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与长三角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比较与思考
2021-07-16杨乃平
□ 杨乃平 晏 飞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南京、杭州、合肥、苏州、宁波等五市,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发展潜力愈发凸显,拉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增强。2020 年8 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抓好重点工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千帆一道带风轻,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迈向新格局的关键节点,通过城市间比较,进一步认清合肥的差距与不足、方向和目标,做到底数清、定位准、方向明、路子对,有助于回答好“新时代合肥发展之问”,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合肥力量。
|总体比较,合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总量差距明显
(一)从GDP 看,相对差距逐年缩小
“十二五”以来,合肥经济厚积薄发,GDP 总量由“十一五”末的2701.61 亿元连跨7 个千亿台阶,到2019 年达9409.4 亿元,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四市,差距逐年缩小。2011—2019 年,合肥GDP 年均增长10.6%,分别快于南京、苏州、杭州、宁波1.1、2.3、2.1 和2.8 个百分点,2019 年合肥GDP 相当于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的67.1%、48.9%、61.2%和78.5%,比2010 年分别提高13.2、19.4、15.8 和25.8 个百分点。
(二)从财政看,地方收入质量不高
2019 年,合肥市地方财政收入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在五城市中均为末位。地方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的47.2%、33.6%、37.9%和50.8%。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是衡量财政收入质量的重要指标,合肥市税收收入占地方收入比重仅为76.4%,是五城市中唯一占比低于八成的城市,远低于苏州、杭州的89.6%和91.1%。
表1 五大都市圈区域中心城市面积及生产总值情况
表2 2019 年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财政收入情况
(三)从外贸看,开放度明显偏低
2019年,合肥进出口总额2221.2 亿元,仅相当于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的46.0%、10.1%、39.7%和24.2%,外贸依存度为23.6%,在五城市中垫底,低于苏州90.7 个百分点。2020 年以来,合肥进出口在五城市中表现较好,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外贸依存度明显提升(达26.7%),但仍分别低于南京、杭州9.0和10.9 个百分点。
表3 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进出口情况
表4 2019 年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人均指标情况(单位:元)
(四)从人均看,主要指标总量靠后
合肥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人均指标在五城市均居末位。其中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苏州的64.5%、44.3%和66.2%。
|产业比较,工业后发优势明显,服务业相对落后
(一)工业比重偏低,但新兴产业具有相对优势
2019 年,合肥工业增加值1961.0 亿元,相当于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的46.5%、23.6%、45.7%和38%,工业占GDP 的比重五城市垫底,仅为20.8%,远低于苏州、宁波的43.2%和43.1%,也低于南京、杭州的的30.0%和27.9%。
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人工智能等3 大产业入选国家首批66 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杭州入选2 个,宁波、苏州各1 个,南京没有入选。合肥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50%,达52.6%,2018 年杭州、苏州战新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0.6%和50.8%。
(二)服务业长足进步,但仍有差距
2019 年,合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首次突破60%,达60.6%,比2010 年提高19.4 个百分点,与南京、杭州的差距由2010 年的9.5、7.5个百分点缩小到1.4 和5.6 个百分点。2019 年,合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8.22 亿元,高于宁波,但仅相当于南京、苏州的六成左右(分别为61.4%和56.0%)。
|潜力比较,合肥科教资源丰富,创新投入强度不足
(一)科教资源丰富,人才储备充足
合肥是继上海之后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建成、在建、拟建国家大科学装置9 个,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2019 年,合肥拥有普通高校55 所,居五城市首位,在校学生达68.5 万人,居第2 位,仅次于南京,分别为苏州、宁波在校学生数的2.8倍和3.3 倍。
(二)创新投入强度不足,成果转化仍需加强
2019 年,合肥研发投入强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为3.10%,在五城市中仅高于宁波;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25453 件和5981 件,均居五城市第4 位。南京、杭州发明专利申请量均超4 万件、授权量均超万件。2019 年,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2539 家,仅高于宁波(2149 家),远低于苏州(7052家)和南京(4680 家)。
表5 2019 年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服务业情况
(三)从市场活跃度看,市场主体仍有差距
2019 年,合肥实有市场主体总量首次突破100 万户,达100.21 万户,但总量仍然垫底,仅高于宁波,比苏州、南京、杭州分别少88.85 万户、41.74 万户和29.57 万户。
表6 2019 年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教育和科技情况
表7 2019 年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市场主体情况(单位:万户)
|路径选择,扬长补短、推动更高质量经济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尽管合肥多年来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实现了从省会到长三角副中心,从科教基地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历史性巨变,但与长三角先发城市相比,在经济总量、产业层次、科技创新等领域仍有差距,还需进一步固优固强、补短补缺,努力推动更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工业后发优势,强化产业竞争力
突出后发优势,进一步巩固新兴经济发展势头。把创新驱动作为推进产业升级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突破口,打造一批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特色明显的产业地标。聚焦“芯屏汽合”“集终生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集群,构建市级、省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基地)梯次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系统提升传统制造业基础能力,助推家电、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链价值链跃升。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类脑智能、质子医疗等高端产业,加速市场应用、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发挥合肥制造优势,进一步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及内部业态的融合互动。特别是对接制造业“微笑曲线”两端环节,支持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配套发展现代物流、检验检测、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合肥智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聚集结构优化,推动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等新兴产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金融中心、会展中心,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三)聚焦创新驱动,调整优化资金资源配置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强化大新型研发机构、科研转化平台、孵化器加速器投入。更加重视资金资源配置向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资源投入与科技产出密集挂钩联动机制,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引进绩效考核,以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为目标,全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充分发挥科技金融作用,积极争取更多企业纳入“科创板”,更加重视扶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加速形成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创新格局。
(四)围绕成果共享,强化区域协同合作
强化都市圈协同合作,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深入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推进城市间的规划、政策、平台、项目对接。全面推动长三角一码通域,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多卡接入平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在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社会事业领域实现跨区域合作共享,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实现长三角更高质 量一体化,凝聚共识、汇集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