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预防风险 为学生校园安全保驾护航
2021-07-15沈洪
一、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校园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肩负着培育具有健全人格、综合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法制和社会意识觉悟的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尤其是在学校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面对学生在校园体育运动中产生的伤害事故,有效应对运动伤害事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悬在学校领导者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令学校体育教育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这一现实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如何平衡学生体育运动锻炼与校园体育运动伤害的矛盾,如何防止和控制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的发生,都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校园热点问题之一。
2015年,教育部印发《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提出采取课前检查、热身运动等方式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等行为和责任加以规范。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上述文件无疑为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开出了良方,为新时期的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工作的新问题
1.学校对于体育运动事故的被动应对
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这不仅在于要求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更在于通过施教者的引导,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人格得到健全。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受伤是不可避免的。体育运动的魅力在于竞争与拼搏,过程中身体接触和激烈对抗不可避免,这也是绝大多数体育活动的特色。上海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现状、成因及干预研究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上海市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发生率超过10%。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因活动保护不当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轻则挫伤、擦伤、关节损伤、肌肉抽筋、拉伤,重则造成骨折、呼吸紊乱、严重休克甚至丧失生命[1]。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受伤虽属小概率事件,但家长对于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受伤的态度,导致学校害怕承担责任与风险,而将学生“圈养”起来。取消竞技性运动项目、取消耐久跑、封闭学校场地、降低体育技能难度等此类“因噎废食”的措施,使得学生更加缺乏在运动中自我防范的能力,更易受伤,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学生体育知识的严重匮乏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体育知识匮乏的情况较严重。在学生体质方面,2016年有数据指出我国青少年体质已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有肥胖、近视等问题的学生数量急剧增长。实际上,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发生的成因以直接且可控原因为主,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不熟练和不准确、没有遵守运动规则、不懂体育运动安全知识等,这些大多是由于学生体育知识匮乏所造成。
3.生命教育对于体育学科作用的长期忽视
体育教育是在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中开展的,其通过有规律和规则的知识传递,让学生认识身体、控制身体、运用身体,从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这也正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现实社会中,大家更关注“智力”的发展,而“身体”遭到了忽视或轻视,体育教育本该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被变成达到“应试教育”结果的一种工具。体育的作用被功利化、工具化,人们忽视了体育的育人的任务,萎缩了体育课程的功能。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不正确认知,正是由于缺乏对身体的深刻体验,身体教育的缺位使学生在伤害事故、挫折面前被轻易的击垮。
三、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工作的新路径
1.政策环境为学校体育运动安全提供保障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遵循预防为主、分级负责、学校落实、社会参与的原则。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进行综合治理。学校落实重在引导学生科学锻炼并通过制度予以保障。上海市积极探索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有效举措,形成了许多在全国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2016年3月,上海市成为首个全国试点,推出了一个专门针对校园体育运动意外伤害设计的校园公益性基金,解决体育运动伤害问题。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组建课题组,开展了“上海市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现状、成因及干预”课题研究,为学校科学预防体育运动风险提供理论支撑,为学校和教师解除后顾之忧。为加大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的力度和指导价值,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织力量编写《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引导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通过科学手段,预防体育运动风险,为学生强身健体创造有利成长空间和生态环境,形成了先进的“上海经验”。
2.科学预防为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提供指南
科学预防是前提,综合治理是根本。学生的体育运动安全需要学校尤其是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提供安全指导,形成多方参与的校园体育运动安全预控体系。因此,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引导,笔者牵头编写了贴近学生校园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年龄特点的《手册》,同时将这本书作为新生入校的安全教育课程进行学习。通过让学生们阅读这本“口袋书”(《手册》),使他们了解体育运动的科学知识以及预防体育运动伤害的科学方法,从而降低或者避免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的发生,引导学生学会科学运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为了便于学生自学与查阅,在编写内容的逻辑安排上,遵循先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和问题,再按照先进行急救处理然后预防查找的顺序。在常见运动损伤问题的选择上遵从3个维度:一是按照身体部位和运动项目相结合的特点精选典型性损伤问题;二是根据运动项目特点选择最常见损伤;三是按照学校组织教学中容易发生的运动损伤寻找典型損伤问题。《手册》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分为小学版和中学版,小学版通过卡通形象,将每个身体部位容易发生的伤害事故设计成一个真实情景,讲述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救治和预防过程;中学版设计图片与文字比例适中,注重相关知识的传授,增加了人体生理、环境卫生等内容,通过运动项目介绍容易出现的运动损伤[2]。对于运动损伤项目的选择则遵循“两结合三兼顾”。“两结合”:一是结合国家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标准;二是结合上海市正在深入推进的“三化”(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三兼顾”:个人项目兼顾集体项目、课内项目兼顾课外项目、校内项目兼顾校外项目,如兼顾到大课间活动、全校性体育比赛等,确保内容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3.实践导向为教师体育安全教育提供支撑
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普遍性的安全教育,另一方面也要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开展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这其中教师担任着重要的使命。
为了满足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和普及运动安全等相关知识,2020年,《手册》教师用书出版,教师用书的整体内容能够贴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即学即用。
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学校体育运动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科学运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而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并在运动中学会遵守规则和团队合作,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适应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学校体育运动安全,更多的在于“防”,而不是“控”,顺应体育运动的本质特点,教会学生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让学生、家长、社会意识到体育运动的科学知识以及预防体育运动伤害的科学方法是降低或者避免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的发生、让学校体育安全“松绑”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上海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现状成因及干预研究课题组.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社会治理:基于上海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89.
[2]沈洪,杨琼.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