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患者90例院前规范流程化处置效果的分析
2021-07-16张杨
张 杨
晋城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山西 晋城 048000
作为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脑卒中疾病导致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约占卒中的70%,救治越早效果越好。本研究主要评估医护人员采用规范流程化的脑卒中院前急救措施对于缩短卒中发病到治疗的时间以及改善患者预后的意义。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随机抽取我中心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所急救的90例脑卒中病人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7例,女43例,平均(54.21±14.62)岁。选择2018年1月以前(我中心尚未开始脑卒中流程化救治质控)的90例脑卒中病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4例,女46例,平均(53.16±13.97)岁。统计学检验两组的高危因素、性别、年龄、并发症,P值>0.05,均衡性、一致性良好,可用于对比分析。
1.2病例纳入标准[1]: ⑴经影像学诊断有新鲜脑梗灶;⑵接受系统全程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⑴送院后24小时内死亡或不治回家者;⑵既往因脑卒中病史留有后遗症患者;⑶患精神疾病及不配合治疗患者;⑷颅脑外伤及颅脑出血性疾病。
1.3方法 对照组随机选取2018年之前(我中心尚未实施脑卒中流程化救治的质控管理),救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
观察组随机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所救治的90例脑卒中病人。2018年1月开始,我中心和当地三甲医院合作并对调度员及院前急救人员实施脑卒中流程化救治的质控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⑴调度员使用标准化卒中辨认量表——辛辛那提院前卒中量表(CPSS)快速分辨脑卒中患者。对于疑似卒中患者,则强调优先派车救治,并且要求派车时间<1分钟。调度员在医生抵达现场前,指引患者身边人员采取必要的救治措施。
⑵院前急救人员迅速反应。要求出车时间<2分钟,急救反应时间<20分钟,现场救治时间<15分钟。急救医生见到患者后,利用卒中量表CPSS,快速识别脑卒中。对于疑似脑卒中患者,使用卒中现场评估分诊量表(FAST-ED)再次评估,如果FAST-ED4分,则高度怀疑患者大血管阻塞所致脑卒中(LVO)。
⑶现场急救措施。首先询问病史,其中确定发病时间或最后正常的时间最重要。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等状态,做心电图等。持续低流量吸氧,确保血氧达到94%以上。开放液路,对血糖测量值<3.3mmol/L的患者补充葡萄糖。对高颅压患者,给予降颅压治疗。以上任何抢救治疗都必须在转送途中完成,不能耽搁转运。
⑷合理转送,途中上传患者信息至医院。患者到达医院前,通过手机APP将病人情况传送至医院,与院内人员做好交接。对于FAST-ED4分(疑似LVO)的患者,发病时间明确小于6小时,则开通绿色通道,经神经科医师会诊后,优先转诊至最近的具有血管内救治能力的综合卒中中心(csc)。
1.4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研究组与对照组发病到入院(ODT),发病到溶栓治疗(OTT),发病至完成CT检查,发病至转诊到CSC等时间节点。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后遗症及病情转归。
2 结 果
2.1观察组的ODT、OTT、发病至完成CT检查、发病至转院至综合卒中中心(CSC)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病人发病至入院、检查、治疗及转院时间对比
2.1观察组的神经功能后遗症发生率18.9%,放弃治疗率4.4%,死亡率4.4%,好转出院率91.1%;对照组的神经功能后遗症发生率42.2%,放弃治疗率17.8%,死亡率6.7%,好转出院率75.6%。观察组的后遗症发病率、放弃治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好转出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病人后遗症及病情转归比较[例%]
3 讨 论
不规范的院前救治及转运是导致AIS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原因之一,不规范的调度、院前救治及院前院内衔接会导致AIS患者的救治延误乃至错过溶栓治疗时间窗。对于AIS病患,在发病4.5h内实施溶栓救治,对于疑似LVO的患者且发病时间小于6小时者,优先送至附近的具有综合血管内救治能力的CSC,是目前最有效的急救措施[2]。经过规范流程化培训的调度员和院前急救人员能够快速识别脑卒中,调度员优先派遣接受过卒中流程规范化培训的急救医生,急救医生对有卒中可疑的患者规范处置并优先转送至有救治能力的医院。
综上所述,调度员和院前急救人员接受规范流程化的脑卒中处置培训,配合后期急救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可以显著缩短急救时间;对于疑似LOV病人,由于急救绿色通道的开通使其可以快速被转送至CSC并紧急实施血管内取栓联合溶栓等治疗;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后遗症的出现率显著下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