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体化谈运动能力现象及其相关问题探索

2021-07-15于素梅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概念技能

于素梅

运动能力无论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构成,还是对学生未来从事基本或专项运动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從目前有关运动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不仅存在一些不良现象,而且尚未精准把握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学生运动能力培养方面未明显改观。笔者从一体化的角度探讨运动能力若干现象,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及其根源,对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运动能力的培养具有关键性作用。

一、从多视角谈运动能力现象

通过多角度分析发现,运动能力在认识和培养方面均有待改进,否则会影响学生运动能力的形成速度和水平。笔者分别从教师、教学与学生3个方面进一步分析运动能力现象。

(一)加深对运动能力的认识

对运动能力的认知程度与运动能力的培养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在认识上出了偏差或认识不到位,则难以准确把握其有效培育方略。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访谈、查阅相关已有研究,以及观察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如下几种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或亟待解决。

1.厘清相关概念

部分体育教师对相关概念混淆使用,尤其是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能力等概念,尚未明确其本质区别何在。这些概念之间既有关联,又有明显的区别,一旦分不清就容易在不同语境或环境下混淆使用。运动技术主要指向的是动作规格与要求,能够按此完成就代表学会某项运动技术,但仅代表“做对了”;运动技能是在“做对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能够熟练做出,甚至达到自动化水平,代表的是“练熟了”;运动能力是在“练熟了”的基础上又一次提升,即在生活、比赛或特殊环境中都能灵活自如地应用,代表的是“会用了”。由此可见,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不同层面的概念,也是3种不同的状态,是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式发展过程与结果呈现。同时,它们之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没有前者,后者也不复存在。也可以理解为,起点是技术,终点是能力,中间状态是技能,三者贯穿在一条学生动作发展的主线上。假如把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混淆,学生可能就较难达到运动技能水平;假如把运动技能与运动能力混淆,学生就较难达到学以致用的水平。因此,消除对运动能力的认识误区,要从厘清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能力3个概念做起。

2.重视运动能力

无论是进行教学设计,还是组织课堂教学,大多数体育教师是围绕如何将一个个知识、一项项技能、一种种方法传授给学生,对学生通过学习使运动能力达到何种水平的关注不足,结果造成只注重单一或固定的知识、技能与方法的传授,忽略对能力形成的路径设计和方法的把握。《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运动能力作为必备的关键要素纳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让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认识到要多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重视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课堂教学中对运动能力的培养

部分体育教师对运动能力的培养不够突出,而且,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后,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不懂得将来有何用,更不明白如何用。所以,过去常常出现学生技术动作掌握到的一定程度、测试合格就算学完了的现象。如,前滚翻的学习,有些教师认为,学生能在垫子上完成前滚翻动作,测评及格后就应该转向下一单元内容的学习,而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快要摔倒需要用上滚翻动作时,学生却不会用,说明学生的学习未达到形成滚翻能力的水平。又如,球类运动教学,教师仅注重基本技术的学与练,缺乏从技能与运用层面的强化,学生只是在练习场景下能够完成动作,一旦换了场景,到了比赛中,有些学生就难以灵活运用,要么传接球失误率高,要么篮球的投篮、足球的射门等动作变形,命中率不高。这一方面反映出在课堂上各项运动未教到位,体育教师要么不知道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到位了,要么不知道如何才能教到位;另一方面,从学生体育学习和运动需求的角度来看,当学生对某项运动不感兴趣,或未建立浓厚的兴趣时,即便是教师系统化组织学、练、赛活动,学生也未必能够形成运动能力,因为消极被动的参与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运动能力的培养,各种因素的协同作用不可忽视,体育教师在组织运动技能教学时,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科学性、合理性,还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特点,更要遵循体育教育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富有成效地强化运动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学生个体对运动能力的形成表现

就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而言,运动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学生对运动能力的形成表现还不够充分。对学练中的表现、生活中的表现、比赛中的表现等做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学生的体育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以学为主,也有适当的练,但学段内容上多数忽略了让学生学懂、学会,锻炼时间上也远远不够,所以,从客观上讲,现有的课堂形式与状态想让学生形成运动能力并不容易。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对学生形成运动能力有充分的认识,懂得为什么要让学生形成运动能力,而不仅仅是达到掌握技能或学会技术的层面。教师需明确学生需具备哪些运动能力,怎样形成运动能力,运动能力的形成中学生应该做什么等。如果教师对以上都了如指掌,那么尽管学生在课堂上暂时不能形成运动能力,也会对其后续课内外运动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授、解析、指导等,充分发挥运动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如果仅靠学生自主领悟则会有一定难度。当然,运动能力的形成,课外也很关键,如果课外能够坚持锻炼,即达到“勤练”,那么运动能力的形成速度也会提升。但是,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多数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尽管国家已提出校内校外每天各进行1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但实际执行的力度尚不理想。此外,组织课内外比赛是形成以及检验运动能力水平的重要方式,但并非所有学校都能正确对待比赛,有些学校较少组织比赛,有些学校的比赛过于竞技化,不能建立课内外“常赛”机制,直接受影响的则是学生运动能力的形成速度和质量水平。

充分把握学生的运动能力形成的总体情况,不仅可以把握体育教育进程,也能及时而精准地把握运动能力对日常活动与体育竞赛的保障情况。经过调研、访谈和深度观察获悉,学生的运动能力,尤其是在生活、锻炼、比赛等场景下的运动能力表现还有较大缺口。如,日常生活中从高处跳下落地时未能屈膝缓冲,说明跳跃的能力不足;突然摔倒口鼻磕破出血或手臂骨折,说明滚翻和反应能力不足等。又如,体育锻炼中,有些学生运动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不足,加上体能较差,锻炼中的伤害事故也时有发生。再如,体育比赛中,有些学生出现动作变形、技术失误,体力不支等,都与专项运动能力以及专项体能不足等有着必然联系。

二、运动能力相关问题的关联性探索

有效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需要对运动能力形成的关联性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并探寻其根源,才能扎实推进。

(一)重视对运动能力相关概念间的认识

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运动能力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对运动能力及其相关概念的认识水平决定着对运动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当前,部分体育教师对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能力3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认识不到位,甚至存在偏差,就难以真正重视对运动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些问题,体育教师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明晰核心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如果对运动能力的内涵与外延缺乏明确界定,尤其是混淆了概念之间的区别,很可能导致重视的是另一件相关的事,偏离了初衷。如,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能力概念不清晰,界限不分明,原本想重视运动能力的培养,最终重视的结果却可能偏向技术学习或技能掌握。二是需要對核心概念的本质与表现做进一步分析,就运动能力的培养而言,其本质特征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象,也不能相互混淆。运动能力本质是指它的内在结构和属性,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运动能力是由体能、技能和心智能力构成的,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难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运动能力。基于此,重视对运动能力的培养时,就不可忽视这些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运动能力表现实际上是在日常生活、锻炼、比赛等不同场景下,运动能力的表达或呈现,即外显行为,言外之意就是关于运动能力看到的是什么。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危险需要躲避时,有些人跑得较快,有些人却跑得较慢;在足球比赛场上,抢球时有的人能快速抢到,有的人却慢了一步……这些都与奔跑速度有关,而奔跑速度快慢代表着奔跑能力的强弱,所以体育教育活动中,教师会组织学生练习奔跑,提高其速度,从而达到奔跑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体育教师既要懂得运动能力由什么构成,又要明确学生需要哪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与什么有关等,要对重视运动能力的培养有清晰的思路。

(二)重视对运动能力的培养及形成

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仅明确了重视什么还不够,真正重视起来还要落到实处,这里既存在重视的态度,还包含重视的方法。尽管知道重视什么,但不愿重视,对运动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还有些教师尽管愿意重视,但不知道如何重视,即重视的方法和措施不得当,也难以达到理想的运动能力培养效果。具体而言,由于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重点实施人群是体育教师,重要场所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环境,其中课堂教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对运动能力培养的重视方面,教师的态度最不容忽视,假如体育教师已经对运动能力的概念、本质、内涵等有了明确的把握,却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学生形成一定运动能力的目标也遥不可及。也就是说,只有具有了积极培养运动能力的态度,运动能力的形成才成为可能。有关重视运动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问题,但明概念、有态度是前提。

重视程度的体现是一个综合效应,同时与态度和方法均成正相关,不仅要有积极的态度,还要有有效的方法。当然,培养运动能力的方法要具体可操作,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与所要学的内容有关。如,学习基本技术,还是学习专项运动;学习会与不会有明显区别的内容,还是学习会与不会无明显区别的内容等,内容的类型不同、难度不同,运动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有的需要注重规范学习,有的则直接以练为主,组织方式会有一定的区别。因此,有针对性地重视,即达到了一定的重视程度,运动能力的培养才能见到成效,运动能力的形成速度和水平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三)对运动能力形成有所缺失直接影响对其的应用

学生形成一定的运动能力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技术、技能,而就当前的情况看,学生运动能力培养不足,形成不够,直接影响了应用。那么,为什么运动能力形成不足会对应用造成直接的影响呢?人们常说“学以致用”,就体育的基本或专项运动学习而言,“学”与“用”之间实际上是要达到一种形成运动能力的状态,达不到,“用”也就无从谈起。运动能力形成的程度,即达到的水平,与应用的灵活性成正相关,所以,运动能力达到的水平要尽可能地提高。要达到一定程度的运动能力,必须走结构式一体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之路。具体而言,一是要强化教会、勤练、常赛;二是要注重学、练、赛、评一体化系统组织;三是单个技术、组合技能与实景下的具体运用,这3点都不容忽视,且要合理安排,才能消除过去只教单个技术的不利于运动能力形成的不良现象。

运动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经历合理组织学、练、赛、评一体化系统连贯的过程,但目前对运动能力培养的各种不良现象仍然存在,如,对运动能力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学中对运动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学生各种运动能力的形成尚不充分等,关于运动能力互为影响的几个因素的关联性问题,如,概念混淆影响对运动能力的重视,重视不够影响运动能力的形成,形成缺失影响对其的应用等。有效解决这些有贯通性、层层递进的系列问题,才能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培育,助力运动能力的形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能用、会用。

[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学生运动能力等级标准与测评系统研究”(课题编号:20ATY008)]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概念技能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拼技能,享丰收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体育教师压力大”折射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