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光化性皮炎常见致敏药物成份分析
2021-07-15高松红
高松红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慢性光化性皮炎属于以慢性光敏感为主要特征的皮肤性疾病,该病症临床表现为患者暴露在外的皮肤因其皮肤炎症而出现的湿疹性皮损,病症较为严重者还会出现假性淋巴瘤样损害,致使整个全身都属于非曝光区域。由于这类患者对光源较为敏感,无法随意进行户外活动,从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为此,本文将对慢性光化性皮炎常见致敏药物成分进行分析探究,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机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64例为实验组,男性26例,女性38例,年龄33~82岁,平均年龄(54.19±12.06)岁;选取同时期其他皮肤病患者64例为常规组,男性28例,女性36例,年龄32~79岁,平均年龄(53.97±11.75)岁。上述实验组患者均符合慢性光化性皮炎诊断标准,常规组均为特应性皮炎、荨麻疹、痤疮、黄褐斑等皮肤病患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参与光生物学检测时,要求检测部位不任何炎症性皮肤破损、色素沉着等,并在14天内没有服用任何免疫抑制剂药物与糖皮质激素,3天之内未服用过任何抗组胺药物。采用10个为一组的荧光灯管照射光源,应用含有20种应原的光斑贴试验试剂进行试验。严格遵循欧洲光斑贴实验步骤,在患者背部左右两侧光斑贴变应原,其中左侧为照射侧,右侧为对照侧。待粘贴24小时候予以去除,然后对照射侧接受5.0~7.5J/cm2的照射,待照射48小时以后读取相关结果。
1.3临床观察指标 依照国际接触性皮炎观察指标,光斑贴照射结果一般分为4个等级反应强度。其中无任何反应0级;有可疑反应为1级;有中度水肿、红斑、浸润为2级;有显著水肿、红斑、浸润为3级;有显著溃疡、大水泡、水肿、红斑、浸润为4级,上述检验结果1级以上为阳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表1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光斑贴试验药物成分分析[n(%)]
3 讨 论
当前,慢性光化性皮炎病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的学者认为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对光变应原的免疫存在过激性反应,有的学者则认为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自身内源性变应原与光变应原之间具有交叉反应,即便患者不会接触光变应原,也会通过内源性变应原引发免疫反应。根据相关医学研究资料调查显示,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发生的主要诱因就是接触有关光敏源性物质。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借助光斑贴试验检测诱发慢性光化性皮炎的可疑性光变应原。光斑贴试验中的光变应原种类繁多,其主要成分包括药物成份、植物成份、香料成份、杀虫剂以及其他化学类药物制剂等。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光斑贴变应原试验中,阳性率较高的3种变应原均属于药物成分,并且常规组所有药物成分光斑贴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实验组。由此可见,慢性光化性皮炎引发因素中药物成分所占比例较重。
在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光斑贴试验阳性反应率(82.81%)显著高于常规组光斑贴试验阳性反应率(60.94%),且药物成份中的氯丙嗪、对氨基苯甲酸、四氯水氧酰酰苯胺阳性反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药物成分中阳性率最高的氯丙嗪药物显著高于对照组,该种药物作为吩噻嗪类抗精神疾病药物,还可以起到抑制药物刺激引发的呕吐现象。根据相关医学研究资料显示,有的患者在直接接触氯丙嗪类药物以后就会引发慢性光化性皮炎病症,在患者发病以后,只需停止服用该类药物便可逐渐改善该病症。由于异丙嗪药物虽然也属于吩噻嗪类药物,但是在临床治疗中大多应用于抗过敏性疾病。为此,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需要耐心细致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同时还要询问患者在接触到某些药物以后是否会出现变应原阳性反应。
氨基苯甲酸药物作为本次光变应原排名第二的药物,通常广泛应用在遮光剂成分当中,同时该种药物也是引发光敏反应较为常见的遮光剂。最近几年,自从我国在遮光剂中禁止添加容易引发光过敏的氨基苯甲酸药物,因该种药物所引发的遮光剂阳性反应率呈直线下降趋势。另外,苯酮与非甾体抗炎药物中的酮洛芬结构较为相似,两种药物共同服用时容易出现交叉反应,从而引发患者出现慢性光化性皮炎病症。而四氯水氧酰酰苯胺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防腐抑菌剂,该种制剂通常应用于抗菌皂、洗发液、除臭剂等化学制剂当中,大多数男性患者在使用该种具有防腐抑菌剂日化用品时容易引发慢性光化性皮炎症状。
综上所述,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大多对许多药物成分存在过敏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药物成分为氯丙嗪与氨基苯甲酸药物,这些药物成分都会引发患者慢性光化性皮炎病症发展。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采用光斑贴试验方法对明确慢性光化性皮炎的光接触性变应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