用于国家卫生决策。研究成果更趋国际化传播,部分国际合作研究成果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推广。
2.2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科学研究的启示
科学研究水平是一所高校发展水平的标尺,是一个学院发展水平的标尺,是一种学科发展水平的标尺,是一个专业发展水平的标尺,是一位学者发展水平的标尺。因此,科学研究是引擎之基与活力之源[4],决定着一所高校发展的成败、一个学院发展的成败、一个学科发展的成败、一个专业发展的成败、一位学者发展的成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探索出“重大问题→研究方向→研究中心→依托项目→研究平台→产出成果→成果应用”的科学研究链条,这个链条可以概括为:围绕国家重大问题,确定研究方向,组建研究中心,依托重大研究项目,搭建研究平台,产出研究成果,加强社会服务。预防医学的研究可以按这个链条产出成果,卫生管理的研究也可以按这个链条产出成果。这个科学研究链条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并应用于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见图1)。
图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科学研究链条
3 学科建设
3.1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科建设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国内第一批招收、培养研究生的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为“公共管理”内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学院设有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公共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科专业2个:预防医学和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院为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学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两个部属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原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一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五个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环境卫生学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科、劳动卫生学科、流行病学科、卫生毒理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两个学科为复旦大学“985工程”一期重点学科。
3.2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科建设的启示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教育的三大职能[5],而三大职能以学科建设为基础[6]。大学教育好比一只雄鹰,人才培养是其“体”,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其“两翼”,而学科建设就是这只雄鹰翱翔的蓝天。那么,如何推进学科建设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探索出了道路,即学位授权点、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三位一体推进。自然科学的重点实验室约等于社会科学的重点研究基地(厅级、省级、国家级),所以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可以概括为学位点授权、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的三位一体推进。医科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专业,但本质上还是社会科学类专业,所以可以按照“学位点授权+重点学科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进行学科建设(见图2)。
图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路径
4 师资建设
4.1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师资建设
目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组部“万人领军”计划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等国家级高端人才为引领,以优秀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以东方学者、浦江人才、晨光计划等优秀青年教师为后备力量,以优秀实验技术人员为支撑的创新型团队。先后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高端海外研修计划”的团队建设支持。现有专任教师105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36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高于50%。教师中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1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7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76%。有40岁以下青年教师48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9%,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100%。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郝模教授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姜庆五教授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通讯院士;徐飚教授为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傅华任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钱序教授为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生殖健康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阚海东获聘美国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杂志区域编辑;罗力为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姜庆五、金泰廙为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傅华、周志俊、冯学山、宋伟民、郭红卫、赵耐青、赵根明、居丽雯等分别为上海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专业委员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社会医学专业委员会、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食品卫生专业委员会、卫生统计专业委员会、流行病学专委会专业委员、卫生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傅华为上海医学会卫生专科分会委员会主任委员;郝模为上海医学会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志俊、屈卫东、赵根明、夏昭林等入选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王伟炳、张铁军、陈波、郑频频、赵卓慧等入选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4.2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师资建设的启示
大学教育的主体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大学教育的好坏[7]。那么,如何建设师资队伍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提供了十个维度(见图3)。①学历维度: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任务是提升学历层次和优化学历结构;②职称维度: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二任务是提升职称档次和优化职称结构;③导师维度: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三任务是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并提升档次;④专业指导委员会维度:师资队伍建设的第四任务是让更多的专业教师成为各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⑤学会和协会维度: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五任务是专业教师担任相关学会职务或担任相关协会职务;⑥编委维度:师资队伍建设的第六任务是专业教师担任专业学术期刊或综合学术期刊编委;⑦学位学科委员会维度,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七任务是专业教师担任市、省、国务院学位委员成员、学科评议组成员;⑧专家维度:师资队伍建设的第八任务是专业教师担任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咨询专家;⑨人才维度: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九任务是专业教师获得杰出人才称号(如“万人领军”计划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等);⑩团队维度:形成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骨干人才为中坚力量,以优秀青年为后备力量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图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十个维度
这十个维度为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标杆”,一是提高硕士和博士的比例,二是提高副教授和教授的比例,三是提高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比例,四是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担任各省甚至教育部公共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五是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担任省级或国家级学会的职务(如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和中国医院协会),六是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担任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等专业学术期刊编委,七是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担任各省甚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甚至是学科评议组成员,八是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担任各级医疗保险部门或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咨询专家,九是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获得杰出人才称号(如八桂学者等),十是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形成高端人才引领、骨干人才支撑、后备人才推动的梯度人才队伍。
5 人才培养
5.1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人才培养
这些年来,教学的中心地位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形成共识,各部门都能紧紧围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开展各项工作。公共卫生学院各教研室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意识,注重教学研究,注重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注重教学效果,重视教师良好师德的培育,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公共卫生学院始终贯彻复旦大学关于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提倡以高水平学科建设带动教学,从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等方面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固根本,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宗旨,尤其是在本科教学中,公共卫生学院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和学生辅导员“双重并举”制,由本科生导师引领学术,辅导员负责思政与生活管理,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专业教学上,坚持教授与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并将此要求列为教师年终考核的指标之一。现有在校本科生530人、研究生481人,教授及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高达96%。公共卫生学院获授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3门、重点课程4门,中国大学慕课课程4门。2012年以来主编教材26本,包括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11本。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2项,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奖1项。”
5.2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人才培养的启示
5.2.1 教育理念上以本为本
2018年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这是新时代办好本科教育的行动宣言。大学教育是“立德树人”,本科生教育是这棵树的“本”,硕士研究生教育是这棵树的“干”,博士研究生教育是这棵树的“枝”(见图4)。然而,著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逐渐形成了“重博轻硕忽本”的问题。根深才能叶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保留本科教育,并重视本科教育,实在是难能可贵。实际上,有的高校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为“弱势专业”,为了避免其拖“强势专业”的后腿,停办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例如: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图4 大学教育“树”状结构图
5.2.2 以学科带动教学
复旦大学提出“以学科带动教学”,这是一个创新性的想法。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有两个思路,一是改善教学方法,二是优化教学内容。据调查,普通高校主要是通过改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引入先进教育技术(如PPT、网络课程、慕课),二是引入先进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PBL教学法)。重点高校主要是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来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研究,二是学科研究。科学研究是“运用知识”,运用知识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给学生讲授前沿知识,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科研究是“创造知识”,创造知识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自创知识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创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显然,尽管都是好方法,但是以学科带动教学比以科学带动教学的层次更高,以内容推动教学比以方法推动教学的效果更优(见图5)。
图5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升模型
5.2.3 人才培养的“双重并举”制
目前,各地都在探索本科生导师制[8],实际上是将“一对一”的研究生培养方法移植到本科培养中,让本科教育也实现“一对一”培养,从而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本科教学的“双重并举”制,是对本科生导师制度的超越。然而,坦率地说,“双重并举”制也并非最好的本科生培养制度。右江民族医学院正在探索“四重并举”制本科生培养制度(见图6),一是专任教师教知识,二是本科导师教科研,三是班主任管生活,四是辅导员理思想。实践证明,“四重并举”制可以实现本科生的全面发展。
图6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四重并举”培养模式
5.2.4 教授与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
同样是上课,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有什么区别?长期以来,高校默认的认识是:助教教专科生,讲师教本科生,副教授教硕士生,教授教博士生。那么,为何要求教授和副教授也为本科生授课呢?原因是本科生需要具备四个层次的能力,即发现问题的能力、描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初级能力、描述问题是基本能力、分析问题是中级能力、发现问题是高级能力,必须由不同层级的专业教师负责。助教主要教本科生解决问题的“技”,讲师主要教本科生描述问题的“术”,副教授主要教本科生分析问题的“法”,教授主要教本科生发现问题的“道”,这种教育模式可称“四师并教”(见图7)。
图7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的“四师并教”模型
5.2.5 以资源保障教学
名师、团队、课程、教材和教改是保障教学的五个资源,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五个标准(见图8)。的确,各高校也是用这五个指标来衡量教学质量的,分别是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改成果。每个指标又分出三个档次,教学名师分为校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三个档次,教学团队分为校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三个档次,精品课程分为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三个档次,规划教材分为校级规划教材、省级规划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三个档次,教改成果分为校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三个档次。指标是衡量教学质量优劣的尺度,档次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尺度。
备注:“×”代表相互“协同”而不是“累加”图8 保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五个环节
从微观上讲,高校多以“名师”为标准衡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获得校级教学名师则意味着这位教师在校内具有优秀的教育教学水平,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则意味着这位教师在省内具有优秀的教育教学水平,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则意味着这位教师在国内具有优秀的教育教学水平;高校多以“团队”为标准衡量一个教学团队的教育教学水平,获得校级教学团队则意味着这个教学团队在校内具有优秀的教育教学水平,获得省级教学团队则意味着这个团队在省内具有优秀的教育教学水平,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则意味着这个团队在国内具有优秀的教育教学水平;高校多以“规划”为标准衡量一本教材的质量高低,获得校级规划教材则意味着这本教材质量在校内优秀,获得省级规划教材则意味着这本教材质量在省内优秀,获得国家级规划教材则意味着这本教材质量在国内优秀;高校多以“精品”为标准衡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则意味着这门课程的授课质量在校内优秀,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则意味着这门课程的授课质量在省内优秀,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则意味着这门课程的授课质量在国内优秀;高校多以“成果”为标准衡量一项教改成果的质量高低,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则意味着这项教改成果在校内优秀,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则意味着这项教改成果在省内优秀,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则意味着这项教改成果在国内优秀。
从宏观上讲,一个专业,只有具备校级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团队、校级规划教材、校级精品课程、校级教学成果,在校内才被公认为优势专业;一个专业,只有具备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省级规划教材、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在省内才被公认为优势专业;一个专业,只有具备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在国内才被公认为国内优势专业。目前,医科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常在校内被定位为“弱势专业”,其主要原因是该专业很少获得校级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团队、校级规划教材、校级精品课程、校级教学成果;常在省内被定位为“弱势专业”,其主要原因是该专业很少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省级规划教材、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常在国内被定位为“弱势专业”,其主要原因是该专业很少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因此,要改变“弱势专业”的定位,成为公认的“强势专业”,医科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须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发展一批教学团队、编写一批规划教材、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取得一批教改成果,一步一步往前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首先从校内优势(特色)专业起步,然后向省内优势(特色)专业进军,最后与国内优势(特色)专业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